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老年教育与社区发展深度融合,助力文化养老成为基层治理新引擎,济宁微山县老年大学以“开启文化养老新篇,共筑社区乐学家园”为主题,成功在昭阳街道三孔桥社区举办老年学堂揭牌仪式。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老年人打造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温馨港湾”,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资源统筹、名师引领”的县级老年大学向周边社区覆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党建引领,构建“三级联动”协同发展机制 微山县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构建“组织部指导+街道(乡镇)落实+社区具体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全力推动老年教育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在三孔桥社区老年学堂揭牌仪式上,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刘鹏与昭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坦共同揭牌,充分彰显党组织在统筹资源、协调各方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搭建老年教育统筹协调平台,将学堂建设全面融入社区治理体系,精准对接县级优质教育资源与基层实际需求,不仅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学、学有所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共建的热情,实现文化养老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在老干部助力社区治理工作中,微山县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城乡二元结构实际,构建起“点线面”有机衔接、全域覆盖的立体化志愿服务矩阵,推动老干部作用发挥与基层治理需求精准对接。在城区,精心打造“微爱晚霞红”老干部社会工作室、银龄智汇社会工作室和银龄关爱心理工作室,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社会事务咨询等服务,累计提供专业化服务800余人次;在乡镇街道,建成15个老干部工作站,作为服务基层群众的前沿阵地;在社区层面,创建“微荷愿”志愿服务站,开展多样化便民服务;在居民小区,设立“老来帮”先锋示范服务队,重点解决邻里纠纷、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依托微山湖地域特色,微山县成立全省首个老干部湖上志愿服务队,将服务延伸至湖区群众。他们通过文艺展演、文化上门、文明传承、非遗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防汛应急、安全教育等志愿活动12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2000人次,打造了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矩阵,构建了“城区有阵地、乡镇有支点、社区有站点、湖区有特色”的立体化服务格局,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域覆盖”的银龄服务网络,为县域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银龄动能”。 二、资源统筹,实施“三链融合”驱动老年教育提质增效 微山县以打造“儒风夕韵”文化养老品牌为契机,以老年大学为阵地,深化推进老年教育“延链、强链、补链”计划,通过加强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行业系统、街道社区合作,进一步完善“远程教学点+老年学堂”“固定课堂+流动教学”等线上线下模式,现已建成远程教学点100余处,省级远程教育示范点6处,市级教育示范点4处。通过不断拓宽老年教育覆盖面来优化供给布局,构建“阵地共融、课程共设、师资共育”的老年教育体系,形成“15分钟文化养老服务圈”,实现“家门口入学”目标,现已实现昭阳街道城市社区老年学堂全覆盖。 同时,积极探索老年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依托老年学堂平台,组织老干部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老干部直播活动10余场次,通过直播平台销售农渔产品、非遗商品、精美图书等,实现销售额超12万元。老干部们凭借丰富阅历和独特魅力,在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微山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既为老年学员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又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实现了老年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名师引领,构建“三名工程”赋能体系 微山县深入贯彻落实市委老干部局工作部署,以实施名师、名课、名专业“三名工程”为契机,充分发挥老干部队伍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银龄动能”。在师资建设方面,构建“高校人才+非遗传承人+本土骨干”多元师资体系,既引入高校专家、研究生教学团队开展理论教学,又邀请端鼓腔、微山湖渔家虎头服饰、微山湖菜肴等非遗传承人开设特色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土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创新推行“理论讲授+实践创作”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非遗采风、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37场次,推动老干部学员创作书画、手工艺作品并9次入选省市级展览,有效提升微山文化影响力。 微山县将持续放大“党建引领+银龄助力”效应,县委老干部工作和老年教育部门将持续深化服务能力和教学能力建设,运用更多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更温馨、更优质的服务惠及全县老年人,全力打造微山“学康养”一体化中心,推动老年教育与社区治理、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基层文化繁荣注入银发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