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存良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原定陶县特色农产品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暮年不言休 乡村展芳华 他,无论春夏秋冬,时常穿梭田间扶农助困;他,无论黑夜白昼,时常笔耕不辍伏案而作。他,就是原定陶县特色农产品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荣存良。68岁的荣存良,是一位有着48年党龄的退休干部党员,退休后的他从不言休,毅然扛起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他热爱的“三农”事业,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退休干部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初心如磐,奋楫扬帆,他是乡村振兴“排头兵” 坚守和实干是共产党员最美的人生底色。荣存良同志作为一名退休干部党员,虽然离开了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但仍坚守在他热爱的农村大地。一方面,他深耕农技推广。他积极加入老干部志愿服务队,继续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专心致力于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用他老伴的话说,“他现在退休了,反而比退休前还忙了,每天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趴在桌子前写科普稿。”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一年的365天里绝大多数时间他都在与农民农田、蔬菜瓜果打交道。另一方面,他带动农民增收。他始终以能为农民做点事而感到满足和骄傲,参与研究的“小麦半旱作种植”技术荣获定陶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广泛应用推广。2023年,定陶区采用该技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累计降本增收1400多万元,目前该技术已传播至周边4个县区,带动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 使命如炬,笃行不怠,他是科技创新“先行者” 迎着朝阳去、伴着夕阳回。他的身影走遍了家乡土地的沟沟坎坎,只因心中对家乡的爱、对乡亲的情。刚退出工作岗位时,他被定陶区政府选聘为申报“陈集山药”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答辩技术专家。当时山药种植呈现自发无序发展状态,为了找到有关山药栽培技术的专著,他曾跑遍济南、北京等城市的大小书店,结果也是一书难寻,因此他萌发了亲自撰写山药栽培技术专著的念头。他不顾严寒酷暑,不畏风霜雨雪,走进田间地头,收集山药资料,观察生长规律,历经200多个日日夜夜,编写出版《陈集山药的故事》《陈集山药栽培技术》。《陈集山药的故事》在央视多个栏目播出,引起社会广泛热议;《陈集山药栽培技术》成为指导规范化种植山药的技术指南,填补了菏泽市、山东省山药生产专著的空白。在他的努力下,陈集山药种植面积由当初的7000亩,发展到2023年的5万亩,平均亩产4000斤,亩产提高150%,平均亩收入达18000元,亩收入提高260%,种植区域辐射周边6省17地市,荣获“中华名吃”称号,多次在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18年,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组织专家审定,陈集山药品牌价值达到3.62亿元。他主持起草的《山药种植生产标准》《山药冷藏保鲜标准》等6项标准,推动陈集山药形成种植、冷藏、加工等13个行业参与的完整生产链条,山药的产值提升60%,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其中《山药冷藏保鲜标准》获批山东省地方标准。 老骥伏枥,躬身碧野,他是农技推广“孺子牛” 一枝一叶的为民情怀,体现为一心一意的奉献服务。荣存良同志总是说,“我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不能让这些经验白白浪费,一定要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农民兄弟。”他秉持“科学技术只有被广大劳动者所掌握,才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理念,在参加志愿服务的4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好像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好像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每年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100余场次,在各类培训班上授课50多场次,受众2万余人次,通过微信、短信、电话解答问题更是不计其数,因此他和许多种植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广大种植户所津津乐道的“荣老师”。 奋斗不息,奉献不止,他是老有所为“领跑者” 把为民服务的事办精办好,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他作为党员所坚守的初心使命。“从小,我接受的教育就是,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无论在岗还是退休,都不能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作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他全力做好“领头雁”、当好“主心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积极活跃在志愿服务的各条战线,奋力推动其党支部成功创建全市“本色家园·牡丹银晖”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他细研农业种植技术,将编写的《大棚蔬菜茬口安排》《小麦半旱作生产技术》《农作物科学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书籍,免费发放给广大种植户,真正让自己的所思所学惠及农村、惠及农民。主持研究的《山药提纯复壮及新品选育》获菏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药四改二提标准化生产》获菏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被评选为“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山东省科技致富带头人”“菏泽市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工作事迹被山东省科技厅选为“科技扶贫案例”。2023年,被菏泽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评为全市“最美老干部志愿者”。 岁月流逝鬓已霜,丹心为民岂言休!荣存良同志虽芳华不再,但使命不改。退休八载风雨路,他始终冲在农村第一线、为民最前沿,以“无私奉献”为笔,以“点滴汗水”为墨,以“农村大地”为纸,在“村美民富”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