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聚兴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原文化站站长 初心不改 情系桑梓 为乡村文化振兴“抱薪”前行 刘聚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张故县村人,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从大众日报一名基层通讯员,到汤河公社文化站站长,再到现在的河东区祝丘农民老年大学校长,已过古稀之年的刘聚兴,坚守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信念,退休17年来始终奋战在乡村文化振兴一线,关注传统民俗的发掘和弘扬,助推老年教育的发展和规范,带动公益事业的开发和实施,把一腔热血和满腔赤诚挥洒在沂河沭河间广袤的乡野沃土里,谱写出一曲美丽动人的“夕阳赞歌”。 笔耕不辍 做乡村文化的“守艺人”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刘聚兴躬耕基层文化宣传事业40余载。退休后,他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创作热情,在推进乡村文化宣传上笔耕不辍、耕耘不止。他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先后走访村居社区80多个,采写乡村轶事、历史沿革等文稿30余篇,编写《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40年催生农村巨变》等文稿10余篇,新闻稿件100余篇,采访编写反映汤河抗日武装大队红色历史书籍《热血在燃烧》,即将出版发行。他积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基层采访民间艺人50余人,创作了非遗歌舞民间小调《锢镂担挑》,编写了现代柳琴戏《第一书记下乡》《稻花飘香》,反映精准扶贫的小戏《舞缘》《拉偏仗》,学党史跟党走小歌剧《血染的长衫》等,这些戏曲节目在河东区开展巡回公演,受到干部群众广泛赞誉,获得山东省政府的表彰奖励。他关心农业农村发展,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拍摄反映农村巨大发展变化的图片、影像,他制作的扶贫微电影《乡情》网上播放量达30万人次,拍摄的图片多次在国家、省、市展出。其中,图片《咱农民的快乐生活》获国家摄影展三等奖,图片《家乡美》《贫困村巨变》《移民今夕》分获市摄影展三等奖、优秀奖。 殚精竭虑 做老年教育的“抱薪者” 刘聚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始终心系农村,在走村串巷采风的过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退休后,他牢记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投身农村公共文化教育事业,利用自己从事了一辈子文化宣传工作,积累的摄影、写作、民乐等方面的知识和人脉,创办了河东区汤河镇祝丘农民老年大学,为父老乡亲们打造了一个免费学习、陶冶情操的平台。办学初期,面对“一没有钱、二没有物、三没有场所”的困境,家人劝他说:“办学校不是一件动动嘴皮子就能成的事,老了就图个清静,何必这么劳心劳力。”但他想到群众期待的目光,想到乡村文化发展的未来,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千难万难,一定要把老年大学办成。没有办学场所,他就联系爱心企业帮忙;没有桌凳,他就协调有关部门要来闲置桌凳;没有歌舞、戏剧、民乐等器材,他将自己的笔墨砚瓦、二胡笛子等作为教具;没有教师,他就联络市区书画、民乐、戏剧等方面退休老同学、老同事进入大学免费执教,最终成功地将老年大学办了起来。自2011年祝丘农民老年大学创办以来,累计招收学员2万余人次,免费开设歌舞、书画、摄影、锣鼓、戏剧、健康教育等课程,培养农村文艺人才200余名,其中有15人被列入市级乡村文化人才库,祝丘农民老年大学被认定为山东省老年学习教育示范点。其创办老年大学助力乡村振兴的事迹于2023年被山东省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躬身前行 做公益事业的“服务员” 在推进文化宣传事业的同时,刘聚兴还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通过开展各类文化公益活动服务群众、回馈乡村。他牵头成立了“五老”志愿服务队和祝丘老年大学艺术团,广泛开展送文化、送戏剧、送民乐等志愿者公益活动,定期到周边中小学校表演民乐合奏、独奏、歌舞、戏剧,为学生展示教授民族乐器使用方法,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刘爷爷。他先后组织健康、书画、戏剧、文学、民俗等讲座达800余场次,受众农民达数万人次,为周边20多个村居公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表演各类文艺节目百余场,受众达10万人次。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农民老年大学学员和部分老党员、老干部组成文化志愿服务队,联系媒体、保险公司及知名企业家,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帮扶、救助留守和困难儿童等活动,赠送书籍、书包等物资价值2万余元。近年来,他先后获得全国、全省尊老敬老模范,山东省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一线服务者,临沂市文化惠民服务最美志愿者、助力强市建设最美离退休干部等称号。他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先进事迹,被山东生活频道《关爱未来》栏目专题报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聚兴虽已步入暮年,但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热爱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心没有变,关爱社会、关爱发展、关爱文化的追求没有变。他始终践行新时代沂蒙精神,退而不休、奋斗不止,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