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登录注册老干部之家

小康路上的领路人 ——记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杨殿武

2014-5-26 18:07| 发布者: 菏泽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1118| 评论: 0

摘要: 现年77岁的杨殿武,从郓城县粮食系统离休20多年来,凭着对党的无限赤诚,两次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情怀,为家乡群众拓开了致富路。在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实现了人生的 ...


 

现年77岁的杨殿武,从郓城县粮食系统离休20多年来,凭着对党的无限赤诚,两次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情怀,为家乡群众拓开了致富路。在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实现了人生的新辉煌。他多次受到市、县表彰,被评为菏泽市优秀共产党员、模范老人,2004年光荣出席了全国老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了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人虽离休,但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不能丢。看到群众富不起来,心里不安哪。

 

时间回溯到1981年,年逾半百的杨殿武离休回到了程屯镇岳庄村老家。岳庄村是一个仅有137个户口,500多口人的小村庄。当时已经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由于这里位置偏僻、地沙土碱,邻村的小麦亩产都在600斤以上,而本村的小麦亩产只有200斤,群众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群众的生活依然比较贫困。面对乡亲们这样的生活处境,本来可以安享清福的他,却再也无法平静。当时的入党誓言又在耳边响起,一个共产党员可以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是党员的意志、追求、奋斗目标不能退,他暗下决心,用尽余热也要引导乡亲们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他开始积极参与村里的事务,谁家有了困难,他总是靠上前帮助解决,村里有了事情,他总是出谋划策,他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岳庄的村前村后、田间地头。在村支部班子改选的时候,身患眼疾、高血压和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的他,被推到了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从此,他成了岳庄村的主事人

上任开始,杨殿武首先逐家逐户进行走访,深入群众问发展大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带领全村群众修渠挖河,一举改变了世世代代浇地难局面,当年小麦亩产由原来的不足200斤增产到800多斤。靠种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为了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杨殿武在调整生产结构上大胆探索,引导群众把精力放在了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上。他结合土质不均的实际,把全村土地划为种棉区和立体种植区,并请来技术人员确定了几种种植模式。为了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他与几名村干部带头搞了40多亩的立体种植示范田。秋后一算帐,示范田的收入是传统种植的3倍。这下群众服气了,从此,家家搞起了立体种植。春华秋实,全村的各种经济作物喜获丰收。从此,岳庄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越走越宽,农业生产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迅速达到了2000多元。许多村民盖上了新房、买了拖拉机,安上了电话。岳庄村成了远年闻名的富裕村。看到村里群众走上了富裕路,杨殿武考虑到:自己毕竟年龄大了,应该让年轻人来挑大梁。于是主动申请从村支部书记的位子上退下来,到城里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颐养天年。

 

我是一名党员,当群众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要为群众多办些实事

 

杨殿武在城里享受天伦之乐的几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惦记着乡亲。1998年,村里又派代表找上门来,诚恳地对他说:老支书,咱村离不开你,你还是回来吧。原因是继任的两委班子因工作不力,失去了凝聚力,已处于瘫痪状态,邻里矛盾不断,干群关系紧张,虽换了几任班子,但都未能很好地解决问题。71岁的杨殿武得知这一情况后,寝食不安,决心回到村里。可老伴得知后坚决反对:70多岁了,你不想活啦?杨殿武则安慰她说:人早晚都要死,我是一名党员,活着一天,就应该为党工作一天,就要为全村群众谋利益。就这样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了城里的优越条件,再次回到村里。乡党委、政府经过再三考虑,决定重新组建村两委班子,结果杨殿武高票当选,再次挑起了村支部书记大梁

第二次上任后,为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化解矛盾,杨殿武坚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寻找症结。通过调查研究,他发现群众反映的问题都集中在村干部办事不公、帐务不清、浪费严重上。针对这些问题,他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严格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实行民主决策;二是实行派饭制度,杜绝吃喝浪费;三是规划街道,统一安排宅基地。在三项措施的落实上,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很快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各项工作均走在全镇前列。

在理顺各种关系、营造良好氛围之后,杨殿武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岳庄村的发展再上一个新水平,他开始把思路转到适应市场、开拓市场上来。岳庄村以种粮为主,拥有丰富的小麦资源,但市场如战场,粮食高产,但不一定能换回高收入,如何才能使当地的粮食就地转化增值呢?他走一步看三步。在全村上下大搞种植业调整的当口,他已把创办企业作为岳庄村加快发展的支点。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和上级鼓励农民发展民营经济、搞好招商引资的号召,杨殿武经过一周的外出考察,奠定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信心。19979月他多方筹资40万元,建起了日产能力40吨的面粉厂。为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他动员村民余粮入股,保证了正常生产,二年后盈利70万元。为筹措资金,杨殿武借遍了所有亲朋好友,跑遍了有关系的金融部门;为引进设备,招聘技术人才,他一年中往返商丘、烟台、腾州达七、八次,这对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同志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但他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在人们的顾虑中把面粉厂建了起来。面粉厂开业后,通过合理的价格、良好的信誉和高质量的面粉,吸引了周边省、市的顾客,产品供不应求。初步的成功并没有让杨殿武停步不前,他深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技术更新,不断扩大再生产。特别是面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设备陈旧,品种单一将很难占领市场。1999年底他投资160万元,扩建了厂房,增添了新式设备,一个日产120吨的大型面粉厂投入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花色品种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前来定购,产品远销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但单纯的面粉加工,厂房得不到充分利用,于是杨殿武又投资70万元新上了面条加工生产线,日产面条20吨,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85人,每个劳动力年收入5000余元,全村人均增收700元。群众手中有钱了,发展经济的确劲头更足了,空心砖、粮食购销、农机具购销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岳庄村一跃而成为民营经济强村。

 

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老乡亲,报答党的哺育之恩。

 

杨殿武20多年来托着病体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这卓然不凡而又坚定执着的行动,源自于他对乡亲的一片挚爱,源于他对党的无限忠诚。离休20多年来,他情洒晚霞,整天与父老乡亲生活在一起,关心他们的疾苦。岳庄的乡亲们都知道,老支书平时衣食非常节俭,但是帮助他人从不含糊。前几年村里打井他捐出1000元的离休金,为村里修路他又无偿献出2000元。据不完全统计,在校舍改造、打井修路、购买良种等公益事业中,他先后捐出了25000元。村民杨效德的儿子杨昆考上天津体育学院,一时交不上学费,他慷慨解囊,一次资助他4000元,解决了杨效德一家的燃眉之急……为了这一方百姓,他甘洒爱心,无私奉献,担任村支书的几年间,他日夜操劳,但从不要报酬。2005年,时年77岁高龄的他,从支部书记退到支部副书记岗位,但仍在为扶持新班子和引领群众致富操心费神。他经常说:人虽离岗,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离岗。

如今,岳庄村面貌焕然一新,岳庄人正在阔步前进,他无私奉献,不为名,不为利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这是杨殿武奉献乡梓、全心为民的最好诠释,也是他矢志不渝、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支持

反对

无所谓

点赞

最新评论

老干部之家

工作

动态
党支部

文件下载
意见直通车

老干部志愿者

博客

服务

旅游 文化

老年用品

全国老年期刊联盟

社团

摄影  诗词

书画

资源库 山东兵

视频

互动

活动 话题

论坛

老教育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