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不得不说的“孝”

2014-5-29 16:4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404| 评论: 0|原作者: 韩甜

摘要: “孝道”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和谐的前提,对于孝的讨论和弘扬,从古至今就没断过。但如今时代变了,孝的内涵和外延也在跟着改变。如果现在哪位做子女的再学《二十四孝》去“卧冰求鲤”,估计没人说他 ...

 “孝道”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和谐的前提,对于孝的讨论和弘扬,从古至今就没断过。但如今时代变了,孝的内涵和外延也在跟着改变。如果现在哪位做子女的再学《二十四孝》去“卧冰求鲤”,估计没人说他孝顺,而是会笑话他愚钝。因此,前年,有几家单位联合发布了《新二十四孝》的标准,其中“教会父母上网”“陪伴父母旅行”等条目颇跟得上时代。只是,连纳入《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常回家看看”都有执行尴尬的当下,《新二十四孝》又会记进几多子女的心里呢?

前不久,《家》刊在家网发起了“我们需要的孝”的讨论,有上千人关注,一百多位“家”人参加了讨论。从“家”人的讨论里,《家》刊发现:首先“家”人大都对子女要求不高;其二,不少“家”人对儿女的孝都有无奈。当然,这里面有客观原因,比如独生子女一代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也不乏主观因素,比如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等。讨论中,“家”人许波说,我们讨论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赢得儿女的孝”上,此话不假,作为被孝顺的对象,比起“我们需要的孝”,“我们如何才能被孝”或者“我们面对‘孝’的无奈该怎么办”这样的话题可能来得更实际。

本期策划,《家》刊将与“家”人一起探讨“孝”这个问题,“家”人如参与本话题讨论,请登录家网www.lgbzj.com首页“本期话题”,发表您的看法。关于“孝”,我们先听听“家”人怎么说。 

             

 “家”人心声一:我们需要的孝很简单

                                                  

    孝有三,尊为大,顺为二,养为三。做儿女的对父母敬重,不让父母生气,少让父母操心就是最好的孝。

                                    ——杜振芳

最大的孝顺就是孩子在外面好好工作不惹事,家庭和睦好好过日子。父母不能跟孩子一辈子。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不愁吃不愁穿,不让父母跟着操心,就比什么都好。

                                ——嘉言懿行

    把八十多岁的爸爸找到家里来,一起生活,这就是最大的孝心!希望我的儿子也会这样做! 

                                    ——宁子 

想老人所想,多听听老人的心里话,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老人。平时有事多和老人商量,让老人感觉自己还是孩子的主心骨。

                                ——紫月亮 

    我今年七十岁,老伴六十七。上辈的四位老人都已去世。我对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常通个电话,免得互相牵挂;小家庭和和美美,别给父母添堵;不忙时回家看看,免得互相思念。

                                         ——赤霞叟

   无论干什么,永远不让父母担心;父母遇到难处时,能够及时介入排解。 

                                        ——四季草

   我的希望其实很简单:1、儿子自己照顾好自己,平平安安的,干好自己的工作,只要他们过的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了;2、儿子心里要有爹妈,常回家看看,没有时间打个电话也行,但是,“三大”节日一定要回来,全家团圆是我的第一大乐事;3、我们一旦得大病了一定要挂在心上,领我们去医院。治不了的病,就不要开膛破肚了,随遇而安;4、将来,如果我们去了养老院,一定要常常看看我们,叫人知道我们是有子女的人;5、如果我们有一天痴呆了,不要嫌弃我们,嫌弃也是白搭,那时我们是不知道的。

                                   ——桃园愤青 


   “家”人心声二:“孝”的无奈

远水解不了近渴

以前说起自己的儿子,名牌大学毕业,定居国外,年薪折算人民币几百万,自己和老伴都很骄傲,可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老伴的过世,自己越来越觉得,那些都是面子上的事儿,自己倒还不如有个对门邻居那样的儿子,虽然是工薪阶层,没什么大出息,可人家和老父亲住得近,招呼一声就到。自己前段时间在家里不小心滑倒了,尾椎骨折,就多亏了对门邻居把自己送去医院,自己的儿子只能在电话里干着急。

                                    ——“家”人赵兴安

    物质大丰富,精神却大匮乏   

我和老伴已年过七十,常年有病,多次住院。我们不缺钱花,也不需要子女给买多少东西,只希望子女常给我们打电话,常回家看看,让我们知道他在做什么,有什么困难,也听听我们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可现实是,子女逢年过节没少给买东西,却一年到头没和我还有老伴说过多少话。

                                       ——“家”人老陆

不得不降低的期望值

老妈今年83岁,是离休干部,每月5千多元,可钱解决不了老妈的孤独,多亏们姊妹多,每人一个星期3。只是我姊妹有孩子,要接孙子学,又要给儿子媳妇做饭,累得够呛。想把妈接到自己老妈不愿意,给老妈找保姆吧,老妈不愿意,上养老院老妈过惯了自由的生活,说不习惯。唉,老妈现在有们姊妹5人管着都这样等我老了就一个孩子该怎么办?所以我跟老妈说你知足吧,我们到老了不如你啊

                                           ——“家”人常青树

他就是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我有个老友,子女非常孝顺,前不久,他想找个老伴,怕孩子不同意有情绪,于是百般暗示。说自己孤单,孩子听了给买了个收音机;说没人给洗衣服,孩子听了给买了个洗衣机;说晚上睡觉自己一个被窝冷,孩子听了给买了个暖水袋,总之,不管怎么着,孩子就是不明白老友的意思是想找老伴。

 

                                            ——“家”人yushizhong

不听话

孝顺,孝顺,以“顺”为孝。我和我儿子之间却常常因为他不顺着我发生矛盾。比如前几天,我让他帮我买个电视里广告的保健品,他告诉我那是骗人的,就是不给买。我说我自己花钱,他说那不是钱的事儿。你说气人不气人。

                                             ——“家”人刘波

啃你啃到骨头里

我儿子今年快30了,从买房子到结婚、生子,一直都是花着我们的钱。现在,我和老伴给他和儿媳妇看着孩子,供着吃喝拉撒,老本没剩多少,也不能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完全被绑架了,关键是,儿子还觉得应当应分。我觉得但凡有点孝心的孩子,都不至于这样吧?

                                        ——“家”人杨树林

 

探寻儿女“不孝”的背后

我们注定是被子女“抛弃”的一代

我们注定是孝敬父母的最后一代,我们也注定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这是客观时代使然,没有一点办法。首先来说,“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交通靠的是人走马拉,现在靠的是什么?是高铁、飞机,大环境变了,人怎么能被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再说得直白一点,人往高处走,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出息,于是,农村的大都到城里发展了,城里的大都奔北上广,或者直接定居国外了,如此种种,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空巢。

其二,我们子女这一代,不像我们这一代,少的兄妹三个,多的七八个,一起侍奉父母,相互间能有个替换、照应,我们子女这一代多的两个,大都是一个,在他们为生活、事业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让他们腾出时间来照顾四个老人?就是他们有这个心,估计也没这个力。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说,子女的“不孝”有时是身不由己,还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多多体谅。

新时代了,念老“经”玩不转了

“家”人禾旭写了一篇文章《浅谈对孝道的认识》,里面有个观点,《家》刊觉得说得很好,她说“应该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是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温馨的、平等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相互体贴、尊重、爱护。如果做父母的还坚持着传统家庭关系中子女就该对父母唯命是从的心态,那么注定和孩子走不到一起,也得不到你想要的孝。

这就好比“家”人四季草举的一个例子,他说早年父辈们闹矛盾动了武,父亲吃了亏母亲喊他回家,让他为父亲找回公道。他说这事儿不行,老兄弟打架吃了亏自己解决,怎么打也是亲兄弟。子女也上阵,性质就变了,可能会变成敌人。就这事伤了母亲的心,说她没有他这个儿子了。后来,老兄弟和好了,还是亲兄弟的感情。现在,见他们做晚辈非常团结,谁家遇到点难事都会去帮忙,父母总是打心里高兴。母亲不知一次的说,当年多亏了他这个儿,不然现在还是仇人哩。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子女对父母敬是无条件的,但对父母的顺是应该有原则的。因为父母也不是全对的,特别是当父母老了,对社会新鲜事物分辨能力差了的时候,只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能家庭和谐。

孝是双方的事,父母也该使对劲儿

虽然做父母的是被孝顺的对象,但孝这事绝对和爱情一样,是双方的事情,剃头挑子儿女的那头热不热,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做父母的有没有加对炭火。那么让子女孝,父母要做点什么呢?

让子女了解你的需要。“家”人于敏晨在跟老友聊天的时候发现,不少老友对子女的孝反而有抱怨,比如嫌孩子大手大脚花钱给他们买了他们并不称心的东西;比如不愿意出去旅游,孩子却觉得旅游好,百般劝说等。其实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沟通的问题,就好比上文那个给孩子暗示自己想找老伴的“家”人一样,子女不是你肚里的蛔虫,他们不知道你需要什么;子女没有到你这个年纪,他们体会不到你需要什么;子女比你跟得上时代,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你需要什么,如果在这个前提下,你不主动告诉子女你的需要和不需要,子女只能两眼一抹黑地孝顺,那么不如你所愿也怪不得别人了。

父慈子才孝。在话题讨论中,不少“家”人提到了孝的传承,他们无一例外地孝顺着自己的父母,而他们的子女,也在这种孝行的潜移默化中孝顺着他们。《礼记》早在数千年前,就很有见地地指出:“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将父慈列为“人义”的第一位置,可见,父辈的榜样作用是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首要因素。由此,做父母的起码要做到两点,其一,身正,即自己本身孝敬长辈;其二还是身正,但这个正偏重于人格的正,值得子女敬重,才会让子女心甘情愿地孝敬。

                      

豁达看待孝与不孝

中国的父母和其他国家的父母还不一样,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的。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付出太不留余地了,所以当得不到孩子对等的,哪怕是10%的回报时,便会感到失望。

说实在话,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并接受,现在已经不是养儿防老的时代了,也不是在儿女身上寄托太多期待的时代了,前文提到,我们注定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那么我们这个第一代需要怎么活?大概有两点是必须的。

其一:豁达看待孝与不孝,这就要求我们理解子女的力不从心;看淡子女的“孝行”。有则欢喜,无也不悲伤。

其二:尽量做独立自主的父母,过独立自主的晚年。精神和物质上不要过多依赖子女,也不要过多给予子女,自己安排打点好自己的生活,把子女当作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如此,才不至于让自己的晚年无着无落。

当然,《家》刊更希望天下的子女都能够反哺、孝顺父母,让天下的老人都拥有一个有尊严、有温暖的晚年。

 

相关链接:

                              解读“孝”

                                       于世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解读: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解读: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但你对他们没有足够的尊敬,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而忧。

解读: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时刻关注父母的身体,体悟父母之心,让父母心安,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解读:子夏问怎么做才叫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要给父母好脸色。今天所谓的孝是什么,父母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抢着去干;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有好吃的好喝的尽量先让老人享受,这样做竟然也可以算作“孝”吗?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