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作家梁信与电影《红色娘子军》

2014-5-29 23:26|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981| 评论: 2|原作者: ⊙孟兰英

摘要: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一部电影《红色娘子军》,曾经感动和激励过几代中国人。作为这部电影的编剧,老作家梁信不愿多谈自己,而是一直强 ...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一部电影《红色娘子军》,曾经感动和激励过几代中国人。作为这部电影的编剧,老作家梁信不愿多谈自己,而是一直强调:如果没有导演谢晋,没有当时的上影厂厂长陈鲤庭,没有演员祝希娟,就不会有这样一部被观众追捧的作品。

“我原来是个‘武艺’工作者”

  梁信的家,位于广州军区政治部干休所内。客厅里挂着一幅老作家的大型油画。画面上的梁信一身戎装,眉头紧锁,庄严雄壮地立于天地间,背后则是汹涌的大海、流云的天空。在画的下面,题着梁信自己写的一首诗:“海疆岩丘我为身,惊涛骇浪幸尤存。皓首布衣何所祈,华章自有后来人。”

   中的梁信,几乎没有文人的影子,倒是多了几分军人的铮铮铁骨。谈及这种气质上的反差,88岁的梁信解释说:“我原本不是文艺工作者,而是个‘武艺’工作者。”

  梁信祖籍山东,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参军入伍,曾参加过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随部队南下,在广西参加了3年剿匪斗争。“那时我还兼任两个区的区委书记,多次与土匪近距离缠斗。一次,土匪扔过来的手榴弹落在我的脚旁,竟然没有爆炸。”对于经历过的战斗情景,梁信至今仍记忆犹新。

  因为喜欢文学,梁信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经常写一些剿匪故事寄到报社发表,引起了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和陈亚丁的注意。他们派人找到他时才发现梁信并非文人,而是一个策马挎枪的汉子。

    那时部队里能写的人不多,因此,梁信不久就被调到中南军区艺术剧院担任创作员兼党支部书记,从此开始了他以部队生活为素材的文学创作。“本来,我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但最终却与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如此出乎意料,这让梁信十分感慨。

“‘红色娘子军’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1958年夏天,梁信出差来到海南岛。一天,他在海南军分区翻看《琼崖纵队军史》时,意外发现了一篇回忆“女子军特务连”的文章。出于职业敏感,梁信觉得特务连女兵就是一群“南方花木兰”,在她们的人生中一定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对此,梁信十分高兴。他在军分区机关政治部找资料、查档案,还抽空深入全岛一些县、乡、村采访健在的娘子军指战员,甚至前往她们战斗过的热带丛林和驻扎过的黎村苗寨实地考察。3个多月过去了,梁信带着一身风尘回到海口招待所,在一个热如蒸笼般的斗室里连续熬了44夜,终于写出一部题为《琼岛英雄花》的剧本初稿。

   完稿后,梁信拿着剧本请当年琼崖纵队主要负责人冯白驹、肖焕辉审阅,得到他们的肯定和鼓励。回到广州后,梁信立马向广州军区领导作了汇报。在上级首长的大力支持下,梁信把剧本先后寄给了全国各电影制片厂和剧团。然而,寄出的初稿有的被退回,有的则“一春鱼雁无消息”。

    就在梁信感到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封来自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后改名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来信拨动了他的心弦。原来,导演谢晋在看完剧本后受到深深感动,他与厂长陈鲤庭商量后,决定将其搬上银幕。

  梁信被请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协助修改剧本,他在这里认识了谢晋。谢晋告诉他,剧本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把“琼花”这个人物写活了。梁信对谢晋说,剧本中的“琼花”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三个人物提炼而成的。

  第一个“琼花”,是一位和梁信一起工作过的女同志。她有过在大户人家当丫头的经历,是个性格倔强、敢与命运抗争的女子。第二个“琼花”,是已故海南女革命家刘秋菊。她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据说能飞檐走壁,双枪百步穿杨,指哪打哪。而第三个“琼花”,则是一位娘子军烈士,她17岁参加娘子军,爱憎分明,是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女孩子。

    剧本定稿后,谢晋带人到广州挑选演员,并请梁信当参谋。一天,谢晋指着7个专门挑选来的女演员问梁信:“你看她们谁演琼花最适合?”梁信走到祝希娟跟前,毫不犹豫地说:“就是她。”演员确定后,拍摄工作很快开始了。梁信跟随摄制组来到海南,联系此前采访过的娘子军女战士与演员们见面交流,为电影拍摄出了不少力。

   19603月,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上映后,在观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不仅电影主题歌被人们口耳相传,电影也获得了《大众电影》杂志颁发的第一届“百花奖”。

“我最喜欢的是我的中短篇小说”

   《红色娘子军》公映后,曾有人问梁信:“你的剧本拍成电影这样火,得了不少稿费吧?”梁信告诉他:“我一共得了5000块线。相对当时我每月89元的工资,这笔钱确实不少,但我分文未取,全部捐给了广东省慈善组织。”

   戎马半生的梁信,其实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当年结婚时他参加的是集体婚礼,盖的被子也是战友赠送的。即便如此,他也不为钱所累,平和、安稳的日子才是他最喜欢的。

   除《红色娘子军》外,梁信还先后创作了《碧海丹心》、《从奴隶到将军》等多部“主旋律”电影剧本,均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2005年,他被国家人事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还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在梁信的书柜里,放着一本红色封面的《赤壁之战》电影剧本单行本。这个剧本花费了他很多心血,遗憾的是,由于拍摄成本太大,至今没能拍成电影。对此,老作家心里颇为遗憾。

   梁信70岁时,老伴对他说:“现在你年纪越来越大了,又时常生病,还是把你一生的作品编个集子吧,给自己留个‘足迹’,也让后人看看半个世纪前的革命文学所歌颂和描写的英雄人物是个啥样子。”梁信点头答应了,从那天起,他就开始翻箱倒柜,整理旧作,编辑文选。

    在上千万字的书稿中精选出200多万字的文稿,其中不少篇章还需要删改,这对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来说,可谓一项巨大的工程。可认定了目标,梁信就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那段时间,在老伴的支持下,他白天到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在家审稿改稿,校对誊抄,忙得不亦乐乎。其间,他虽然三次住院,却一直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一年半后,7卷本的《梁信文选》文稿终于付梓出版。

    谈到梁信的成就,人们往往会提到他的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娘子军》,可梁信却直言:“和电影剧本比较,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的中、短篇小说。虽然它们不及电影的成就和影响力,但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个个(一篇篇)我都很疼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jxwltb一支部 2014-6-5 16:36
他的作品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引用 白杨树 2014-6-5 15:26
一个成功的人生

查看全部评论(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