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相关链接 查看内容

“漂族老人”

2011-6-23 13:5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891| 评论: 0

摘要: “漂族老人” -牵挂老夫妻两地分居 为照顾在银川做生意的儿子,一年前,浙江的李阿姨和老伴来到宁夏,但老伴不习惯宁夏干燥的气候和饮食,几个月后身体出现不适返回浙江老家。“从那天起,我的心就分成了两半,一半 ...

                             

          “漂族老人”  

 

-牵挂老夫妻两地分居

为照顾在银川做生意的儿子,一年前,浙江的李阿姨和老伴来到宁夏,但老伴不习惯宁夏干燥的气候和饮食,几个月后身体出现不适返回浙江老家。“从那天起,我的心就分成了两半,一半牵挂儿子,一半牵挂老伴,每月跟老伴煲“电话粥”就要花100多元话费。”李阿姨说。

“辛苦了大半辈子,就想图个安享晚年。没想到一把年纪了,反而过起‘居无定所’的日子。”今年65岁的刘阿姨早早就被在北京的二儿子“预订”了。正是在这样的被动漂泊中,刘阿姨和家乡的亲朋好友疏离了许多,“有时好不容易通次电话,聊着聊着发觉竟然没话可说了。”

-无奈适应新环境很难

家住银川市文建小区的程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5年前儿子研究生毕业,她便提前退休,跟随儿子到武汉生活。后来因儿子工作调动,她又到广州生活了一年,目前暂时“定居”在西安。虽然每次调动都意味着儿子升职和加薪,但程阿姨这几年却并不觉得开心。“到哪里都是外地人,方言听不懂,跟邻居熟络不起来。每天就等着儿子早点下班回家,但年轻人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有时候周末都难得跟儿子吃顿饭。”

程阿姨的最大愿望就是盼儿子快点成家,能在一个地方扎根就好。“不比年轻人,我这一把年纪,适应新环境真的挺艰难。”她告诉笔者,她特别怀念在家乡的生活,吃什么都香。程阿姨坦言,并不后悔跟着儿子过“老年漂”的生活。“我就这么一个孩子,他工作太忙,不跟在他身边,说不定一年都见不到一次面。”

-闹心语言不通无法交流

西吉县兴隆镇的老马夫妇已年过花甲,除小儿子尚未成家外,其余3个均已结婚生子,且定居在不同的城市,大儿子在成都、二儿子在厦门、三儿子在银川。

几年前,大孙子出生,由于儿子不在成都上班,儿媳一个人忙不过来,农闲时老两口就被儿媳接到成都带小孩。近两年,二儿子、三儿子也相继生子。3个儿子协商后,决定让父母进城专门为他们带孩子,生活费每家每月给200元。这样一来,老两口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在成都、厦门和银川之间“漂来漂去”。虽然儿子家周围有广场、公园、超市等,但老两口在城里就是住不惯。

原来,老人还惦记着老家那50多亩山地。儿子、儿媳对此不能理解,在他们看来,老两口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很幸福的生活了。其实,在老马夫妇看来,在城里他们除了带孩子再无事可做。“在老家,我们养鸡、喂羊、下地干活,样样在行,现在出去交个水电费都不知道咋走,想帮儿子多干点家务,有的电器还不会用。”老马说,“而且在城里,邻居碰面都不打招呼,这跟我们老家端着饭碗聊天的生活差别太大了。有时候带着孙子出去还能跟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说几句,但由于语言不通,人家说什么我们也听不懂。”

-现实本地无法享受医保

那么,“漂族老人”会遇到哪些问题?中青报的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是“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其次是“医保、社保问题”(61.6%);“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排名第三(59.2%)。接下来还有:“来到陌生的城市,会无所适从”(56.9%);“子女条件有限,老人被动分居”(49.7%);“语言不通”(38.4%)等。而笔者走访发现,银川的“漂族老人”们最关心的就是两个问题:城里“漂族”的医保、社保问题和农村“漂族”将来的养老问题。

在神华宁煤集团工作的女士告诉笔者,她将父母从包头接到银川住了一段时间,但由于父亲的一场病又让他们回了老家。“因感冒引发了肺部感染,在银川打了几天针后,他闹着要回老家。”女士说,他父亲考虑医药费的问题,因为在老家有城镇医疗保险,住院打针都能报销很大一部分,而在银川只能自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们的户口在那边,所有福利也只能在老家才能享受。”女士说。而来自农村的老马最忧虑的还是将来的养老问题。“现在我们领孙子,儿子每月给生活费,等孙子们长大了,我们老两口去哪呢?回老家吧,年龄大了种不动地了,待在城里,儿子媳妇会接受吗?”老马无奈地说。

-纠结想撂挑子不忍心

同样因为带孙子来银川4年的老杨告诉笔者,由于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不同,他和儿媳的关系从住到一起后变得越来越僵,他不止一次想撂挑子回平罗。可他心里纠结的是,现在孙子上幼儿园了,每天必须得有人接送,他不忍心抛下孙子不管。

-支招一家人要相互体谅

家住银川市景墨家园的女士认为,婆媳关系、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是造成“老年漂”的问题之一,“现在很多夫妻来自不同的地方,两代人的文化、语言、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做儿女的也要理解父母的苦衷,他们远离家园来到陌生的城市,一切都不适应,儿女们在工作之余,要尽量多陪父母,多跟他们交流沟通。”

对此,兴水园的先生认为,“儿女们应尊重老人的选择。”如果老人们不想离开家乡,也很难适应城里的生活,儿女们就应该尊重老人的选择,投其所好,这才是真正的孝心。另外,老人也要理解儿女们,不要向儿女提过多的要求。儿女们在城市奋斗很不容易,如果给儿女提过多要求,会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心理压力,并进而影响家庭和睦,老人在城市生活得也会不开心。同时,作为生活在外乡的老人,还要积极适应当地的环境,多参与人际互动,以便排解陌生感和孤独感。市民女士认为社区应该多举办交流活动,扩大老人社交圈。(王若英张磊)

名词解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年轻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工作。近年来,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都有将老人接到身边的想法,一是帮忙带孩子,二是尽孝心。于是,孩子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余年。这样的老人被称为“老年漂”或“漂族老人”。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63%表示“老年漂”常见。那么,银川的“漂族老人”面临怎样的生活困扰呢?511日以来,笔者走进这个特殊的群体,倾听他们的声音。

相关阅读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