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报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2月30日在北京举行。莱州市原教委副主任郑延和、原济南军区后勤部烟台企业管理局副局长吕景伦作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退休干部郑延和 在山东莱州,有一位77岁的老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少先队工作,退休后仍不停歇,以满腔热忱践行着“做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为少年儿童服务一辈子”的真挚誓言。他连续6次参加山东省少代会,5次参加全国少代会,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少先队工作突出贡献奖”“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山东省离退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报》《辅导员》《大众日报》《老干部之家》《山东少先队》等媒体都先后报道过他的事迹。他就是山东省恢复少先队组织第一人,莱州市少先队顾问、校外总辅导员,原莱州市教委副主任、退休干部郑延和。 一份誓言永不悔,始终做教育事业的“守望者” “只以心血勤育苗,无畏银发覆青丝。”少先队事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关系少年儿童茁壮成长。为此,郑延和自1967年一踏上岗位便立下了“为少年儿童服务一辈子”的誓言,一干便是57年。在这将近六十载的光阴中,他把自己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红领巾事业的挚爱,都化作了辛勤耕耘少先队事业的不竭动力,创出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恢复后,在全县第一个建立学校少先队鼓号队和红领巾广播室”等许多项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第一”。2002年,他退居二线,面对乍起待兴的少先队事业,他毫不犹豫地放弃民办学校优厚的返聘条件,毅然挑起了全市少先队顾问和校外总辅导员的重担。2004年,由他主持的少先队顾问工作室挂牌运行,经过10多年的勤勉耕耘,在全国少工委少先队名师工作室评选中,郑老倾心“哺育”的工作室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出名后,郑老愈发忙碌起来,许多已经开始安享晚年的老友不理解地问他:“你退下来不好好休息,整天为别人的孩子白忙活,图什么?”他说:“居家过日子过的都是孩子的日子,国家的兴旺也在于孩子。我不图什么,就图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尽好我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即使是疫情居家期间,他也不肯闲下来,率领全市辅导员利用工作室的线上平台录制《红领巾战疫联播》《战疫的常备知识和技能》《宣讲抗疫英雄 学习先锋精神》等一系列线上活动视频,为广大青少年开启了一段有意义的“宅家时光”。 一支火炬永相传,始终做少先队工作的“铺路人”“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要使星星火炬代代相传,关键是要培养一支坚强有力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为此,他沉下心来将自己近60年的少先队工作经验系统梳理,把对少先队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活动实践资料归纳编纂成书,先后编写专题辅导教材120多本,这些摞起来比他本人还高的教材册页,每字每句都凝结着他无数个为少先队事业呕心沥血日夜。为增强少先队业务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他设计了孩子、辅导员、家长等五个层面的调查问卷,跑遍当时全市56处小学调研。他创办了“红辅大讲堂”,开设了少先队热线,为辅导员、少先队员提供活动策划、工作咨询、业务培训、理论研究、成果推介、成就名家等服务。编写了《辅导员素质和工作技巧》《少先队基础知识》《少先队礼仪文化》《少先队活动组织与创新》等20多个专题、60多万字的讲稿,先后为莱州及省内外的33个县、市级辅导员培训班授课110多场,培训辅导员10000多人次。在他的倾心付出下,莱州市少先队事业不断发展,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先后有20多个学校的少先队活动、课题、方案等获得全国、省、市级荣誉,近30名辅导员获得了国家级、省级荣誉,莱州市实验小学和城港路中心小学被确定为“全国少先队工作科研实验基地”。 一颗初心永不改,始终做孩子们的“知心人” “鬓白不改护童心,全力托举未来星。”他不仅把退休后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青少年教育工作中,还始终坚守在教育青少年的一线上。他说:“只有时刻跟孩子们站在一起,才能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为了紧跟新时代孩子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在年过花甲的年纪,他还自学了电脑打字和PPT制作。考虑到孩子们好奇心强,他便把魔术和讲座结合了起来,多年来,先后模仿和自创了6个系列30多个魔术节目,收到了锦上添花的教育效果,他也成了备受孩子们喜爱的“魔术师爷爷”和“开心郑爷爷”。现在,他虽已年过古稀,但仍克服年迈体弱等困难,坚持常年深入到城乡学校的孩子们中间,先后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雷锋精神伴我行”“学党史、明初心、感党恩”等主题,编写制作了《高举队旗跟党走 红船精神代代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争做新时代的好队员》等40多个PPT课件,开展专题报告300多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超过15万人次,成为孩子们心中最可爱的“红领巾爷爷”。 郑延和曾作为全国10名特邀代表参加第七次全国少代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与习近平总书记握了手。他说:“每每想起那幸福的时刻,都给予我无穷的动力。我永远感恩党,是党让信仰点亮了我的人生。少先队事业不仅是党的事业,也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只要少先队需要我,我愿奉献毕生精力,让白发与红领巾齐飞扬。”
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也是一位曾多次立功受奖的副师职干部;他,是年仅十岁就被迫辍学的苦娃子,也是年近耄耋的烟台市最大冬枣基地的嫁接专家;他,瘦小的身躯,却有着伟岸的力量,他就是军休干部吕景伦。吕景伦,男,汉族,1945年7月出生,1964年12月入伍,1966年7月入党,原济南军区后勤部烟台企业管理局副局长,曾荣立三等功一次。1999年12月退休移交至烟台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退休后荣获烟台市模范老人、烟台市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烟台市最美退役军人、山东省优秀退役军人、全国先进军休干部等荣誉。 初心不改,退而不休,扎根荒山为农创业 1999年他退休后,按说也该歇歇了。国家给的退休金足以使他和老伴衣食无忧,享天伦之乐。可他感到作为一名老党员,退休绝不是人生事业的终点,而应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这样碌碌无为度过余生,要做点有益的事情,发挥余热。 胶东半岛有不少闲置的荒山,他开始琢磨如何在开发荒山上做文章。偶然的机会,朋友送他一箱沾化枣,又甜又脆的沾化枣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本地没有这么好吃的枣呢?后来听说,胶东地区气候不适合冬枣种植。但是,胶东漫山遍野的野山枣资源总让他不甘心,天生倔强的他决定冒险尝试一下,一来可以让闲置的荒山绿化,为当地人民和生态环境做点贡献;二来在胶东这块土地上用野山枣嫁接冬枣,可以填补胶东没有种植冬枣的空白,为当地农民探索一条致富路。为了寻找合适的荒山,他跑了烟台多个县(市、区),后来看好了福山一片150亩的荒山,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决定承包下这座荒山作为大枣研发基地。凭着一股热情便与村里签订了合同,这一签便是30年。没想到此举一出,立刻遭到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不理解。他们都好心劝阻,说他这是自找苦吃,为什么守着安逸舒适的城市退休生活不过,却要到偏远的穷山沟里受苦。而吕景伦同志下定了决心,就不再退缩,一定要将这荒山改造成花果山。 老骥伏枥,矢志不渝,一往无前攻坚克难 万事开头难。秋天的时候,清理山上的荒草,剩下光秃秃的石头。为了节约有限的资金他舍不得多雇人,一个草棚就是他下榻的山间别墅,创业的艰辛难以表达。那时的吕景伦,整天破衣烂衫的在山上忙,几年下来,皮肤变成了古铜色。为了全身心开发荒山,干脆自己用泥巴、石头在山上堆了个简易的小屋,吃住在山上。每当遇到刮风下雨,都担心小屋随时会塌下来,晚上睡不安稳,每次都小心翼翼挪到床边上躺着。山上水电不通,在山上的前六年里,每天晚上都只能点着蜡烛。尽管条件艰苦,但作为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老党员,灵魂深处有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既然做出了选择,再苦再累也要干出样子,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荒山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条件艰苦只是一个方面,真正使他头疼的是技术难题和资金短缺。嫁接冬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知识的空白再加上栽种的植物常遭受病虫害侵袭,嫁接、移植方面的知识都不十分成熟。先后投入了近60万元,看不到任何收益,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难道前功尽弃?不,后退就不是共产党人。面对技术难题,他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一待就是一天,从书本上寻找答案,多次到就近的农科所请教。资金短缺时,除了向朋友借,还把子女的积蓄都用上了。 最艰难的时候,家人的关心和支持给了他莫大的动力。一次大儿子对他说,爸,你借人家的钱都好几年了,你是不是把欠条修改一下,把我的名写上去。虽然人家现在不找你要钱,但人家肯定有顾虑。孩子的这些话,对他也是一种安慰和鼓励。他说,“我绝不给你们留下债务,但是老天要给我留时间。”就这样他硬是凭着一名老党员不屈不挠的韧劲和勇往直前的热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硕果累累,示范带动,振兴乡村共同致富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百亩荒山在他的手下披上了新装、改变了模样。这里不仅有冬枣树,还有丰水梨树、香槐树等,还结合山上特点,养起了跑山鸡、小尾寒羊。现在山上春天有樱桃,夏天有油桃,秋天有香梨,初冬有甜枣。喝着甘甜的泉水,听着清脆的鸟鸣,闻着四季的果香,看到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他心情十分舒畅,那满头的银发成为青山绿水间独特的风景。 吕景伦常说,自己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政府和百姓的帮助。他始终没有忘记一名党员的初心和担当,决定发挥“银发”余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为了带动周边的村民共同致富,他为牟平、海阳、招远、栖霞、福山等10多个区、市的农民无偿提供优质果苗和技术指导。为了推广冬枣栽培技术,他还参加果蔬会,开展技术咨询答疑,使更多人掌握栽培和嫁接技术。吕景伦被誉为“灵魂教导员”、投身乡村振兴的好榜样。 吕景伦用三句话概括自己:“我是一个兵,人生角色定位移不得;一诺胜千金,党旗前立下的誓言忘不得;肩头没了杠和星,过河卒的精神丢不得。”正是这种“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精神,使他在荆棘丛生、土质贫薄的山上开荒拓地,矢志不渝地为乡村振兴贡献“银发”力量。百年之后,人们或许会忘记他,但这片青山绿水会永远留在这里,造福子孙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