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樊城区坚持以分类管理为抓手,紧扣中组部“以一化带两化促三性”总体部署,聚焦“精准识别、分层服务、动态更新”,全面推进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体系优化重塑,实现从“统一服务”向“分层管理”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升级,持续提升老干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坚实的银发力量。 一、精准施策强根基,分层建库锚定服务坐标 信息赋能,打造智慧管理“数据库”。依托“湖北省离退休干部管理平台”,将全区4681名离退休干部、253名老干部工作者、59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全部录入系统,构建起覆盖面广、数据精准、更新及时的老干部信息库,全面掌握老干部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生活状态等,构建服务管理“一图一网一库”体系。通过信息化平台,可实现一键查询、自动提醒、智能推送等功能,切实提升管理效率,推动“数据多跑路、老同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已上传组织活动记录2000余条,“湖北老干部”点击量持续攀升,信息化平台正逐步成为服务管理老干部的重要阵地。 按需分层,科学制定服务“梯度表”。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策”的原则,实行“红、黄、绿”三色分级分类服务管理。针对9名离休干部,依据身体状况、居住方式、精神状态等指标,将其划分为能自理、部分自理、不能自理三类对象,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清单,建立“一人一策”台账,全面落实走访慰问、健康监测、就医陪护、政策解读等服务事项。同时,动态调整服务台账和措施,依托联络员制度,形成“联络员+医院+医保局+老干部局”四位一体机制,全年共为17名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提供定向服务,发放慰问金4.3万元,确保老干部服务“不漏一人、不落一项”。 分类建队,精准组建特色“服务团”。在全面摸排基础上,组建涵盖党建指导、文艺宣讲、医疗科普、志愿服务等六大领域的“银发人才库”,首批吸纳444名“银发人才”,其中65岁以下达41.22%。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主动求贤”模式,组建“银发宣讲团”“银发服务队”“银发先锋队”等专项团队,实现从“分散零星”到“集群发力”的转变。在“党史爷爷”梁发双带领下,“银发宣讲团”已开展义务宣讲活动1500余场;“火车头”“老铁了”等志愿服务队累计组织服务活动近800场次;党建指导员“点对点”指导企业“两新”党建工作,让银发力量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 二、精细赋能增活力,组织嵌入激活红色引擎 灵活设置,织密组织覆盖“责任网”。为进一步规范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设置,推动组织体系科学化、精细化,联合区委组织部深入开展排查整顿,对不合理设置的超大支部进行优化调整,2024年先后完成2个超大支部拆分整建任务,有效增强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单位,设立功能型党小组,打通“最后一米”组织壁垒。各单位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区委老干部局加强统筹指导和跟踪督办,推动组织建设规范有序、应建尽建。全区共有59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2000余名党员信息实现“云上汇集”,平台实现支部换届提示、生日提醒、活动跟踪等功能,提升组织运行效率。 线上线下结合,创新组织生活“表达式”。针对高龄、行动不便党员,探索“线上+送学”融合路径。充分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平台等渠道,组织支部开展线上理论学习300余场次,集中收看全国专题报告会20余次,65岁以下党员线上参与率达90%以上。高龄党员则由联络员上门送学、送书、送资料,确保“学有所依、教有体系”。以红色资源为引领,结合“七一”“重阳”等时间节点,打造“红色课堂”“银辉讲堂”等主题活动品牌。区法院组织退休党员录制《退休快乐 常回‘家’看看》短视频,各单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等,开展线下交流、线上同步活动近百场,让组织生活“可参与、可互动、可回看”。 榜样引领,发挥先锋模范“示范点”。坚持发挥退休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建立“老党员工作室”5个。张艳秋牵头组建10支志愿服务队,带动800余人参与社区服务;“樊城楷模”吴金萍连续三年开展暑期爱心托管服务;黄祥成指导非公企业党建,创新“把商场变课堂”的理念,激活企业红色动能。通过“风范长者”评选、“银耀襄阳我最美”活动,选树先进典型11人,形成“一个典型带动一片、一个党支部引领一方”的良性机制,带动广大离退休党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三、精心服务提质效,多维保障贯通供给链条 精准对接,做实基础保障“组合拳”。坚持日常服务制度化、节点服务常态化,全面落实“六必访”制度,健全困难帮扶、节日慰问、丧事办理等工作机制。2024年春节前共走访慰问108名离休及副县级以上干部,发放慰问金11.35万元;为15名离休干部发放住房补贴62272元,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结合高龄老同志健康问题,建立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制度,为11名离休干部调整护理费标准、补发补贴10.01万元;畅通“绿色就医通道”,推行“挂账报销”模式,减轻就医负担;强化心理疏导机制,建立“一对一”联络制度,实现困难帮扶“随需应对、应帮尽帮”。 精细服务,打造文化养老“新样板”。立足老年大学品牌建设,构建“区校+街道分校+社区教学点”三级办学格局。全区已建成10所镇(街)级老年学校及69个教学点,在校学员达9903人次,开设283门课程,涵盖信息技术、健康养生、音乐舞蹈等6大类专业,实现教育内容“有温度”、服务供给“有梯度”。探索“老年教育+幸福食堂”融合发展,在汉江街道率先设立标准化食堂,累计吸引700余名老年人办卡用餐;在中原街道试点“教育+志愿服务”,带动学员参与爱心托管服务,已连续开展4年,服务青少年超万人次;在养老机构设置老年教学点,融合康养资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定制教育课程,助力实现“老有所医”与“老有所学”并行发展。 精准划类,对接服务供需“新路径”。围绕“有需求、有能力、有资源”的目标人群,实施差异化服务策略。针对60岁以下活跃群体,开设智能技术、法律维权等实用课程,引导其参与“社区治理+基层服务”;针对60-75岁群体,聚焦兴趣养成和身心健康,丰富文艺活动;针对75岁以上高龄群体,整合送医上门、心理疏导、适老化改造等措施,确保精准服务“全生命周期、全覆盖、无缝隙”。用活“银发人才库”,按年龄结构、特长领域、身体状况进行再细分,探索开展“银发地图”工程,梳理“谁能干、干什么、能干多久”,实现资源与任务的精准匹配、动态流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