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鱼台县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范围和服务半径,积极探索医教、养教、游教结合的新途径,创新建立“医疗、颐养、学习、游学”一体化新模式,让老干部、老同志幸福感成色更足,获得感更持续,满意度不断攀升。 依托医养结合“寓教于医”,探索“两院一学”模式。延伸服务触角。在鱼台县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和医养结合康养项目建设基础上,将老年教育触角延伸到养老机构,老年大学入驻颐养院、卫生院,建立老年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点。完善场所功能。围绕老同志实际需求,在颐养院(卫生院)划出专门区域,设置综合活动室、学习室、图书室、棋牌室、手工室、面点室等11个特色功能区,与县老年大学联合创办“医养学游”一体化分校。做实融合文章。镇街颐养院、卫生院、老年大学分校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两院一学”运行模式,在保持管理体制、人员身份、资产关系、财务收支和投入体制“五不变”的架构上,实行人财物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推动“医疗、养老、学习”三方融合为“一家人”,实现医疗、养老、康复、学习全程无缝衔接。目前,全县已全覆盖完成5处老年大学教学点及远程教育教学点进驻颐养院。 依托服务中心“寓教于养”,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学堂。推动教育资源下沉。自2021年以来,鱼台县启动实施村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行动,在全县行政村建成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按照“有场所、有活动、有制度、有远教设备,课程多、师资多、作用多”的“四有三多”标准,建设老年学堂234处,推动老年教育资源向乡村辐射。优化设置实用课程。聚焦打造家门口的“学、乐、为”综合性服务平台,紧贴农村老年人生活实际需求,优化符合需求的课程设置,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生活教育培训,帮助返乡居住老同志更好适应生产生活。助力农村产业增收。实施“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助农行动,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办学景象。比如,在王鲁镇孟楼村老年学堂,利用鱼台水乡蒲草资源,打造“蒲草编织工作室”,开设蒲草编织课程;在清河镇大程村老年学堂开设杞柳编制手工培训课程,助推杞柳产业发展红利互惠共享。 依托游学基地“寓教于游”,开辟老年教育第三课堂。拓宽游学教育阵地。以县老年大学为主阵地,组织离退休干部学员参与规划建设特色展馆、美丽乡村游学基地和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示范基地,通过开辟老年教育第三课堂,激励老年学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挖掘专业人才特长。注重发挥老干部独特专业优势,有效释放银龄智慧力量。比如,王鲁镇退休干部宋克亮利用九宫格等比放大的方式创作“稻田画”30多幅。在“稻田画”的广泛宣传加持下,建成王鲁镇“稻田画”生态观光园,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兴村强县项目产业之一,被省发改委评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激活社团特色职能。组织老年大学文学社等6个社团、3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深入镇街,开发乡土文化,共编著“走进孝贤故里”系列丛书4部,参与打造了“清河镇杞柳文化产业馆”“谷亭历史文化馆”等5个本土文化展馆,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等提供优质服务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