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预嘱”是为了活得有质量 罗点点的《我的死亡谁做主》受到崔永元等人的力荐。 死亡,一个人人都要经历,家家都有人经历的过程。但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我们尚不能轻松谈论死亡,甚至拒绝正视死亡。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仓促的、折磨人的、手忙脚乱的现实问题一个个接踵而至。 最早撕开这一话题的是一个中国第一个推介“尊严死”的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2011年春天,站长罗点点女士的新书《我的死亡谁做主》再次探讨了生命末期如何实现尊严死亡的话题,并得到崔永元等人的力荐。在这本书的开卷语上,轻柔地写着我们不常深想的一种状态:怎样告别美好人生?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不能安详离去,反而要忍受心脏按摩、气管插管、心脏电击等经心动魄的抢救。即使挽回生命,也只是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的毫无生存质量的植物人状态。 顶着这种异样的心理刺激,记者拨通了罗点点的电话,本以为,这是一场凝重的谈话,没想到,这个人生经历丰富的60岁作家,语调是那么轻柔,她只想告诉那些有困惑的人,你可以提前做一些选择。 替别人定生死,这个事情太大了 碰触“尊严死”这个话题,缘于罗点点的个人经历。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之女,有过多年从医经历,后转行传媒,开始写作。在送别婆婆最后一程时,一段最深切的体会深深刺激了她。 2004年,这个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在翻身时被一口痰堵住,心跳呼吸骤然停止。由于事出突然,罗点点和家人毫无准备。医生说,使用生命呼吸支持系统还能拖些时日。 学医出身的罗点点深知,婆婆已经陷入最不想陷入的状态。从音乐学院离休的婆婆,曾经在一些场合不止一次地说过,要是病重,不希望被切开喉咙、插上管子,因为这样又浪费又痛苦。 站在婆婆床前,罗点点一次次想象着,如果婆婆能开口说话,她会同意遭受这样的对待吗?深度昏迷中,尽管还能感觉到从老人体内传来的温暖,但持续恶化的状况不可抑制,生命末期出现的种种状态,老人都出现了,皮下水肿溃疡、尿道及呼吸道感染。最后,家人一致同意,决定让老人走得有尊严,在呼吸机和维持血压的药物撤掉后的两小时后,老人平静地离去了。 但此后,罗点点仍然“心惊肉跳”过,因为“替别人决定生死”的事情太大了,谁能确定,你做的就是人家希望你做的?幸好,在给婆婆整体遗物时,罗点点发现了婆婆夹在日记本里的一个字条,记录了生命尽头不用过度抢救的要求,还把这个决定权委托给学医出身的罗点点,这才让她的心彻底放下。 这本来就是罗点点个人的家事,可随后,她发现很多朋友也都会遭遇相似的难题,这些事如此折磨人。随后,她经过在国内外众多网站信息打捞后发现,在很多国家,一个叫“生前预嘱”的文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提起死亡 生前预嘱,其实就是一个文本文件,来告诉你的家人和医生,你在疾病和生命的终末期,选择不使用徒然延长死亡过程的生命支持系统,如人工呼吸器、心脏复苏术等等。 但要实现尊严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谈论死亡,要知道,这种未雨绸缪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有巨大的心理障碍。“中国是个喜感的民族,很多人觉得谈论死亡是个不吉祥的事,只有在一些知识群体、医务人员群体,才有可能被讨论一下。”基于这个认识生死的最大难题,2006年,“选择与尊严”网站针对中国城市人口对“生前预嘱”认知度做过一份调查,谈论死亡和临终,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居民中已不是禁忌。但只有不到半数的人想象过自己的临终,而且,女性略高于男性。医务人员和佛教信仰者比一般人更愿意谈论死亡。80%受访者未曾听说过“生前预嘱”,75%的人表示愿意继续了解“生前预嘱”。 亲身经历过亲友临终的不良状态的人,更积极看待临终。让大家意外的是,60岁以上的人安排过自己临终的,明显要低于30岁~60岁之间的人。 正如罗点点所说,在当前中国,“生前预嘱”还是一个比较前沿的小众话题,其中的主要障碍来自心理和观念,在中国绝大多数人不愿提起死亡,认为死亡是一个禁忌的话题,无论是人们的伦理道德,还是民众的经济实力,接受都需要时间。 不过,记者发现,有近百万人关注了选择与尊严网站,那些正视死亡的坦荡文字,总能在心底激起我们的共鸣。我们有太多关于生的理想,对于这个人生如此重要的一个章节,那些拥有“死的理想”的人又是何等的潇洒啊。 [链接] 生前许下五个愿望,告诉家人真实想法 所谓“生前预嘱”,是指一种可以使人们不仅保障生命质量而且能够自主选择有尊严地离开(尊严死)的有效方式。它不是安乐死,是人在健康和清醒情况下自愿选择当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没有必要通过呼吸机、心脏电击、气管切开等措施来延缓死亡,而是要平静、自然、有尊严地离开。“生前预嘱”是病人在意识清楚或健康时,以决定文件的形式签下的,是主动的、自愿的。 “生前预嘱”的核心是“我的五个愿望”,分别为“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和“我希望让谁帮助我”,其中再分细小条目,以打钩方式填写。大家可以到“选择与尊严”网站上下载填写。目前,它并不具有法律效应,可能签署也不被实行,但是,它确实可以帮助家人了解病人本身无法表达的想法。 [八方言论] 一个人,一生究竟怎么生活才算活得精彩呢?原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妇科主任医师牛建昭教授说,一个人精彩的一生,或者说健康的一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对于死亡,我们应该有乐观的态度,减少痛苦,又降低对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一个人的生命就活得非常精彩了。 ——网友:亢祖 我曾经当过二十年临床医生,不仅看到许多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备受折磨惨不忍睹的状况,并且深知道,医院中的不少医疗资源都消耗在对临终患者死亡的推迟上。特别是病人家庭,往往为这毫无意义的推迟而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有资料表明,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用在最后抢救,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一笔开支啊。 ——全国政协委员陶斯亮 数字 只有不到半数的人想象过自己的临终,而且女性略高于男性。80%受访者未曾听说过“生前预嘱”,75%的人表示愿意继续了解“生前预嘱”。 亲身经历过亲友临终的不良状态的人,更积极看待临终。让大家意外的是,60岁以上的人安排过自己临终的,明显要低于30岁~60岁之间的人。 有资料表明,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用在最后抢救,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一笔开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