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族老人”
-牵挂老夫妻两地分居 为照顾在银川做生意的儿子,一年前,浙江的李阿姨和老伴来到宁夏,但老伴不习惯宁夏干燥的气候和饮食,几个月后身体出现不适返回浙江老家。“从那天起,我的心就分成了两半,一半牵挂儿子,一半牵挂老伴,每月跟老伴煲“电话粥”就要花100多元话费。”李阿姨说。 “辛苦了大半辈子,就想图个安享晚年。没想到一把年纪了,反而过起‘居无定所’的日子。”今年65岁的刘阿姨早早就被在北京的二儿子“预订”了。正是在这样的被动漂泊中,刘阿姨和家乡的亲朋好友疏离了许多,“有时好不容易通次电话,聊着聊着发觉竟然没话可说了。” -无奈适应新环境很难 家住银川市文建小区的程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5年前儿子研究生毕业,她便提前退休,跟随儿子到武汉生活。后来因儿子工作调动,她又到广州生活了一年,目前暂时“定居”在西安。虽然每次调动都意味着儿子升职和加薪,但程阿姨这几年却并不觉得开心。“到哪里都是外地人,方言听不懂,跟邻居熟络不起来。每天就等着儿子早点下班回家,但年轻人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有时候周末都难得跟儿子吃顿饭。” 程阿姨的最大愿望就是盼儿子快点成家,能在一个地方扎根就好。“不比年轻人,我这一把年纪,适应新环境真的挺艰难。”她告诉笔者,她特别怀念在家乡的生活,吃什么都香。程阿姨坦言,并不后悔跟着儿子过“老年漂”的生活。“我就这么一个孩子,他工作太忙,不跟在他身边,说不定一年都见不到一次面。” -闹心语言不通无法交流 西吉县兴隆镇的老马夫妇已年过花甲,除小儿子尚未成家外,其余3个均已结婚生子,且定居在不同的城市,大儿子在成都、二儿子在厦门、三儿子在银川。 几年前,大孙子出生,由于儿子不在成都上班,儿媳一个人忙不过来,农闲时老两口就被儿媳接到成都带小孩。近两年,二儿子、三儿子也相继生子。3个儿子协商后,决定让父母进城专门为他们带孩子,生活费每家每月给200元。这样一来,老两口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在成都、厦门和银川之间“漂来漂去”。虽然儿子家周围有广场、公园、超市等,但老两口在城里就是住不惯。 原来,老人还惦记着老家那50多亩山地。儿子、儿媳对此不能理解,在他们看来,老两口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很幸福的生活了。其实,在老马夫妇看来,在城里他们除了带孩子再无事可做。“在老家,我们养鸡、喂羊、下地干活,样样在行,现在出去交个水电费都不知道咋走,想帮儿子多干点家务,有的电器还不会用。”老马说,“而且在城里,邻居碰面都不打招呼,这跟我们老家端着饭碗聊天的生活差别太大了。有时候带着孙子出去还能跟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说几句,但由于语言不通,人家说什么我们也听不懂。” -现实本地无法享受医保 那么,“漂族老人”会遇到哪些问题?中青报的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是“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其次是“医保、社保问题”(61.6%);“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排名第三(59.2%)。接下来还有:“来到陌生的城市,会无所适从”(56.9%);“子女条件有限,老人被动分居”(49.7%);“语言不通”(38.4%)等。而笔者走访发现,银川的“漂族老人”们最关心的就是两个问题:城里“漂族”的医保、社保问题和农村“漂族”将来的养老问题。 在神华宁煤集团工作的 -纠结想撂挑子不忍心 同样因为带孙子来银川4年的老杨告诉笔者,由于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不同,他和儿媳的关系从住到一起后变得越来越僵,他不止一次想撂挑子回平罗。可他心里纠结的是,现在孙子上幼儿园了,每天必须得有人接送,他不忍心抛下孙子不管。 -支招一家人要相互体谅 家住银川市景墨家园的 对此,兴水园的 名词解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年轻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工作。近年来,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都有将老人接到身边的想法,一是帮忙带孩子,二是尽孝心。于是,孩子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余年。这样的老人被称为“老年漂”或“漂族老人”。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其中63%表示“老年漂”常见。那么,银川的“漂族老人”面临怎样的生活困扰呢?5月11日以来,笔者走进这个特殊的群体,倾听他们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