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相关链接 查看内容

“老漂族”,想离开又不忍心

2011-6-23 14:05|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640| 评论: 0

摘要: “老漂族”,想离开又不忍心 ■ 庄 弈   在世人的印象中,“漂”一族都是为了事业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但如今,为了照顾孙辈、守望儿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放弃了已生活大半生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 ...

                       “老漂族”,想离开又不忍心

                   ■  

  在世人的印象中,“漂”一族都是为了事业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但如今,为了照顾孙辈、守望儿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放弃了已生活大半生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被称为“老漂族”。

  然而,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老漂族也有自己的烦恼——没有朋友、生活枯燥、对城市有着疏离感,内心的孤独和烦恼不知向谁言说。为此,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并采撷了其中3个“样本”。

  “样本”一:最想念的,是我的家乡

  林老太,65岁,山东淄博人。

  在他们村里,一提起林老太,人人艳羡:儿子在城里找了好工作,娶了漂亮媳妇,买了大房子,生了胖小子,还不忘将母亲接到城里去享福。可林老太自己,却是一肚子的苦水。

  去年,林老太的老伴去世了。儿子不放心她一人独居,软硬兼施逼她进城。孙子已上小学三年级,她除了接送上下学,做点简单的家务活,整天无所事事。“真想回家啊。”儿子虽然就在身边,林老太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家乡虽然条件不好,没有抽水马桶、空调、热水器,但人情味却很浓郁。每天村上人都会上门,嗑嗑瓜子聊聊家常,日子很平淡,心却是满的。

  儿子也曾鼓励她出去走走。可林老太看见高楼大厦就头晕,更担心自己出去了就认不清回来的路,于是只能在家枯坐。闷得慌了,想和儿子聊聊,看见儿子一脸的倦色,又说不出了。

  日复一日,林老太觉得自己就像离了水的鱼,毫无生气。可惦念着儿子的孝心,“要走”的话变成了沉沉的叹息。

  “样本二”:老伴啊,你过得好不好?

  老古,60岁,安徽六安人。

  老古和妻子整整相伴了30年,几乎形影不离,可为了一双儿女,却被迫两地分居。

  2004年,儿子在常州扎根,两年后买房。女儿也在安徽六安的城里找了个不错的工作。2008年,孙子和外孙女相继出世,儿子女儿忙得焦头烂额,一个接一个的电话求救。手心手背都是肉,于是,老古来到常州照顾孙子,老伴就留在老家。

  老古是个细心人,将孙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和儿子儿媳相处也很融洽,就是操心老伴。“说出来怕人笑话,天天在一起有时还看着碍眼,离远了心里倒难受。”老古说,老伴人很粗心,以前在家也不怎么干家务,不知道在女儿家住得习不习惯,会不会和女儿闹矛盾。虽然老伴在电话那端总说“挺好”,可他就担心是“报喜不报忧”。

  老古目前最盼望的,就是孙子快点长大,他和老伴能早日团聚。

  “样本”三:与亲家观点不一致,听谁的?

  李老太,59岁,江苏南通人。

  去年年初,她来到常州帮女儿带外孙。女婿是本地人,孩子的爷爷奶奶也退休了,于是,就出现了3个老人带一个娃的现象。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李老太十分节约,习惯储存洗菜水、洗碗水,用来冲厕所,每次听亲家一按“马桶”冲水,就觉得浪费了水,心疼;烧菜时她喜咸辣,亲家却好清淡;亲家给孩子补充维生素滴剂,李老太觉得“是药三分毒”,明确表示反对……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差异,让李老太和亲家之间暗潮汹涌。更让她生气的是,女儿也常数落她观念落伍。

  她几次三番想走,又舍不得外孙可爱的笑脸,最终,抱定了和亲家“求同存异”的决心,矛盾减少了,心里却不大痛快。

  专家视点:定期了解和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漂族”现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10。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城市化的发展,“漂族老人”在这一数据中所占比例亦越来越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崔薛琦对记者说,新环境的不适应再加上与孩子缺乏沟通,甚至一些来自农村的父母需要接受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不同、婆媳矛盾等等都是“老漂族”面临的实际问题,许多老人选择憋在心里不说,但这样反而加深矛盾,造成心理抑郁。

  子女如何关爱老漂族呢?崔薛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深入理解父母的需要,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孝敬”父母;帮助老人与同社区的其他老人相识,帮父母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老漂族”分居两地的,尽量创造条件让父母生活在一起,若实在不具备条件,定期将一方送回老家探亲或将另一方接来,让“老漂族”放松身心;子女的陪伴很重要,但陪伴的质量比陪伴的数量更重要,定期了解和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给老人一个倾诉的出口。     

相关阅读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