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安宁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上老年大学成了“香饽饽”。2021年底,云南安宁市老年大学搬新址后,虽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课程设置也一增再增,但仍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因此,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老年大学教育发展需求的规范化建设,是摆在老年大学管理者面前的紧迫任务。近4年的探索和实践,安宁市老年大学在管理规范化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制度管理规范化、教师管理规范化、学员管理规范化和校园文化管理规范化以及质量评估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推进全市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制度管理规范化,着力打造“有章可循”规范化老年大学 近年来,安宁市老年大学制定和完善《安宁市老年大学会议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应急预案》《学籍管理制度》等31项制度、规定和办法。每年根据需要修订完善《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学员评教表》《应急预案》等。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老年大学行政管理和教学教务工作运行规范、有序。 二、教师管理规范化,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课程 搬新址后,安宁市老年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24学年,招收学员1286人(次),开办18个专业,组建36个班(分属6个专业系),聘请28名教师,师资库储备各类教师50多名。市老年大学坚持内引外联选聘教师,拓宽选聘渠道和视野,从高等院校、退休教师、行业协会、专业人员中选聘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热心老年教育、奉献精神强的人员担任教师。为让优秀教师热心执教,对于口碑好、备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方便教师发展的兴趣爱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同时,结合实际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课程。学校目前有很多备受欢迎的品牌课程,例如声乐课4个班,依然供不应求;体育系、舞蹈系、器乐系、书画系都各有备受学生欢迎的特色课程和教师。市老年大学还重视发掘教师的才能,针对老年学员年龄结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特点,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目前6个专业系18门课程编写了教学大纲,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又跨越了一大步。 三、学员管理规范化,着力构建多层次学员管理系统 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以来,学员管理难度加大,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老年大学的需要,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学员管理新途径。一是搭建管理框架,为“四自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安宁市老年大学在各教学班设立班委会,作为学员管理的组织基础。班委会由班级学员、老年大学专职人员共同推选产生,每班设班长一名,副班长1-3名(副班长职数根据班级人数确定)。班委会的设立,构建起了一个学员管理网络,实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积极互动、步调整齐的管理目标。二是健全管理制度,为“四自管理”提供纪律保证。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使学员“四自管理”工作在合理的框架渠道中顺畅高效地运行。同时,市老年大学工作人员坚持进班级进课堂了解情况,经常与班委、学员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员自治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三是发挥班委作用,推动“四自管理”有序开展。四是注重引导激励,增强学员自我管理意识。市老年大学注重从思想上、情感上引导、激励学员,发挥个人所长,共推老年教育良好发展。 四、校园文化管理规范化,着力打造“教学乐为”主阵地 校园文化管理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部分,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导向。一是设立“大讲堂”,每年邀请专家、领导到“大讲堂”为学员授课,加强思想引领。二是定期举办教学成果汇报展演,让学员们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成就感、获得感,支持师生同台展演,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增进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三是创建安宁老干微信公众号,发挥宣传方针政策、传达工作信息、加强交流互动、增加老年大学线上文化的功能,深受学员欢迎,关注率超过80%。四是定期编印校刊。学校每年都编印校刊,宣传国家政策、展示教学成果、刊登学员作品,谈学习感受,谈师生之情。校刊已成为活跃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老年大学、展示老年大学的重要平台,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之一。 通过四个管理规范化运作,促进了安宁市老年大学踏实稳步向前发展。近年来,安宁市老年大学受到社会、媒体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有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社会效益良好。学员以所学专业回报社会,发挥正能量,助推主阵地文化养老步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