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原惠民县广播电影电视局总编辑 名为向阳 衷心向党 李向阳,1967年6月参加广播电视工作,197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退休后,凭着满腔的爱心和专业的业务知识积极投入到惠民县历史文化传承中。2021年8月,被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山东省在‘本色家园’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书记”;2023年1月被山东省关工委、山东省文明办授予“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称号。 老骥不偷闲 笔耕不辍献余热 “写稿不要命,字字血凝成。挥笔嫌夜短,灯火通宵明。”这是李向阳退休后生活的写真。2007年,他参与了续修《惠民县志》工作,之后又先后参与《滨州明清望族之李之芳》等史书的编写工作,2011年主编了30余万字的传承惠民历史的《古邑惠风》一书。李向阳还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弘扬老渤海精神,2014年,他精心撰写的长达1.6万字的《老渤海精神与日月同辉》论文刊载于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奉献之本》一书之中。2017年,他为千年古镇淄角镇编著出版了长达12万多字的《青龙镇史话》。2018年,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文化自信,他先后为“中华老字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定府酱菜撰写了长达10余万字《武定府酱园史话》。2019年,惠风“五老”研究学会成立,担任会长的李向阳又先后出版了《古今惠民谭》《惠风文萃》等,免费发放到各学校。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导致李向阳心脏一直不好。他曾先后三次住院治疗,医生也严格要求他放弃工作,多休息、多调节。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关心下一代工作、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让他不允许自己有太多的休息时间。2021年春节过后,李向阳大年初五就开始把自己锁在书房,集中撰写全县中小学《爱党、爱国、爱家乡》课外读本,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仅用两个半月时间即成稿刊印,目前该书已成为惠民县中小学重要课外读本。 在勤于著述的同时,李向阳还善于实地调研考察,经过3年多的现场考察论证、翻阅资料核实,获取充分证据,牵头挖掘了陈毅、邓子恢、焦裕禄在渤海革命老区惠民县的革命经历和红色故事,撰写并发表了《老渤海精神特质浅议》《银质纪念章背后的故事》《焦裕禄精神诞生的起点在渤海区》等论文,填补了市县党史、史志空白。 古梅无他求 满腔热血赋少年 退休后,李向阳加入了“五老”宣讲队伍,成为滨州市传承红色基因宣讲团成员、县“四史”宣讲团和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他不顾70多岁高龄,放弃休息时间,主动联系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传承老渤海精神红色基因、弘扬民族文化、当地传统文化,共举办各类演讲、讲座360余场次,培训4万多人次。他不忘初心使命,不遗余力地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勤奋工作,为弘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奔走宣讲,为培育“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新时代青少年尽己所能。 2020年8月15日,李向阳带头发起“惠民县(淄角)‘五老’护苗公益课堂”,开设书法、国画、口才和跆拳道等课程,免费为孩子们传授国学、家教等知识,鼓励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目前已开班100余期,参加培训1万余人次,受到滨州市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点红暖人间 桑榆未晚践初心 李向阳持之以恒做公益事业,乐此不疲,有人曾问他图个啥,他总是坦然一笑说,啥也不图,就是个爱好,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2012年,李向阳自写、自编、自述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大讲堂《古今惠民》,连续三年在市、县电视台播出130余期;志愿参与惠民县渤海机关旧址、武定府衙第三期工程、老渤海兵器博物馆、归化英烈馆、淄角陈毅纪念馆等博物馆陈展,帮助市博物馆红色展馆、县新建博物馆陈展大纲修订等工作;为县广电局、审计局、税务局、妇联四部门撰写入编《惠民县志》文稿;参与《惠民县区域文化通览》《惠民通史》《清初阁老李之芳》等著作撰稿;志愿主修郑家、孙家、杨进士家、李家集家族谱书四部;挖掘的韩氏亲王府饮食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省第二届助力乡村振兴美食大赛获好评。 退休17年来,李向阳经常参加助老、助困、助学、防疫等爱心救助,先后捐款1.6万余元。免费向学校、社会捐赠著作、画作等累计10万余元。在惠民县老年大学,开设历史文化班公益课堂,定向培养40多名老年大学学员,以己带多,几何式扩散,集中更多力量传承红色传统文化。他的先进事迹纪录片《名为向阳 心则向党》在学习强国平台刊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