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任城区针对老干部志愿服务工作认知度不高、缺乏持久动力、统筹能力不足、服务项目同质化等问题,在“内强动力,外聚合力”上深耕求索,通过巧用优势资源、建强服务团队、优化服务项目,融入志愿服务工作大局,形成“内外部”双循环工作机制,老干部志愿服务科学化、社会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四个到位”做强老干部志愿服务“内循环”。在激发老干部志愿服务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聚焦政治指引、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典型选树,着力打造老干部志愿服务“主动参与-社会认可-激发热情-再度参与”的良性“内”循环机制。一是思想“聚”到位。将培训学习摆在志愿服务的重要位置,采取理论辅导会、专题培训会、集中备课会、座谈交流等形式,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升专业技能,将老干部从思想上凝聚到正能量活动中来。二是机制“管”到位。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全区老干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和制度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老干部志愿服务队伍章程和工作制度,完善志愿服务站、老干部正能量活动阵地的工作职能,志愿注册管理、考核评价、经费保障等制度,形成了完善严密、互相协调的管理体系。三是平台“建”到位。搭建“1+N”正能量平台,在区老年大学建设老干部正能量活动基地,打造包含离退休干部共享家园、老党员工作室在内的聚力先锋站122个,形成磁石效应,辐射带动更多的老同志加入到正能量活动中。四是典型“推”到位。推行“信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完善《济宁市任城区志愿服务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坚持“选”好头雁、“育”好典型,先后启动全区“争做最美老干部 建设美丽新任城”“寻找身边的感动”等活动,开展了“红色铸魂”“我要当楼长”“解难题办实事”“传承文化老干先行”“暖春助学”等聚力活动1000余件次,9位老干部、老党员荣获国家级荣誉,80余个老干部和老干部团队荣获省市区表彰,推动形成“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的良好局面。 二、“一统四动”构建老干部志愿服务“外”循环。任城区主动把老干部志愿服务融入全区志愿服务大局,打破自我循环、封闭运行、单体服务的工作惯性,用老干部志愿服务的“自转”促进全区志愿服务的“公转”、借“公转”带动“自转”,推动老干部志愿服务再上新台阶。一是老干部局统筹。区委老干部局履行好老干部志愿服务牵头抓总职能,建设老干部志愿服务中枢机构“运河晚晴”志愿服务总队,履行“引领、联合、促进、服务”职能,下设分队38个,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座谈交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为老干部开展志愿服务做好指导和保障工作。二是相关部门联动。主动加强与民政、教育、科技、宣传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常态化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为老干部志愿服务提供更多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老干部社团带动。加强与区老年书画研究会、老体协、老科协等9个涉老团队的沟通协作,通过人员互动、活动联办、资源共享等形式,吸纳老干部志愿者2000余名,联合组织开展文艺展演、扶贫帮困、关心下一代等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四是品牌项目驱动。结合重要时段服务重点工作,设计了“书画颂党恩”“爱上门”“恒爱行动”一批“小而美、易参与、可操作、实效强”的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驱动老干部志愿服务,服务群众2.6万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000余件。其中,“爷爷奶奶讲党史”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省最佳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五是社会资源撬动。积极探索对接社会化资源,为老干部志愿者提供支持与保障。加强与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合作,为老干部志愿者提供培训资源;与保险、银行等企业协作,通过活动冠名联办等形式,为老干部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平台载体和保障。 三、“双向奔赴”实现“双循环”共发展。一是发挥作用与服务管理双向奔赴。倡导“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推行“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组建“大姐帮帮团”“八一服务团”等轻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暖心港湾”“敲门行动”“蔬心到家”等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上门拉家常、代办代购等服务,实现年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精准服务的双向奔赴。二是离退休干部党建与城市基层党建双向奔赴。实施“双报到”工作机制,鼓励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积极与社区融合共建,开展集中签约仪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开展“银发管家进社区”行动,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就近加入单元长、楼栋长、红色管家,融入社区治理新角色,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三是老干部工作与中心工作双向奔赴。积极推进老干部工作与全区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相融合,努力寻找发现党委政府重大战略中蕴藏的广阔老干部工作领域。实行“双百双千”助企创新攀登行动,鼓励老干部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等方面献智出力。老干部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为青少年讲解家风家训课达180余课时。书画惠民服务队携手“暑托班”为2300余名青少年免费授课……老干部工作在服务大局中的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