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现有1个市级军休中心、5个县级军休所,服务军休干部712人,军休干部人数多、年龄差异大、居住点分散。近年来,威海市创新探索军休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实现”服务管理新路径,实现了工休比例优化、特色资源激活、服务效能提升、主体价值彰显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夯实“自我管理”基础 将军休干部党支部作为实现“自我管理”的核心引擎,坚持组织体系重构、骨干力量赋能、阵地功能升级,为军休干部自我管理筑牢组织基础和思想支撑。一是立足“优”,规范组织设置。按照“地域相邻、年龄互补、便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和划分党支部19个、优化党小组53个,积极开展军休党支部标准化、示范化创建,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二是立足“强”,配好支部班子。遴选政治素养优、群众威信高、身体条件好、奉献精神强的军休干部党员,动态储备56名支部班子后备人选,推动支部班子年龄和性别结构持续优化,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从74岁降到62岁,每个党支部至少配备1名女性支部委员。三是立足“实”,强化阵地建设。按照“阵地共建、场所共治、成果共享”的思路,协调周边社区、部队等场地资源,就近打造12个军休党支部活动阵地。因地制宜营造“老兵之家”温馨氛围,军休干部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自我管理活力有效提升,实现从“要我参与”向“我要担当”转变,先后有15个集体、13名个人获得省级以上表彰。 二、三大课堂激发活力,创新“自我教育”平台 以“载体创新、主体激活、资源融合”为突破点,构建“指尖学+互动学+实地学”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线上线下贯通、内外资源联动,让军休干部成为自我教育新主体。一是开发“云端课堂”线上学。创新打造适老化智慧学习平台,联合市委党校、市图书馆等单位,研发“听·思想的声音”“看·时代的风采”视听资源墙,设置政治理论、时代之声、党史教育、军事天地等30余个学习版块,扫码即可“一键听学”,每月动态更新,让军休干部感受到高效、便利、快捷的自主学习体验。二是创办“军休讲堂”互动学。鼓励军休干部走上讲台展示专业特长、讲述亲身经历、分享切身体会,变“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式”交流,实现从“聆听者”到“讲述者”的角色转换,形成“一专长一课堂”的生动局面。针对军休干部在参加社会兼职、依规依法上网及参加商业、涉外活动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推出法纪教育、家风家教、国家安全观等专题思想教育课程,有效强化军休干部的政治觉悟、身份意识和纪律观念。三是搭建“实践学堂”沉浸学。深挖军休干部“经验丰富、人脉广泛”的独特优势,推动军休干部学习教育由“被动参与”变“主动创造”。第三党支部支委王春平联合老年大学策划“红歌联唱+红色茶话会”活动,受到党员群众广泛好评。 三、互助共赢建强纽带,织密“自我服务”网络 针对工休比例失衡、服务末梢梗阻等现象,构建军休干部自我服务体系,推动军休服务从“机构包办”转向“全员参与”,军休干部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一是互帮互爱传递邻里情。军休机构、党支部、党小组三级联动,形成“敲门问需”常态化走访机制,全面掌握军休干部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建立“支部即时反馈—机构及时响应”闭环流程,缩短服务响应时限,实现军休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深化“小事不出组,大事靠支部”互助理念,自愿成立互助小组,实现日常服务到边到位。去年以来,累计开展“钥匙托管”等互助服务270余人次。二是融合共建扩大朋友圈。创新“支部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机制,将军休党支部与19个社区党支部、42家共建单位纳入“军民服务联盟”,绘制涵盖医疗、教育、文体等6类210项资源的“共享地图”。联合开设“红色影院”、共建“健康小屋”,同步推行“资源双向清单”,社区开放老年大学教室、舞蹈室、健身室等设施支持军休干部活动,军休干部组建“老兵调解队”,通过开展“急救培训”等系列活动,助力社区治理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共建社区信访量下降28%,群众满意度达97%。三是精品社团提升幸福感。以军休干部兴趣为导向,组建书画、摄影、养生等22支特色社团,实现机构搭台、社团自治、全员共享。社团实行“团长负责+项目认领”制,由各军休社团自主制定年度社团活动计划、招募成员、策划主题,年内开展“红色采风”“翰墨飘香颂党恩”等活动60余场,真正让“兴趣圈”变成“朋友圈”,“特长值”化为“幸福值”。 四、志愿服务培树标杆,催生“自我实现”动能 构建“搭建平台-培育典型-反哺社会”闭环链条,通过设立军休干部志愿服务队、鼓励军休干部参与基层治理、培育社会事业“带头人”等方式,实现“服务他人与成就自我”双向奔赴。一是组建志愿队伍。依据军休干部个人特长,组建红色宣讲、心理咨询、巡诊义诊等14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打出“红”字招牌,彰显“军”字特色。志愿服务队组建四年来,累计开展党史教育、巡诊义诊、关爱下一代、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综合治理、乡村振兴等公益活动700余场次,服务群众近5万人,军休干部参与率达100%,年均志愿服务时长超100小时者占比达72%。二是助力基层治理。将军休干部所能所愿与社区建设所需所盼紧密结合,鼓励“老专家”“老政委”“老军医”走进社区、融入社区,组建“老兵智囊团”等9支基层治理特战队,构建“社区点单-军休接单-群众评单”的三单服务机制,军休干部在治理社区、服务群众中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尊崇的双向赋能。三是强化榜样引领。瞄准社会事业专业化需求缺口,助力军休干部从“领域专家”升级为“行业标杆”,7人获得省级以上表扬。军休干部徐嬿霖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贡献突出,团中央专门致信感谢,并获评“山东省优秀军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