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定陶县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 基本情况
这篇文章是定陶县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总结,它总结了定陶县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具体做法,带来的巨大变化及应注意的问题。今天,经过重新整理并归档,以弥补我县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段历史的空白,是为至愿。 ——李保信 一、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大体过程 我县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大体过程是:79年搞点,总结经验,80年在面上推广,81年普及完善,82年进一步完善、巩固、提高。 在责任制的形式上,开始搞试点时,主要有“五定一奖”(定土地、定牲畜、农具、定劳力、定成本、定产量产值,超奖减罚),包产到户这两种。80年责任制的形式,当时我们曾提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只要大多数群众赞成,就可实行,因此,形式的种类较多。也是带有实验性质的。那时全县2933个植棉队,全部实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制。其中包产到户的2889个队,占98.5%,大包干的44个队,占1.5%。全县3415个队中,粮食作物实行“几定一奖”的有1934个队,占61.70,大包干的118个队,占3.80%,专业承包的12个队,占0.4%,口粮田170个队,占5.4%,统两头包中间的845个队,占27%,小段包工的40个队,占1.7%。1981年,群众通过对比,大包干变为主要形式。全县生产队3493个,大包干的有2841个,占81.3%,包产到户的616个队,占17.7%,专业承包的36个队,占1%。1982年,通过进一步对比,尽管其他几种责任制形式也都增了产,大包干这种形式最受群众欢迎,全部实行了大包干。 群众为什么选择大包干这种责任制形式?一是方法简单。群众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一说都懂,一干就会。实行几物一奖,组与组之间矛盾较多,特别是计算产量收入互不信任。在劳动上“大轰隆”变“小轰隆”,实际上一个队变成几个队。1980年生产队数比79年增加746个,79年生产队数为2669个,80年为3415个。包产到户,产量产值难定,收入难算,分配难搞。现在看来,专业承包,就那时干部的管理水平、生产水平和社员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都不适应。大包干除上交国家的、留给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减少了生产、分配中的许多环节。二是利益直接。劳动和效果联系得更紧密了。社员说:“联产如联心,大包干交了心。”这种形式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三是责任具体,群众说:“包干到了户,家家出干部。”包干到户,彻底取消了“大锅饭”,生产的责任更加明确了。社员的责任心更强了。四是实惠多。大包干减少了“横头”,社员得到的实惠多了。五是有用武之地,不仅在农业生产上挖掘了人力、物力、财力、地力,而且,可以发挥技术特长,开展多种经营。 大包干的基本做法: l、土地承包。除了集体留一定数量的“活田”作为农田基本建设占地调剂和人口增减变化调整外,余下集体土地全部承包给社员耕种。土地绝大多数生产队是按人头分,少数按人劳比例分。五保户一般不分地。民办教师原则上不分地,但是绝大多数民办教师愿意分地,实际上都分了地。土地的分法,开始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再加上在一个生产队范围内,几块土地之间地质、地力、远近、水田、旱田差别很大,多数是按户见地开,队里有几块地,每户就分几块地,队里有几户,见地就一开几。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办法土地分得过于零碎,不便耕种,及时采取了措施,一是按土地好坏评产折亩,分好地的面积适当少些,分差地的适当增加亩数。二是联户抓大阄。三是大块地平均分,小块地孬好搭配分。四是对土地分得过碎的,社员要求调整的就进行调整。 2、牲畜、农具、集体财产的处理。牲畜一般采取作价保本,分户喂养。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有利于牲畜的发展,解决了过去多年集体牲畜喂养不好、体质瘦弱、繁殖率成活率低、死亡率高、头数下降,回升缓慢的问题。允许和鼓励社员个人或联户购买喂牲畜。大型农机具一般仍由集体固定专人管理,统一使用。中小型农具,作价保本,分户使用。允许和鼓励社员上人或联户购置农业机械,从事农业和工副业生产。集体财产,总的原则是,不许分掉破坏。由于开始有的社员对大包干有错觉,认为是单干了,干部撒手不管,集体财产分了,房屋扒了,后来制止了这个问题。 3、集体工副业。一般仍由集体来搞,有的队经营、户加工,有的承包给专业户或专业组。 4、集体提留。提留的原则是,根据本队生产水平和实际需要,本着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和勤俭节约、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社员民主讨论,合理确定。提留数量一般占社员承包土地和集体工副业总收入的10%左右,多数按承包土地数量计算。有的按人口计算。提取的项目和用途,一是公积金,二是公益金,三是管理费。提取的粮款,大部分由生产队保管,公社、大队提取保管一部分。 5、农业税和农副产品收购任务。按国家任务,计算落实到户,由户直接交售计算。有的由队统一交售,队户结算。 6、农田基本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使用。原来的水利设施占地在分地时留出来,在谁责任田里的由谁负责护管,搞水利建设一般谁受益,谁出工,谁投资。 7、林业。开始我们缺乏经验,田间集体林木随着责任田也分到了户,有的是作价保本、增值分成。实践证明,这个法不利于林业的发展,一度出的乱砍乱伐林木的现象,看来,责任到户,统一护管,定额分成,大头归社员比较好。 8、干部报酬。根据各队的生产水平,一般掌握相当或略高于同等劳力的水平,只补款,不补粮。大队干部一般补款300元左右,生产队干部补款200元左右。为了减轻社员负担,实行责任制后,对干部职数进行了精简。一般大队规模在500人以上的,配3—5名干部;300-500人的配3人,300人以下的建筒子队,除支书外,其余可横兼或竖兼。生产队一般设l——2名干部,现在看来,干部的报酬略高了一点,职数略少了一点。特别是筒子队不好办,没有队长,工作不便开展,生产队没专职会计,有许多事情不好办,看来,生产队得有专职队长、专职会计。 9、债务处理。原来集体所欠的债务,一般按人或按地分摊,分户归还,有的单位设有清账,就把债务分到户归还,社员有意见。应当清账后,把所欠债务的去向向社员讲清楚后再分比较好。 10.合同问题。社员承包土地,社员和集体各自应负的权利和义务,要通过合同保证实行,有的一年一定,有的一定三年或五年。 二、生产责任制带来的新变化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初步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由农业人口粮食自给发展到全县粮食自给有余,粮棉双贡献。广大农民高兴地说:“政策好,人心顺,大包干、添干劲,增金又增银,吃穿用不尽。”“不愁吃、不愁穿,银行有存款。”“政策顺心黄土生金。” 主要变化有: l、生产连年大发展。1979年一1985年的四年间,我县农业生产都遇到了自然灾害,特别是79、82两年,秋旱加春旱,连续干旱200多天,全县农业生产仍获得了大幅度增产。1979年农业总产值7241.1万元,比上年的6889.4万元增长5.1%,粮食总产271 50万斤,比上年的22476万斤增长20.8%,棉花总产329.6万斤,比78年减产44.18万斤(因受早霜、低温、日照不足等灾害影响)。80年农业总产值9135.59万元,比上年增长26.2%,粮食总产20554万斤,比上年减少6596万斤(主要是扩种了9万亩棉花,粮田面积减少,若按可比产量,则与上年大体相同),棉花总产2242.67万斤,比上年增长5.8倍。81年农业总产值9064.48万元,比上年减少71.11万元(主要是棉花因受灾减产),粮食总产22227.44万斤,比上年增长8.14%,棉花总产2194.31万斤,比上年减少2.2%。三中全会以来的这四年,是我县农业生产发展最快,农村经济变化最大的四年。四年间,全县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5%,从四九年到七九年的三十年间,农业生产每年递增为3.3%,解放后的三十年,全县共向国家交售粮食71105万斤,吃统销粮58747万斤,购销相抵,贡献粮食12358万斤,共交售棉花6500万斤。 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原来生产长期落后的单位接受的最快,实行的较早,也最坚定,生产变化也最大。社员总结说:“一靠政策好,社员干劲高,包产到了户,人人不落后;二靠国家帮,科学技术下了乡,挖河引水换良种,化肥、农药帮大忙;三靠种棉花,粮食保着棉花上,棉花促着粮食增,增加收入有指望;四靠干部肯操心,黄地能变成金,打着跟头往上翻,明年一定胜今年。” 原来生产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单位,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生产也有很大发展。 2、生产积累增加。三年多来,随着生产的发展,集体和社员积累成倍增加。据初步统计,全县78年底,生产积累资金总额7154.6万元,人均166元,其中集体6107.8万元,社员1046.8万元。截至82年9月底统计,全县生产积累资金总额15028万元,比78年增长104.8%。其中集体8502万元,比78年增加39.2%,社员6526万元,比78年增长5.23倍。在生产积累中,增加较多的有农村用电,增长63%,拖拉机增加559台,9250马力,地排车增加60824辆,增长488%,大牲畜增加9132头,增长31.6%,喷雾器增加51429部,增长6倍,犁、耙、楼等中型农具增长都在五倍以上。近三年多的积累资金比过去30年的生产积累平均每人增加8元。 3.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了。实行责任制后,农民种地有了自主权,权、责、利连在一起,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三低”变“三高”。一是出勤率由低变高,过去是队长喊头遍,装作没听见,队长喊二遍,隔着墙头看,队长喊三遍,才到街头站。现在是下地不敲钟,干活不派工,家里经常锁着门,地里一天到晚不断人。二是劳动效率由低变高。过去是出勤不出力,下地一大片,干活一流线,地头看,中间站,谁也不愿往前干,休息起来没有完,男的打扑克,女的做针线。现在是出大力、流大汗,干活不论点,白天干不完,晚上加班干,关键时地里两送饭,一天顶三天。三是农活质量由低变高。过去是黄土搬家肥掺假,地头看庄稼,远看一片青,近看大窟窿,土地锄几遍,垄里草不断。现在联产连着心,干活都用心,吃着饭,端着碗,还到责任田里看几眼。 4、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村出现科学热。过去农村技术员做技术指导,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帮,比不上党政干部吃香。现在技术员吃香了,在家有人等,路上有人问,在田间经常围着一圈人,到村里给打招呼的人多了。 5、多种经营有了较大发展。大包干后,劳动效率提高,劳动力节余,技术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全县多种经营四年四大步:79年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4068万元,比上年增长29.14%,人均95元,比上年增加20元;80年5508万元,比上年增长29%,人均125元,比上年增加30元:81年7102万元,比上年增长35.4%,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35元;预计今年可达到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180元,比上年增加20元。 6、收入增加,生产水平提高。据统计,三年多来,全县社员盖新房11万多间,买自行车5万多辆,缝纫机1.8万架,手表3.7万块,收音机7万多架,电视机150多部,社员存款现在已达到1500万元,人均33元,社员高兴地说:“过去是粗布衣,地瓜干,卖鸡蛋,买油盐,愁吃又愁住,孩子大了还愁娶不上媳妇,现在穿的是的卡、涤纶、的确良,吃的是白面当主粮,盛油用大缸,四面硬(全部用砖)的新瓦房,有了余钱存银行,不愁吃,不愁穿,年年新事添。” 7、对国家的贡献增加。79——82年的四年,全县共向国家交售粮食26690万斤,除去统销5000万斤,纯贡献粮食21690万斤,共向国家交售皮棉7552万斤。 8、出现了新的经济联合体和重点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实行了大包干以后,为适应生产需要和安排剩余劳力,全县出现了许多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同时,出现了一部分种植、养殖、加工业的重点户。 三、需要注意掌握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解决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实行大包干,一般群众很欢迎,干部阻力较大。一是对大包干的性质认识不准,怕走偏了方向犯错误,开始一提包字就怕。二是一部分老干部领着搞了十几年,集体积累了一些东西,生产搞得也不错,分开心疼。三是有部分干部习惯了吃大锅饭,集体劳动那一套生产分配办法,怕分开乱了套影响生产。四是有部分干部怕丢权,指挥不灵,说话没人听。个别的认为手里没东西了,便宜不能沾了,不劳动不行了。有的干部由于思想不通,虽然地也分了,提留定了,工作放手不管了。甚至把集体的机子锁起来不叫社员使用。针对这个问题,头两年我们注意抓了对干部的思想教育。着重从理论上说明责任制与单干有本质的区别。通过典型从实践上说明责任制是发展生产的好形式。 2、注意调动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实践证明,既要调动社员个人的积极性,又要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才能更快地发展农业生产。 3、要注意解决分户经营社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购买化肥、农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等。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社员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对化肥、磷肥、中小农具需求量大大增加。对此,我们注重搞好计划外采购,基本上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为了解决治虫难和不懂技术的问题,总结推广了陈集公社技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注意解决家属在农村的县社干部种责任田与工作的矛盾。这部分干部开始对实行生产责任制多数思想不通,认为家中缺乏劳力,分了责任田,老婆孩子种不过来。分了责任田种了一年,全部由缺粮户变成了余粮户,这部分干部,年初担心责任田种不好愁得慌,年中种责任田紧得慌,年终增粮增钱喜得慌。他们当中,有的干部热衷于种责任田,影响了工作。群众反映,责任田里出大力,回到机关来休息,两头不见面,有了化肥要一袋。对此,县委一方面进行教育,一方面规定了干部请假制度和评比奖励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