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查看评论
引用 z.h.quan 2021-10-18 16:17
约稿:我和《家》刊那些事儿
   夕阳路上,《家》刊与我相伴

     60周岁那年,我办理了离休手续,开始了“自由的”新生活。我有了时间参加各项老年活动,有了时间阅读众多的书报刊物。离休以后,上面立即为我配发了一份《老干部之家》杂志,至今已经28年,从未间断。
   《家》刊到手,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读书看报本就是我的爱好之一,当时自订和配发的报纸杂志共7份,《家》刊是我最喜爱的一份。《家》刊面向全国但突出山东特点,和我的共同语言比较多。《家》刊突出老年人的事,都是我们老年人自己的事。《家》刊有很多老兵的事,我曾经是个老兵,回顾军旅历程,不忘光荣传统。《家》刊贴近生活,说的都是“家”人最关心的事。国家大事,生活小事,丰富多彩,非常贴心。阅读《家》刊,能够长知识;阅读《家》刊,感觉温馨和亲切。
     多年来,除自己坚持认真阅读《家》刊外,我还向3位身在外地的山东籍老战友推荐。老伴退休后也获赠一份《家》刊,我们留阅一份,把另一份赠送给老战友,让他们分享家乡发展的喜讯。后来为使老战友更好的阅读《家》刊,我自费又增订了2份送给他们。我积极参与《家》刊发起的各种活动,为希望小学捐款,购买推荐读物,为《家》刊投稿,与《家 ...
引用 桃园愤青 2021-10-10 09:40
我自觉这是一篇含金量比较高的文章。

和《老干部之家》的编辑的交往多了,提高了写作水平,开阔了视野,我的胆子大了起来。我把目标瞄准了《齐鲁晚报》、山东的《老年教育》和《山东老年》,这三家报刊偶尔也发表我几篇文章。更多的文章是发表在《威海晚报》、《威海记忆》和《荣成时讯》上。10年下来发表的大大小小的文章约300多篇,粗略计算大概有40多万字吧。我还耗费10年的时间,与朋友合作编写了近20万字的《㘫上岳家村志》。

我是2007年退休的,退休时我患有糖尿病、甲减、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整天身困体乏,萎靡不振。我迷上了写作后,没有心思老想病,身体反而健康了许多。见到了我的写作成绩,同事羡慕地说您写作把病写没了;领导夸奖我说是老有所为。追溯源头,我还得感谢《老干部之家》,是在她的的鼓励和支持下,才圆了写作之梦的,从而找到了自己快乐的平台。
引用 桃园愤青 2021-10-10 09:37
《家》刊圆了我的写作梦

邹积强

2011年初,登录《老干部之家》网站之后,在家网上写博客和阅读《老干部之家》成了我的主要乐趣。

那时《老干部之家》有个“老夫老妻”栏目,看了家人们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我也萌生了写写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在博客里发日志,住几天就发一个小片段,网友看过之后,提了出修改意见。根据大家的提议,我做了认真地修改,把所写的片段连成一篇,取名《“晾晒”我妻》,投稿《老干部之家》。想不到,2011年11期《老干部之家》竟然刊登了我的这篇文章。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作,后来,我就异想天开,要成为作家。我写了不少稿件投给报刊,全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就懈怠下来了。

捧着这期刊物,我欢欣若狂。《老干部之家》发表了我这么长的文章,就是对我写作水平的认可,燃气我写作的希望。于是,我勤奋写作。自此,《老干部之家》和《老干部之家》(健康版)发表了我多篇文章,有几指宽的豆腐块,也有一页、两页的长篇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我主动投稿,有的是编辑个别约稿。这其中我最得意的一篇文章是2017年第3期《老干部之家》史海栏目发表了我的长篇报道《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是这样练成的》。我 ...
引用 wmchang 2021-10-9 17:21
约稿:
“老干部之家”月刊已过二十八二个春秋。从一开始,“家刊”领导班子,就伙同全体职工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出发点。办好家刊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修养,道德修行。为弘扬社会主义的正能量,传递祖国的红色基因,引导广大老同志,在前进征途上,不落伍,不掉队,个个不辞劳苦地工作者。我单位退离休党支部,在县老干局的的引领推荐下,从家刊诞生之日起,单位的退离休支部的每人就订到“家刊”,人手一册。我退休后,组织关系转到县榆山街道办事处离退休支部。当“家刊”到手中,鲜活的版面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多看不烦,几乎一口气读完。栏目多样,内容丰厚,版面灵活。数次翻看不仅不烦,反而看出新意,悟到多层次正能量的道理。二十多年来,过期的“家刊”也不弃不舍,有空就复看上几页,并看得津津有味。爱上了“家刊”,也想给“家刊”献上一言片语,于是申请加入了该刊通讯员队伍,稿件写了些,因水平不高,视觉欠缺,用稿率不值一提,自己有待努力。
“家刊”历届班子、总编与编辑,是很辛苦的。为避免文稿的瑕疵,放下身段,扑下身子去采访,去编辑。吃过的苦头,我们读者是难以感受的。特别是为引领爱国爱党的正能量,传导红色基因,使我深为感动。“家刊”全员干部职工,在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建设,山东兵网,家网的创办上付出了、还继续付出着心血,这是每个人应该感谢永记的。也热盼“家刊”再上一层楼。
引用 桃园愤青 2021-10-8 09:46
在游览的间隙里,我向她请教了一些诗词方面的知识,她一一作答,受益匪浅。她毕竟是上了年纪,第三天游览成山头时,她有些倦意了,行动不是那么麻利了。我说您要多加注意呢。她说身上病多了就不当回事了,就不把它当成病了。到了景点,她立刻活泼了起来。天尽头有秦始皇巡游的马车青铜雕塑。张老师竟然然爬上了高大的铜马,照了一副很神气的照片。她带病乐活,带病工作,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人生何处不相逢,重逢不知是何年?至今我还怀念那次采风结识的家人们。
引用 桃园愤青 2021-10-8 09:45
我原以为,《老干部之家》的编辑,坐在办公室里编辑稿件很清闲。这次采风,我看到了他们很辛苦的一面。除了编辑稿件,他们还得组织许多社会活动,要在全国四处奔波,很是劳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自我接触《家》网《家》刊以来,编辑换过好几茬了。编辑过我文章的,有好几个调走了。但是,《家》刊和《家》网的风格和宗旨始终没有变。《家》刊的编辑为我们这些老者营造了幸福的乐园,为我们创造了无限的欢乐

    这次采风活动中,我见到了张国贤老师,很是高兴。

我在《家》网上结识了张国贤老师。张国贤老师是癌病患者,做过多次手术。她在战胜疾病的同时,还在《家》诗词协会里任职,济南师范《校友通讯》里任职。病中,她做了许多公益性的工作,出版了好几本书。

我查出糖尿病后,情绪极其低落。张老师的事迹引起了我很大的震动,她成为我心中的偶像,我少了沮丧和惧怕,坦然面对病情。

和张老师见面那天,她满面春风,精神焕发,看样子也就是50上下,不像是古稀之人,更看不出她是身患重病的人。

她参加过山东省作家协会在威海举办的研讨班,威海的景点她都看过。张老师告诉我,这次是陪老伴到威海寻开心来了。她们夫妻坐到一起的时候,我按动了相机快 ...
引用 桃园愤青 2021-10-8 09:42
约稿:我和《家》刊那些事——

一次难忘的诗词采风

邹积强



2016 年5月底,《老干部之家》诗词学会,在家网上发出了要组团到威海采风的消息。家人来到威海家门口了,我不能失去与家人团聚机会,虽然,我不是诗词学会的会员,我也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采风只有三天的时间,事情过去也5个年头了,可是,那些快乐幸福的场景,时常浮现在面前。
      采风期间,最使我感动的是带队王平编辑。她很年轻,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采风的会员共28人(包括我),年轻的也是古稀之人,有的进入耄耋之年,每到到一个景点,车刚停下来,大家就像孩子一般,忙着拍照。到了成山头,几个年龄大的老哥老姐竟然顺着很陡的栈道下到大海边拍和大海。王平编辑不停地叮咛大家注意安全。三天里,她跑前跑后,照顾大家的安全,还帮着会员们提东西,搀扶腰痛腿痛的老人们上下车。三天来,这28个数,她不知数了多少遍,要清点人数啊!她笑着说:“这几天,我干着一年级小学生的活儿,老是数数。”

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使想起了童年做过的游戏——叼小鸡。王平编辑就是保护小鸡的扮演者。这次采风旅游,她是领队,也她是我们的保护者。 ...
引用 苍郁松柏 2021-10-7 21:40
我和家刊的不解之缘

      我从1994年初开始,就与《家》刊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退休后,我连续做了十多年自己爱好的荐稿事,《家》刊更成了我必读期刊。《家》刊的一篇《全国唯一的一座解放军庙》,读后让我倍受感动教育,为此,2012年底到2018年之间,先后三次到解放军庙实地瞻仰祭奠我同一个军的牺牲战友,每次去,把进一步了解到的烈士们和曾阿婆不忘解放军救命之恩的事迹充实进博文中,发在新浪博客等网站,获得了好评。
  五年前,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举办的“学习老党员精神”征文活动中,我提交的三篇征文,有两篇被刊登在“家”网专题栏目,使我很受鼓舞,于是2016年底我申请注册了“家”网,在积极参与“老干部之家”家人和博客栏目组举办的活动中。也有几篇博文被《家》刊刊用。更为主要的是,结识了很多老年朋友,尤其是纪慎言老师,对我的热情指导帮助没齿难忘,更为高兴和珍惜的事,先后和孙如彬、罗圣和、姜奇侠老师、高姗姗编辑,在不同时间见面交流并合影留念。我们单位老干部歌舞队能参与《家》刊“家”人活动,与姜奇侠的热心指导也分不开。。
  《家》刊引领我走进“家”网以来,2018—2020年度,部老干部局连续三年评为我“优秀正能量宣传员”的同时, ...
引用 桃园愤青 2021-10-5 17:23
我的建议被《家》刊 采纳了!

邹积强

我是于2011年3月3日注册登录《家》网的。上家网写博客,阅读《老干部之家》成为我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家》网和《家》刊成为我获取快乐的家园。

2013年前后,我的稿件多次被《家》刊录取,可是稿费发放不及时,有时候半年也领不到稿费。私下和其他《家》网友交流,他们说也遇到类似情况,都很是无奈。有的同志说,稿件登了就不错了,就不去计较稿费吧。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稿费是应该所得,再说了能够获取《老干部之家》的稿费也是一种荣誉,必须努力争取。于是,我就多次大胆地向《家》刊编辑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久,《老干部之家》就很好处理了这一问题,能够按时发放稿费,消除了大家的担忧。

《老干部之家》每期都会出一个题目,要求大家参加讨论。可是,之前有一阶段参加讨论的人并不多。那时,我订阅了《快乐老人报》。《快乐老人报》每期也有讨论话题,参加讨论的人很多也很热闹。他们采取的方法:只要发言被选登,就是一句话也发给稿费。我就把这个办法,推荐给《家》刊编辑部了。我的这个建议,被采纳了。那时,我的发言一旦被《家》刊选中,就会得到几十块钱的稿费,稿费的标准要比《快乐老人报》高 ...
引用 玛丽 2021-10-3 08:42
好活动,宽泛的主题,能写出很好的征文来,支持!参加!
引用 linzilushan 2021-10-2 15:37
大力支持。必须的。
引用 蓝色的海洋 2021-10-1 08:21
(续)最后一天,带队老师和专业老师还专门对我们拍的照片进行了一一点评和讲解,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专业拍摄知识。可谓是乘兴而去,满载而归。
如今,我还常常打开电脑,观看照片,慢慢回味。一股股幸福感从心底里跃然而出,难以忘怀。我感谢《家刊、家网》给我们这些退休的家人提供了这种吃住行都很好的摄影采风的机会。给了我们愉悦心情、锻炼身体、观景养生、交流感情及摄影技术的良好机会。你们的付出使我们的退休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刊(双刊)、一网”一片情,“益身益友”益家国。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哦。
引用 蓝色的海洋 2021-10-1 08:19
(续)在带队和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很快就分别住进了干净舒适的个人房间。开始了我们摄影采风养生休闲之旅、、、。第二天,我们吃过晚饭结伙出来在度假村周围漫步,仙姑湖边美丽的夕阳映照的赤色水面让我们眼前一亮;猛回头磁山山腰的七层塔在余晖中那壮观辉煌美丽的景色令我们心情振奋。同行的几位老师当场商量,决心利用几天一早一晚的时间,去拍下这两大景观的美好瞬间。我是首次在大自然中看到这些美景的,别提心中有多高兴了,决心克服腰腿痛的困难也要参加。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我们先是利用晚饭后时间,趁着天亮摸好上山的路线并计算好时间,提前约好早上4点起床在度假村大门口集合。几位一直犹豫不决的女同志也不怕天黑坡陡路不好走了,与我们一起顶着天上的星星、深一脚浅一脚的爬上了磁山。可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三、四天的时间里,我们终于拍到了仙姑湖赤霞和磁山高塔及整个小镇下的优美、大气的姿态和景色。在山上我们还迎着初升的彩霞拍下了可贵的合影照,留下了许多美好瞬间,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这次我们还先后去了蓬莱阁和位于烟台开发区的海边摄影采风。当地80多岁的“家人”张老师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并担任导游。最后一天, (未完二)...
引用 蓝色的海洋 2021-10-1 08:18
《家刊》约稿:
难忘的磁山采风
《家》刊及《家网》的发行与存在,对我来说:收获是全方位的。家双刊我是月月必看,到时就想;“家网”我基本上是天天上,有时一天要上多次,并积极参加摄影、征文、话题讨论等各项活动。特别是我退休在家之后,无论是在党史、历史、交友、理家、健身,还是养生、摄影、国内外新闻等各方面,都从中深受教育,学到了许多知识。可以说是让我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高。由于限于字数原因,我只能说一件感受比较深、收获比较大的一次活动经历。
2018年9月初期,时至立秋,但济南还是高温不断、烈日炎炎,动动就是汗流夹背、大口喘气。《家刊、家网》应家人们的需求,组织我们参加了一次烟台磁山小镇摄影采风旅游养生于一体的活动。我们一行十几人,在紫苏老师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先乘坐高铁后由度假村大巴车将我们很快接送到了磁山这个名不经转的小镇度假村。一下车我们就感到了这里的气候凉爽宜人。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峦,张开了臂膀迎接我们的到来,我顿感神清似爽,心情大悦。没想到在山东烟台地区竟有如此美好的避暑养生的好地方。(未完一)
引用 蓝色的海洋 2021-9-30 16:49
请问照片怎么发?老师
引用 潇洒出尘 2021-9-30 14:08
约稿:我和《家》刊那些事儿
    时间飞逝,进入2021年已经快到尾声,不管我们是否留恋不舍,新的一年将要到来。犹记得今年的家网各种命题的征稿,把板块活跃出现新气象。
     今日,我和《家》刊那些事儿的征稿,不但题意好,还把我们拉进了这些年《家》刊陪伴的回忆。我经常在济南时收到《家》刊,第一时间打开翻阅,然后会细细品味各中内容。每年在威海度假,到图书室阅读最多的也是《家》刊。就是想借读《家》刊回到家里坐坐的感觉。
    我们知道,在纸媒全面衰落的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不是在比担当、比责任,而是在求生存的当下,谈情怀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但一年365天,我们和“家”人隔山隔水,却始终相互取暖,原因就是那份始终不渝的“为老”情怀。
   这些年,每一次《家》刊来信,通知刊登了我的稿件,我高兴的到处显摆。《家》刊来消息选用了我的评论,我更是激动万分,我感到了我的价值所在。《家》刊把我的老照片刊登在刊物上,我受宠若惊感到自豪。“家刊家网”评我为活耀之星授奖表彰。我此时感到无比的光荣。
我也以实际行动把《家》刊精神传递。用著名书法家张炳南先生为我题字【潇洒出尘】为我的网名。我加入了老干部之家网,不断书写正能量的 ...
引用 江洲游子 2021-9-30 10:28
已经参与!
引用 嘉言懿行 2021-9-30 09:48
《海阳》和《老党员论坛》等版块发表。到目前为止,累计总查看量为11712人次,回复和评论79人次,发挥了良好的推介、宣传作用。
引用 嘉言懿行 2021-9-30 09:47
收获与付出等理论相吻合。
为此,特向广大家人发起“感恩家网,订阅家刊”倡议,希望得到各位网友的支持和响应。建议原来订阅《家》刊的网友,新的一年继续订阅。原来没有订阅的网友,成为2017年新的订户;建议有一定权力或者影响力的网友,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推介宣传《家》网、《家》刊,扩大《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广大网友在自己的家庭以及各种聚会社交活动中,现身说法,向亲朋好友介绍《家》网、《家》刊,以不断扩大读者和网友队伍。
为表达对《家》网、《家》刊的热爱,特草撰顺口溜长联一副,聊表寸草感恩之心。上联:感恩家网,搭建广袤无垠平台。众多网友学习交流,提升退休生活品味。博客论坛风格各异,评论回复特色纷呈。家人园地,红叶翰墨,图行天下,诗词雅阁。多彩版块,恩赐精神食粮。服务老干部,播撒三春晖
下联:受益家刊,登载优秀精品文章。广大读者热心互动,尽享阅读写作乐趣。刊首寄语富含哲理,特别策划感人至深。时政史海,人物怡情,乐活新知,情感健康。缤纷栏目,酝酿美味佳肴。共建大家庭,付出寸草心
横批:共享共建,奉献爱心
这篇日志,除发表到《博客》外,还分别在论坛《聊天站点》《家人制联》《海阳》和《老党员论坛》等 ...
引用 嘉言懿行 2021-9-30 09:45
一副长联感“家”恩

2016年10月,我撰写了日志《倡议:感恩家网 订阅家刊》。文中写道:一年一度的报刊订阅季即将来临,各单位,以及许多公民个人,正在谋划新的一年里订阅报刊的品种、数量等事项,我们广大网友自然更不例外。那么,2017年我们应该订阅哪些报刊,订阅多少呢?我觉得,网友之间爱好、兴趣、经济条件以及生活习惯各有不同,订阅报刊的数量、种类一定是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家》刊是不应该落下的。
多年来,在《家》网这个大家庭中,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众多网友,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家》网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学习交流,提升退休生活品质的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坦诚己见,相互学习交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尽情地享受到《家》网、《家》刊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尽情地享受着《家》网、《家》刊给我们提供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
与此同时,广大家人也深深懂得,《家》网是我们共同的家,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要有收获,就必须有所付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个大家共同的家建设好,为家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这既符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文化,也与现代投入与产出、收获与付出等理论 ...
引用 嘉言懿行 2021-9-30 09:43
另外,也可以由我去老干局,统一拿到咱们在老政府楼的办公室,然后发给大家。我已经问过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等人,他们都同意改订。
以上意见,不知是否可行,请领导定夺。谢谢!”

(接上篇)不久,单位在电话里通知我,说已经采纳了我的建议,为30多名老干部订了《家》刊。我听后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觉得又为我们温馨“大家庭”的建设增添了一片砖瓦,奉献了一份爱心。
引用 嘉言懿行 2021-9-30 09:41
单位采纳了我订阅《家》刊的建议

我原来工作的单位,过去常年为离退休老干部订阅《老干部之家》杂志,每月都是发工资时,一起把杂志发下去的。后来,单位搬出老城区,老干部的工资市里也统一改为银行发放。这样,便给《家》刊发行带来了困难。最后,单位改订了其他报刊。
改订其他报刊后,又出现了投递不及时,经常丢失,有的人不喜欢所订报刊等新的问题。我们同住一个大院,一起晨练,以及经常见面的同事对此议论较多,普遍希望改订《家刊》。针对上述情况,我通过微信向单位发了一条建议。内容是这样写的:

“ⅩⅩⅩ,您好!有件事情,向您反映一下,就是咱们近几年来为老干部订的《ⅩⅩⅩⅩⅩ》,送得很不及时,本来是每周 2 期,结果 3-4 周才送一次,而且还经常丢失。对这份报纸的内容,很多人也不太喜欢,希望改订其他报刊。例如,过去我们曾订过的《老干部之家》、《老干部之家-健康》,就比较受欢迎。只是这 2 份刊物不通过邮局发行,需要到老干局订,并自己去拿。为此,建议征求一下老干部们的意见,喜欢《ⅩⅩⅩⅩⅩ》的,不变;愿意订《老干部之家》,并愿意自己到老干局去拿的,就改过来。另外,也可以由我去老干局,统一拿到咱们在老政府楼的办公室,然后 ...
引用 蓝色的海洋 2021-9-28 16:44
这个话题有意思,猛一下感觉有许多话要对家刊说,但又一下拿不准先从哪里说,纵有千言万语也只有500字的话语权,这真要好好想一想从哪儿说起?说什么?怎么说?因为,自我看到《家》刊到现在已有21年的时间了。
引用 平也 2021-9-28 16:40
我是2018年3月,踏进《家》的网络大门的,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快乐,离开时间长了,真的想“家”!
引用 yeynsn 2021-9-28 13:56
好,支持征文,把咱们的家刊越办越好!
12下一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