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本期话题 查看内容

怎么看“农村的红白人情越来越淡薄”?

2025-3-12 14:22| 发布者: 家网编辑20| 查看: 6051| 评论: 4

摘要: 以往在农村,红白喜事,邻里互相帮忙打理,都形成了风俗,尤其白事,甚至成了以前村里最能拿捏人的把柄——人家有事你不去,你家有事人不抬。但是现在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白事新风俗的改革倡导,这种现实发生了改变 ...

以往农村,红白喜事,邻里互相帮忙打理,都形成了风俗,尤其白事,甚至成了以前村里最能拿捏人的把柄——人家有事你不去,你家有事人不抬。但是现在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白事新风俗的改革倡导,这种现实发生了改变

一位“家”人说之前老伴病故他主张办酒席,村民很不高兴,但他硬顶住了,因为没有酒席家族的人也躲避不过问。儿子已经在外地落户,村里的人根本没认识几个,他这样做,一是自家不浪费,不大操大办减轻儿子负担,二是儿子以后也不需要必须赶回来参加堂叔及一些邻居等人的后事还人情。他说他愿意背恶名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他不会土葬,并且跟儿子说好以后不留骨灰。另一位“家”人说老家村里有个老人去世,他的子女都是有钱有文化的人,当天赶回去送到殡仪馆第二天一早就直接端回老家下葬了,没办任何酒席还有一些直接花钱请“一条龙”服务。

他们认为,以前的大多数农村务农,时间是很难变成现金的,“一条龙”这种服务却是需要现金的所以去别家帮忙,自己家有事儿就能省出现金。现在人都在上班,现金容易,时间却难。想回老家帮忙,请假就得折腾两天既挣不到钱,又耽误时间,还不如自己平时不去帮忙。但是对此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觉得农村就是通过这些红白人情才有人情味,正是对习俗的简化、什么都用钱来解决,导致现在农村的人情也越来越淡薄了。对此,您怎么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mchang 2025-3-20 14:17
(修正稿):三十前的农村。“仁、义、孝、善”根植在村庄的男女老少,大人孩子脑际里。听说哪家兄弟们多了,大了,要成家立业,垒墙盖房。二话不说,放下自己的活儿,拿着自家的工具,心甘情愿的前来帮助盖房。谁家娶亲了,哪户嫁女了,都赶来添香祝贺。扫地烧水,自动在主家找活干。哪家有新生儿出生,不管是男是女,村人们闻信后,赶紧带着小米,红糖,鸡蛋红包,前来贺喜。哪家有人住院啦,再忙也抽出空来,带着现金,水果点心,来病房安慰,予以分担忧难。病人要是长时间住院,有的村人甘心情愿,丢下手中的活儿,陪房呵护照料。
哪家有“病死”“少亡”,一听到哀乐,村邻都不约而同地赶来致哀送葬。有人自报奋勇,第一时间向他们的至亲一一报丧。亲戚们在通告日子,带着火纸,花圈,现金赶来奔丧。德高望重的高龄老人辞世,全村人更像天塌地陷一样。十分隆重而悲伤的为死者搭建台子,召开庄重的追悼会。村人们关门闭户,赶到场子听取村子的领导或治丧委员会会长宣讲死者生前的高尚德性,动人事迹。接着有村民代表及亲友讲话,以表哀思。在哀乐声中,村人们自觉主动,排队缓缓地面对逝者遗像、骨灰跪拜行礼。逝者的生前友好闻讯也不顾远程的艰辛,匆匆及时赶来扣头行礼,痛苦悼念。
如今,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不想既花钱,又花时间地参加家乡出现的红白大事了。不少村庄乡情、人情,亲情都给淡薄了,削弱了。物质生活的大发展,在一些地区村庄,导致了人情世故的淡薄。社会的进步,不应以提高个人物质生活来牺牲民间的优良传统,更不得以削弱人间的人情、亲情、友情与人间孝道。奋力挣钱与农户间的亲情、友情、乡情,要共存共荣,美美与共。人间的孝敬传统与患难相助,更应传承与坚守。
引用 嘉言懿行 2025-3-14 11:48
所谓的“人情淡薄”,在一定意义上折射着农村文明的变化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原来贫穷落后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来到城市,成为“农民工”。其中许多人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了与城市原来居民没有什么差别的“新市民”。不管是“农民工”还是“新市民”,他们都在长期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不同程度地接受着移风易俗、契约精神、现代价值观等城市文明的洗礼和熏陶,自觉和不自觉地改变了原来在农村所固有的传统习俗和做法,在处理红白大事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农村迁到县城的。近40年来,亲身体验到这种变化和进步。刚开始时,与老家的亲戚朋友之间,还经常来往走动。后来,农村人口快速减少,老家本支男性同辈直系亲属以及子孙辈人家,共计76户,而仍然留在农村的只剩下7户。尤其是,当上一代已经步入老年,子孙辈又忙于事业,而且观念变化很大的时候,传统的人情来往便越来越少了。(未完  接下页)

提示:本页有 2 个评论因未通过审核而被隐藏

查看全部评论(4)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