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全文丨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区域合作的成就、机遇与展望

2025-6-23 09:1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83| 评论: 0|来自: 新华社研究院

摘要: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中国—中亚合作结出丰硕成果  一、经贸关系持续加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互通  三、能源全产业链合作加速推 ...


  第一章 中国—中亚合作结出丰硕成果

  我们的合作根植于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巩固于建交30多年的团结互信,发展于新时代以来的开放共赢。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一、经贸关系持续加强

  近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量质齐升,中国成为中亚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举办以来,中方出台更多贸易便利化举措,保障与中亚国家贸易畅通,扩大各国产品供应量,双边贸易结构日益多元化,经贸合作潜力不断释放,贸易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总额达94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54亿美元,增速达7.2%,较建交初期的4.6亿美元增长上百倍。

  ——战略层面相向而行。中国—中亚合作的重要特点,就是在战略层次上实现了经济发展重大规划和设想的战略对接。各方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哈萨克斯坦新经济政策、吉尔吉斯斯坦“2026年前国家发展纲要”、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和“新乌兹别克斯坦”2022-2026年发展战略等中亚国家发展倡议和战略的协调和对接,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形成深度互补、共赢的合作新格局。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的原则固定下来,成为六国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务实合作进入“快车道”。随着中国—中亚合作的不断深化,双方务实合作驶入“快车道”。双方致力于提高贸易政策的便利性,以及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公平性、透明度、可持续性,让经贸投资和营商环境更具吸引力。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70亿美元,累计完成工程承包营业额超过600亿美元,合作项目覆盖油气采矿、互联互通、加工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

  在与中亚国家山水相连的新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各口岸通关工作持续优化,节奏快速高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的首个跨境边境合作区,自2012年封关运营以来,以“境内关外”的创新模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双边经贸合作的标杆。“古丝绸之路”起点陕西打造面向中亚的粮食、果蔬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与中亚国家共建国际物流节点和物流园区,累计建成10个海外仓,2024年对中亚国家进出口增长48.1%。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西安国际港引入RFID射频识别装置,减少新能源汽车装配时间,提升去程中欧班列运输组织效率,每月可向中亚地区发送5-8列新能源汽车专列。

  日用百货、机电设备、电子产品等“中国制造”深受中亚消费者喜爱,“新三样”产品成为中国出口中亚国家的主力,中亚国家的能源产品、农副产品等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中国开通8条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实现了公路口岸全覆盖,双方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塔吉克斯坦柠檬、乌兹别克斯坦樱桃等中亚优质绿色农产品对华出口快速增加。河北鲜桃、延安苹果等中国优质农产品首次登上中亚消费者餐桌。西安爱菊粮油集团充分利用中国同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互补性,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成运营100万吨粮油物流加工基地,中国粮食企业的设备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经验惠及当地人民,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实现互利共赢。在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效率得以保障。

  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是中国同中亚国家的主要合作方向之一。双方充分发挥中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立人畅其行的“快捷通道”,完善物畅其流的“绿色通道”,使中亚各国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巩固中亚作为亚欧大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改善民生,激发中国同中亚国家间物联网等更高层次互联互通潜能。

  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加快中国—中亚交通走廊建设,打造立体多元的地区互联互通格局,一大批互利共赢的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落地。中国承建的中亚第一长隧道“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贯通,结束了乌境内运输需绕道他国的历史,改变了上千万人的出行方式。中吉乌公路穿越天山,中塔乌公路跨越帕米尔高原,不断织密中国与中亚货物贸易运输网络,惠及地区各国人民。

  2024年12月27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正式启动。中吉乌铁路起自新疆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未来可向西亚、南亚延伸。项目建成后,将完善新亚欧大陆桥南部通路,形成东亚、东南亚通往中亚、西亚和北非、南欧的便捷运输通道,有效降低共建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本,提升其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能力。

  中国与中亚五国均已签订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推进航空运输市场开放持续推进。西安至中亚市场从“零”航线到“五国七城”通航全覆盖,8条联通中亚五国七城的客运航线稳定运营,串联中国与中亚经济圈,实现产业和社会供应链之间的高效融合。

  日夜兼程的中欧班列、中亚班列,有效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畅通。4月23日,一列编组55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满载日用百货、电子器件等货物,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驶出,开往波兰马拉舍维奇,标志着今年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的数量比去年提前27天突破3000列,同比增长28.7%,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发送20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9%;中亚班列开行1.2万列、发送88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12%。目前,国铁集团共安排中亚班列图定线路44条,有力构建亚欧国际运输新通道。

  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起自中国,横跨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延伸至土耳其和欧洲国家。202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阿斯塔纳总统府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仪式,中方车辆首次以公路直达运输方式抵达里海港口,标志着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为一体的多元立体互联互通格局正式建成。

  一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速发展,构建起更加高效便捷的运输体系。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和哈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于2024年2月投入运营,一年间累计集结转运货物超15万吨,有助于进出口哈国货物在西安快速集散分拨,还承载哈萨克斯坦“加快形成在华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的构想。随着阿拉木图中哈物流场站今年6月10日正式开通运营,“枢纽对枢纽”通道迎来新升级。

  三、能源全产业链合作加速推进

  中亚国家是重要的油气生产国,与中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与契合度。近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打造多元、安全、高效的能源走廊,持续扩大能源、矿产等“基本盘”合作。

  中国企业高度重视同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与当地有关政府机构和能源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早在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功中标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田开发项目,拉开了中哈油气合作的序幕。多年来,阿克纠宾公司从年产原油只有200多万吨,发展为年油气生产规模超千万吨的大型油气企业,形成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运营、炼油及油品贸易、工程技术和工程建设、油气装备和运输、信息技术及后勤保障于一体的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解决了当地2万余人就业。

  在塔吉克斯坦,中国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建成投运杜尚别2号热电厂,让塔吉克斯坦首都冬季缺电成为了历史;在吉尔吉斯斯坦,中方支持下完成了比什凯克热电厂的现代化改造项目,使发电量从原来的每年2.62亿度提高到17.4亿度,供热量则增加了近1倍;在土库曼斯坦,中国石油运营的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已建成年千万吨级油气当量产能,拥有年百亿立方米供气能力……多个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开花,助力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实现能源全产业链合作。

  经过多年合作实践,中亚管道建设运营网络逐步完善。穿越茫茫大漠,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建成投运,与中国国内西气东输二、三线管道相连,D线建设加快推进,惠及沿线国家人民;中哈原油管道是哈萨克斯坦第一条直接与国际终端市场相连的国际能源通道,有效促进了哈萨克斯坦能源出口多元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国与中亚能源领域不断拓展深度合作,不仅完善中亚能源产业基础设施,为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地区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创新合作向“绿”而行

  当前,化石燃料仍占中亚五国能源供应总量的95%。面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与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中亚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绿色经济等领域合作有着迫切需求,但受制于资金、人材、技术等短板,绿色转型之路面临一定挑战。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中国同中亚五国就“发起中国—中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化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等达成系列合作共识。作为中亚国家绿色转型坚定的支持者,中国依托新能源产业生产管理优势,支持中亚国家发挥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开发潜力。

  2025年4月初,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的乌兹别克斯坦巴什和赞克尔迪风电项目正式投产,成为中亚地区已建成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预计每年可为当地提供约3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建厂,拓展绿色能源合作。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沃伊100兆瓦光伏电站、哈萨克斯坦的扎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孙水电站和阿拉木图光伏电站等新能源项目投产,中国华电在哈萨克斯坦的阿克套燃机项目、谢利光伏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不仅帮助中亚国家提供了稳定可持续的绿色电力,还带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中国积极同中亚国家开展防沙治沙国际合作,宁夏、内蒙古等“三北”地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实践和科学理念,为同样面临荒漠化问题的中亚国家提供了有效借鉴,也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创造了广阔前景。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交界处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湖,但由于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土地和水利开发,咸海面积从1960年的约6.7万平方公里缩减到2020年的约6000平方公里,带来荒漠化、盐渍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后果。面对咸海生态危机,中国与中亚国家携手实施综合治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和相关机构签订咸海生态治理协议,于2023年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部的努库斯市开展棉花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当年棉花籽棉产量成为当地最高水平。目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干涸岸边的穆伊纳克小镇筛选耐盐耐旱植物,为咸海“填绿”。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