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族老年”渐成社会现象,深层问题亟待关注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到异乡工作。父母担心孩子在外生活无人照顾,加上自己日趋年迈,不少老人选择提前退休,到孩子工作的城市生活。于是孩子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泊”晚年。目前,这一现象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他们的适应能力各异,因而生存状况也不尽相同。 一是老年“漂族”有逐年增加趋势。由于中西方文化、教育和家庭责任观念差异,中国的父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关爱关注是伴随终身的。“带大儿子,找媳妇,找了媳妇忙孙子”,这是很多中国父母亲的真实生活写照。为了帮助子女洗衣做饭带孩子,很多临近退休的老年人或已经退休的老年人,都纷纷“背井离乡”,来到子女所在城市过着“漂”的生活,有的子女较多,甚至转战几个城市,像“候鸟”一样南来北往生活。随着这一新生群体的扩大,在网络互动百科词条里,已经出现了“漂族老人”的概念:为了与生活在其他城市的晚辈们团聚,或者是为了助落脚他乡的子女一臂之力,很多老人随着子女加入了流动人口的行列。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异地老年人群体被称作“漂族老人”。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10。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漂族老人”在这一数据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二是语言障碍很难融于城市生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百善孝为先”。很多儿女在外地成家立业后,为了尽孝道抑或让父母帮助“带养下一代”,纷纷把父母接到身边。然而,有的父母由于语言障碍、文化程度、交际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根本无法适应外面的环境,一片孝心父母难“领情”,陌生的城市、不同的气候、有别的饮食,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来到大城市,住进了现代的商品房,没有老友陪着唠嗑,住所、菜市场、孙子孙女就读的学校,每天“三点一线”。“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没有邻里之间的照顾,没有他们所熟悉的环境,感觉自己像在家里‘坐牢’”。对于父母亲的抱怨,儿女们也是有苦难言:“本想让父母过来享清福,可是看着他们每天坐在家里看电视,闷闷不乐的,我这心里也不是滋味。”一篇网友的帖子《住在我家,父亲却常把自己关在大门外》或许代表了儿女的心声,发帖人讲述了自己从乡下接来父母,帮忙照看小孩,可父母却因为不习惯城市生活,而过得很不开心。 三是两代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同多少存在隔阂。有社会学家认为:“漂族老年”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子女认为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到了晚年该享享清福了,于是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尽可能地让他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让他们的物质生活变得富裕,这是他们认为自己孝顺的方式。然而,这真的就是孝顺,是父母想要的吗?父母千里迢迢,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付出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多的是他们要抛弃以前的生活,去适应一种全新的陌生的生活。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两代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存在不同,父母很难与子女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由生活琐事、家庭纠纷、育儿观念差异导致的摩擦“此起彼伏”。另外,由于子女工作繁忙、社交圈子迥异,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也“屈指可数”,导致两代人很难真正“水乳交融”。父母亲想要的是一颗与子女在一起的心,而子女要的是宽松舒适的生活和“摒弃家务后的一身轻松”。 四是“漂族”老人精神卫生不容忽视。由于心理预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很多“老年漂族”进城后普遍始感到精神压力甚至精神疾病,首当其冲的便是精神孤独。有老人坦言:“城里的生活好是好,就是不太方便。”湖南第一师范心理学教授丁立平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对个体独立性的要求逐渐加强,这对中青年影响不大,但许多老人不适应。这些‘漂族老人’,或多或少在情感、心理上存在问题。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一时无法适应。如果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心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对此,有专家开出良方:“漂族老人”首先在主观态度上要善于学习,多读书、多看报、多看电视,丰富自己的生活;其次在实际行动上要敢于主动与人交流,以一两个熟人带动,逐渐扩大交往范围,以解决孤独、寂寞的问题。 五是“老年漂族”是一普遍社会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1)精神关爱需要家庭社会全方参与。如果真要让老人适应异乡生活,尽快融入新环境,一方面需要子女及社会给予他们理解和关爱,晚上回家后不要再让父母孤零零地呆着,陪他们说说话,聊聊身边的见闻,听听他们的心声;周末时与父母团聚,不要冷落你的父母,多多孝敬父母、多多陪伴父母、多多体贴父母,让他们的心灵不再孤独。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完善对老年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统筹政策,为流动老年人创造更多方便。尤其在社区和街道层面,对外来老年人与本地老人应一视同仁,为他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提供切实的服务。社区群众人也应以开放的心态与“异乡老人”接触,逐渐淡化地域差别。 (2)“户口歧视”似成难以释怀心结。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我国一直沿用着户籍制度管理模式。虽然户籍改革喊了很多年,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普及开来。一线城市的户籍管理仍然十分严格。这对于“漂族老人”来说,似乎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门槛”。“在异乡生活,你没有当地户口,就注定你永远是个外地人,很难找到归属感。”“户口歧视”几乎成为所有“漂族老人”难以释怀的心结,使他们很难享受到暂住地的一些服务,因此他们难以找到归属感。按现有体制,老年人医疗、福利等政策都是地区性的,流动人口很难享有暂住地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流动人口呈增加趋势,对流入地福利保障、社区工作、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3)医疗报销急需跨地转接。按照现行的管理制度,我国医保是区域性的,也就是各省区市各自为政,而且多是在指定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医疗费。如果想在其他医院就医,除了特殊情况经单位批准外,恐怕都得自费。一些城市虽然出台了医保异地安置政策,但办理手续很麻烦。异地住院要回原居住地办理申请手续和报销,是“漂族老人”们最烦心的事。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主任谢新吾认为,针对医疗保险费用异地报销问题,目前各地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老年人在居住地看病就医后,由原来医保的管理地区定期报销;另一种是医保管理地区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异地安置较集中的地区,委托当地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代管。由于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国家不会有统一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只有一个指导性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