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海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原莱芜军分区党委常委、后勤部部长
初心历久弥坚 桑榆晚霞更 从部队的红肩章到社区的红袖章;从发号施令的团长到走街串巷的家长;从部队正团职退休,婉拒企业高薪聘请,扎根基层20年,创下诸多全市第一、全省第一……他就是首届历下区道德模范、济南市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干部、济南市“泉映银龄”影响力人物、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小巷总理之星、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山东省济南市军休干部刘永海。 “倔”——他舍弃高薪,把社区筑成温馨的“家” 2002年,48岁的刘永海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放弃企业高薪聘请,到历下区和平路社区担任一名每月仅补贴400元的社区工作者。面对家人、战友们的不解和疑问,刘永海解释道:“社区虽小,却是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每一份努力都能直接惠及民生,这份工作的价值远非金钱所能衡量。” 河沟边,一个13平方米的自建房,一张吱呀作响的办公桌,刘永海开启了长达20年的另一段“人生”。没有办公设施,他就争取省军区支持赠送桌椅和电脑,甚至把自家电风扇和新买的彩色打印机也搬到办公室;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第一次党员学习只有8个人参加,他就逐户走访,听取意见,创新举措,先后成立济南市首个社区科普大学、社区信访**工作站、群众涉法诉求工作站,为党员群众搭建起学习交流、解决问题的平台;他通过自学,建立完善了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细则、社区党员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要想让党员群众把社区当成家,社区就得有个‘家’的样子!”刘永海凭借着这股子“倔劲”,20年如一日,把“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的和平路社区,打造成了“近悦远来”“荣誉满墙”的先进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等称号。 “拗”——他坚守初心,把服务群众视作一生追求 2003年,刘永海上任第二年就遇到了三件棘手的事:辖区某公司锅炉冒黑烟,呛人;羊头峪东沟有臭味,熏人;171户居民连续三个冬季无法取暖,冻人。面对这些难题,刘永海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展现出军人的“拗劲”和执着。 他紧盯“黑烟”问题不放,天天上门交涉,最终推动了企业锅炉改造,黑烟得以根除。在解决水沟治理问题时,他转换思路,领衔15名人大代表提出议案,拆除了垃圾楼、违章建筑,铺设了柏油路面和花砖,设置了石桌石凳、健身路径,彻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面对取暖难题,他深入剖析原因,召集有关方面组成“议事会”,共同协商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当年冬季顺利供暖。 自此以后,刘永海赢得了居民的由衷信赖和尊重,不管谁家有事,都要找他问问意见。他常说:“我其实就是咱居民的‘勤务兵’,老百姓想的、急的、难的,就是我要办的。” “新”——他坚持学习,把社区治理当成第一课题 为了更大范围服务群众、倾听群众心声,作为人大代表和党代表的刘永海,在社区里开通了山东省内首家“社区人大代表服务专线”“党代表热线”,二十年间共接听电话17567个,为群众解决难题1600余件。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20年来,他持续探索发动党员群众、团结凝聚社区的新路径。 他号召社区党员要做“三个一”模范,即做好一件小事、想出一个良策、结好一个对子,推动党员帮扶“1+1”模式全面铺开;他组织成立宣传教育、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六大“红旗党员志愿团”,规模化开展帮困救贫、优抚助残、敬老养老等党员服务和社区公益活动;他率先建起军休干部红色讲师团,走进机关、工厂、学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广邀英才,成立了包含舞蹈队、腰鼓队、票友社等多门类“艺术团”,多次受邀参加省市大型文艺演出;他牵头建立了电子阅览室、青少年活动室、心理健康服务室等公共设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然而,刘永海对这些成果并不满足,他始终致力于探索适合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道路。牵头成立社区大党委,摸索建立“3+4”协商民主机制,实现民事、民议、民决;提出“加减乘除”社区网格治理工作法,“党建引领做加法、矛盾化解做减法、多元共治做乘法、科技支撑做除法”,推动社区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传”——他躬身垂范,把奉献社会作为终身事业 2021年因身体原因离开社区书记岗位的刘永海,依然心系社区和群众。他应邀担任历下区“桑榆先锋”宣讲团团长,以卓越的领导力和感染力,迅速凝聚起一支由26名成员组成的宣讲队伍。宣讲团成立以来,累计宣讲近200场,听众达万余人次,宣讲内容涵盖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教育、文化传承、社区治理等多个领域。为了保障孩子们上下学安全,他带领“红色老兵志愿服务队”参与到护学服务中,为青少年安全保驾护航。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永海把军人的热忱全部奉献给了社区,把满腔的热爱全部赠送给了居民。20年风雨兼程,他从未有过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承诺。即便离开了社区书记的岗位,他依然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为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就像他说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