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恢先是江西莲花县坊楼镇南陂村人,1912年出生,其父曾任江西庐山管理局局长。他自幼聪慧,学习勤奋,1929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南昌省立二中,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1934年,他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伊利诺、密执安大学读研究生,193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一家大公司任桥梁工程设计员。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恢先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38年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在湘桂铁路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同年10月,日军攻陷长沙,湘桂铁路工程受阻,刘恢先转移到川滇和黔桂铁路工作,后任湘桂、黔桂铁路工程局工程师。1944年日军占领桂林、柳州和南宁,铁路无法修了,刘恢先只好先后到遵义浙江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当时尽管处于战乱之中,无法坐下来研究专业学科,但刘恢先仍利用逃难中的分秒闲暇,对自己的修桥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写出了《连续长方板的分析》和《吊桥的应力分析》等论文,在力距分配和吊桥应力分析方面深有卓见,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1947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交通部门欲修复郑州黄河大桥,将设计任务包给美国一家公司。由于刘恢先在桥梁设计上的知名度很高,他也同时被聘参加设计,任平汉铁路工程师,并受派赴美国开展工作。正当刘恢先他们的设计工作完成时,国内国民党军队大举向解放区进攻,内战全面爆发,修桥工程无法进行。刘恢先不愿为国民党反动派效力,只好暂时侨居美国,到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任副教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震撼了世界,热爱祖国的刘恢先再一次毅然决然地偕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夫人洪晶,冲破美国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于1951年1月,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从旧金山经香港回到阔别数年、日夜思念的祖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刘恢先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成立后,决定在哈尔滨筹建中科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在分院院长严济慈教授的推荐和周培源教授的鼓励下,刘恢先偕全家赴沈阳,勇敢地挑起了哈尔滨土木建筑研究所筹备处主任的重任。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费紧张,设备和人才都十分奇缺,刘恢先带领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和技术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54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土木建筑研究所(后改名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刘恢先任所长30年、名誉所长8年。在刘恢先的带领下,研究所紧密围绕建国初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建筑材料、地基土壤、工程结构、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这个研究所有几十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其中每一项成果都凝聚了刘恢先的心血。 (二) 我国是地震灾害频繁、震区广阔的国家。为做好地震预报和抗震研究工作,在工程力学研究所建所初期,刘恢先就在所内开设了地震专项研究。他重视实地调查考察,常常不顾生命危险,亲身赶赴正处在地震持续的现场进行检验考察。37年来,他带领全所同志,长期坚持对包括地震调查、强地震预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面震动特性、各类抗震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等内容的地震工程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研究人才,使我国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在当时走在世界前列,刘恢先也被誉为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56年,刘恢先出席了中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并负责编写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其有效抗震措施的研究》一书。1958年,他出席了黄土抗地震问题讨论会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科学研究会,以及关于长江大桥设计方案的会议,发表了《论地震力》和《关于编制我国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的一些意见》的论文。1959年,刘恢先组织领导并直接参加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抗震设计规范(草案)。1960年,他又结合三峡水利枢纽重力坝方案抗震问题,提出了三维结构在三向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反应谱理论。该理论充分考虑了库水与坝体间的相互作用,为尔后建设三峡大坝提供了抗震的理论基础。1961年,他主持了我国第二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的制定,这个规范草案采用实测的加速度值作为设计的基础,并且引用了结构系数,区分地基失效和振动引起的破坏来采用不同对策,针对不同场地条件,采用不同地震反应谱来进行抗震计算。这个理论成为我国后来编制法规性抗震规范的基础。尔后他还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河源地震科研会议,同时发表了《工业与民用建设地震荷载的计算》论文。1962年,他又与胡聿贤合作发表《地震工程学的发展趋势》,主编出版《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一集),还与王孝信合作发表了《挡水坝地震荷载》一文和《关于设计规范中地震荷载计算方法的若干观点和建议》。1966年,他赴邢台地震现场调查研究,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并陆续出版《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二集和第三集。他的抗震理论,对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产生了重大作用。1980年,刘恢先主持发表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应用震害指数作为宏观烈度的定量指标,更新了地震烈度的物理指标,对工程抗震设计具有实用价值,获1983年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诸集,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二等奖。此外,在地震研究的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方面,刘恢先也做了许多工作,他先后访问过美国、苏联、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多次出席、主持过国际地震工程和国际减灾会议。日本著名地震工程学家渡部丹教授将他与美国的豪斯纳和日本的武藤清并列,称之为“世界地震力学之父”。 (三)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恢先受到冲击,被下放劳动。粉碎“四人帮”,他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他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美国传记协会将他正式选入《国际名人录》。 刘恢先一生注重培养新生力量。在他的精心培养和教诲下,有近百名科技工作者相继成长为高级科技人才,其中有些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1981年,他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后,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现在这些研究生都已成为我国地震工程界的顶梁柱,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刘恢先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56年,他当选为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主任委员,1983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常委,1984年当选为九三学社黑龙江省主任委员。他还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曾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黑龙江省政协第四、六届副主席及哈尔滨市科委主任、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1992年6月24日,刘恢先院士因病在哈尔滨逝世,终年80岁。他终生献身科学,赤诚为国,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他生前曾写有“犹慕春蚕志,丝尽身乃亡”的诗句,表达了他一心向党,无私无畏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