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营市充分发挥市委老干部党校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各县区老年大学和镇街、社区老年学校,分级构建市委老干部党校基层分校、教学点,覆盖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区域,形成“三级办学、四级覆盖”老干部党校阵地架构体系,有效强化离退休干部党员思想政治引领。 一、系统联合、力量聚合,构建三级阵地。坚持以各级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为主阵地,全面统筹市、县区、镇街三级力量,实行“分级负责、系统联动”工作模式,充分凝聚工作合力。一是市级层面牵头抓总。市老年大学、市委老干部党校印发基层老干部党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6个方面15项创建标准,细化目标任务、推进步骤和保障措施,全面指导市委老干部党校基层分校、教学点创建工作。二是县区层面统筹推进。各县区老年大学深入开展摸底调研,充分掌握基本情况,具体开展市委老干部党校分校创建工作,直接负责市委老干部党校基层教学点创建指导工作。三是镇街层面具体落实。各乡镇(街道)对照创建标准,依托辖区内老年学校具体开展市委老干部党校基层教学点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计建设市委老干部党校基层分校7处、教学点10处,形成“市校抓分校、分校抓教学点”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功能组合、多元集合,提升办学质效。坚持政治性、灵活性、适老性相统一,创新培训模式,丰富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多元功能平台。一是突出政治性,举办思政大课堂。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每年将党建知识培训作为老年大学“开学第一课”,先后举办市管退休干部主题研习班、全市离退休干部党员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轮训班19期,累计培训离退休干部党员2200余名,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二是突出灵活性,丰富沉浸式教学。统筹全市优势资源,打造融合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黄色黄河文化、蓝色海洋文化、黑色石油文化于一体的“红绿黄蓝黑”五彩研学游路线,开展“黄河口红色记忆”等沉浸式现场教学,着力增强培训体验感吸引力。三是突出适老性,开展特色化培训。针对离退休干部党员实际,开发《荣归》等4部“舞台上的党课”,举办“杏林学苑”大讲堂2期、智慧助老培训班17期、老年人反诈防骗专题培训3期、东营原生文化专题讲座3期,引导广大老同志紧跟时代步伐,在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方面作出示范引领。四是突出时代性,打造信息化平台。依托东营市老年大学全系统链5G“智慧校园”系统,推进远程教育2.0版本建设,打通市县乡村四级专项网络,打造“灯塔—金秋在线云课堂”,开发推广远教精品课件,推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 三、资源整合、职能融合,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老年大学平台作用,整合利用各方优势资源,一体推动老干部党校与老年大学融合发展。一是健全阵地共享机制。坚持把老干部党校建在老年大学,不另起炉灶,不重复建设,场地设施共管共用,解决“有场所办学”的问题。共建老年大学、老干部党校校委会,实行工作人员交叉任职,解决“有专人负责”的问题。二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把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列入老年大学、老干部党校年度工作要点,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解决“有培训计划”的问题。与市委党校、胜利油田党校合作,吸收高水平专家教授,共建老干部党校师资库,解决“有教师授课”的问题。三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配套建立师资监管、教师政审、安全巡检、应急值班等制度,明确培训经费在老年大学经费中统筹使用,解决“有保障措施”的问题。把老干部党校建设情况纳入老年大学基层示范校评定内容,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优秀学员评定活动,激发工作活力,增强工作后劲,解决“有激励办法”的问题。四是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一月一主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东营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其中,“金秋奉献力量·共筑中国梦想”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荣获“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金秋暖阳·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模式荣获全省“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并被省委改革办推介至中央改革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