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平(现德州临邑县德平镇,原德平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哺育我茁壮成长的摇篮,是我生命中的根和魂,永远是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不知老之将至。我是刘兴德,回顾在德平从事医疗人生的蹉跎岁月,仍是浮想联翩,历历在目。 初出茅庐 迷茫彷徨 1956年,根据上级指示,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和中医药后继乏人的状况,由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各卫生院、联合诊所和中医院先后招收了一批中医学徒,中医带徒是沿袭已久的医学教育模式。这年八月,我有幸在德平供销社医药零售部拜名老中医刘明斋(房集村人)、吴继恩(理合吴家村人)、刘清芳(北小刘家村人)为师学徒。白天抓药卖药、炮制中药,晚上老师讲课并每月考试。老师们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使我逐步养成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良好习惯,受益一生。 1957年7月,该单位移交临邑药材公司管辖,更名为德平医药部,刘明斋老师调临邑县夏口医药部工作。 1958年5月,该单位又移交德平二院,更名为中医科门诊部。地址位于二院门诊西侧、丁字街西南角临街朝北。刘清芳老师调山东中医进修学校(济南灵岩寺)学习一年,后留临邑中医院工作。 我在二院中医科门诊部,白天在中药房工作,晚上参加医院整风反右各项活动。如火如荼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亲眼目睹反右斗争全过程。运动结束,划定了三个右派分子:一是原院长董云峰,被开除遣返原籍莱阳县(现莱阳市)农村监督劳动改造,妻离子散。1979年被当地平反、恢复名誉,安排一个中心卫生院工作。后来曾来过临邑见一些老同事,诉说二十年来受到不应有的待遇,好在找了一个农村老婆结了婚生了三个子女,如今总算雨过天晴、扬眉吐气了。第二个是原医政股股长张守奎,戴上右派分子帽子被劳动教养,不久在劳改中含冤去世,妻子改嫁。第三个是男护士任风林,予以开除送老家农村(陵县人)监督劳动改造。 树欲静而风不止,厄运降临不知晓。运动刚结束,县委驻二院工作组撤回,由原工作组成员、德平区原指导员裴学尧和二院原医疗股长主持医院各项工作。1958年11月,二院召开职工大会,宣布下放一批人员回家,我虽不在名单之列,但第二天领导找我谈话,以“能上能下”为由,今天调到德平公社茄李大队卫生所任药剂员。我没多想,当时也不明白啥是国营与集体单位之分。同一天,茄李卫生所学徒孙某调入二院接替了我的工作。 1959年5月,德平公社卫生院调我到林寨大队卫生所工作,同年9月又被调到王河头大队卫生所工作。在填写个人履历表时,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集体单位集体职工。我百思不得其解,恍然大悟,一度萎靡不振,迷茫彷徨,冤屈不平,如同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质疑“能上能下”是下基层培养,锻炼、镀金,还是轻信谗言、任人唯亲,还是人善人欺、居心不良。当时,我年轻气盛,一怒之下竟想撂挑子不干了。 坚定信仰 黎明曙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生起伏,福祸相依。历经沧桑,方得始终。在悬崖边缘上的关键时节,是认怂认败认输认下,还是争强争胜争赢争上?是我爹唤醒了诚惶诚恐、迷途知返的儿子,打开了我一片灰暗、懵然无知的心扉。父爱如山,知儿莫如父。当时我爹正在潍坊安丘县(今安丘市)参加山东省丝虫病防治队工作,每天夜间挨门逐户为患者采血,白天化验确诊。爹爹以慈爱之心在百忙之中,一封封“鸿雁传书”寄到我的手上。这些信件至今如数家珍永存我的家庭档案里。信中千叮咛万嘱咐,人生在世,风雨无常,逆境时要思危、思安、思变,这是一种智慧,要学会转弯。唯一的光明大道,就是提高政治觉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仰树立远大理想。一定要刻苦学好医学本领,知识就是力量,全心全意为百姓健康服务。千万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这山看到那山高。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变优秀了,人生才会有转机,方才能赢能上,一切都会苦尽甘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爹提示要修改刘氏家训,添加上“爱国爱党、向善向上、勤奋自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大浪淘沙,发愤图强。是党为我指明了黎明曙光、哺育茁壮成长;是培养教育我的贵人恩人。特别是卫生所所长赵福山(翟家乡东马家村人)和王连波(德平王坊子村人)都是从抗美援朝复员回乡的共产党员,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我学习进步;关心鼓励我走出低谷;教育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俩位所长后来成为我的入党介绍人。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哪里都可以大有作为。1960年春,孟寺公社疫情告急,临邑县卫生局从各公社抽调医生组成医疗队,我闻听后主动请缨,接到通知马上骑自行车带上被子从德平出发,冒着大风扬沙阵雨骑了近一百华里,傍晚赶到孟寺公社孙庵管区大孙家村,住在农户孙景伦家。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夜以继日地上门送医送药,对重病号守护观察、煎汤熬药看服到肚。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护理治疗,我负责的大孙家、寄张户、刘家三个村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麦收时节医疗队撤回,孟寺公社卫生院院长艾曰礼(后调济阳县防疫站)、孙庵管区书记杨俊奎(后任副县长)热情挽留我,孙庵卫生所所长、共产党员张明广成了我志同道合的朋友。 天道酬勤,壮志凌云。在1962年8月,我考取了山东中医学院函授大专班,学制三年毕业。1963年8月加入共青团。三年自然灾害,连年水涝颗粒无收,亲眼所见农村缺医少药,常见病传染病多发,甚至一些人缺乏卫生科学知识而耽误病情。这时,我先后任碱李卫生所、炉房卫生所所长和满家公社卫生革命领导小组成员。我组织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和新医疗法的作用,走村入户、田间地头,巡回医疗、送医送药。还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止农药中毒、食物中毒和煤气中毒。 辛勤笔耕,积极搞好宣传报道工作。开始编写一些卫生科普和中医治疗病例经验,后来采写农村好人好事新风尚。很快成为临邑广播和《临邑大众》报的特邀通讯员,当地干部群众称我是“土记者”。满家公社党委派我参加通讯员培训,派我去济南《大众日报》和山东广播电台送稿。党委书记顾丙智、副书记李宝亭、秘书王新勇非常鼓励支持我的工作和进步,经常临时抽调我到公社党委写材料搞宣传工作。1970年,党委决定调我到公社办公室工作,上报县革委组织组时,因是集体职工身份受阻。1970年8月14日,我被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 弃医从政 勇毅攀登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1971年4月,为贯彻全省中西医结合大会精神,筹备全县中西医结合大会,县卫生局抽调我来县负责大会文字材料工作。大会结束,返回满家公社卫生院。这年8月25日,选调我到临邑县卫生局从事文秘工作。从此弃医从政走上仕途之路,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和一家人的命运。到县城机关工作后,更加拓宽了视野和写作水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些新闻稿件经常见诸《大众日报》、山东电台等,有的还上了《健康报》和《人民日报》。1972年10月,根据省革委生产指挥(71)315号文件精神,我有幸转为国家职工。1978年3月,县委决定选派我到德州地委党校参加理论宣传干部培训班,时间半年。10月15日学习结业返回临邑。1979年春,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戴兰亭通知,调我到德州地委宣传部工作,因家庭等原因自愿放弃谢绝,与德州仕途高升失之交臂。我被县委组织部1981年6月公布为卫生局人秘股长,1983年9月,经德州地区人事局以“以工代干”批准转为国家干部。后被提拔为副科级、正科级领导岗位。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人世间没有天长地久,只有幸运、感恩、奉献、知足。所有的幸运,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笔。
(刘兴德,男,83周岁,原临邑县卫生局退休干部,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德州市“好家庭”宣讲员、临邑县“五老”宣讲团宣讲员、“五老”志愿者,临邑县首届“银领榜样”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