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为人民做一辈子好事。”这是济南市济阳区党员退役军人、“五老”志愿者杨孟忠读小学时发自内心的诺言。多年来,杨孟忠不论在地方还是在部队,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始终坚守自己的诺言,学习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被人们誉为“身边活雷锋”。 忙做公益不停歇 现年69岁的杨孟忠,出生在垛石街道东宋屯村。在村小学读时就经常为生产队拾麦穗,割青草,看护庄稼;读三年级时,被李老师的笛子、二胡演奏所吸引,就拿母亲给他买球鞋的钱买了笛子、二胡,虚心向李老师请教。2年后,熟练掌握了所学乐器的演奏技艺。初、高中4年,他就读于距家1公里的济阳四中,作为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骨干乐师,他几乎一次不落参加排练、演出节目,还早到晚走,帮助装卸宣传队所用道、用具等;4年中,他60多次随队到县里和附近4个公社20多个村庄演出节目,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学校常常组织学生到校农场、敬老院的庄稼地义务劳动,割草、耪地、沤绿肥、收割庄稼等,哪样他都走在前,干在先,做得好;而做这些公益前,他每每总以“离家近”为由,拿了自家的、又借婶子大娘的锄、镰、锨、镢等五六件工具,扛到学校供班上同学劳动使用。而到砖厂买、运砖垒学校院墙、猪圈所用拉车、瓦刀因户家少有,他会跑遍全村去借,借不到就步行去外村亲戚家借。 1976年3月,杨孟忠应征入伍到沈阳军区空军某部当了一名报务兵。他在保持军事训练和工作“一流”的基础上,业余时间都用于做公益。帮助炊事班洗菜、洗碗、清扫卫生,维修连队门窗和饭堂桌凳,每月为连队出两次黑板报。“孟忠当兵5年做好事从未间断。”和他同乡同连队的战友李春生说,他入党、评嘉奖全连党员、战友都给他投了赞成票。 1981年1月,杨孟忠退役回到家乡,先后在垛石棉厂、皮革厂、济阳区雅居园物业、禧福凤凰城物业等企业临时打工,做过车间主任、工会干事、安保员、产品销售员等。每到一处,他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如既往利用工余时间做公益。在潍坊某建筑公司任电夯作业深度数字纪录员时,他学会电夯机维修,每天下班后主动将电夯机检查维修好,以保证电夯机随时开机作业;在垛石棉厂工作14年间,他一早一晚总在厂区转转,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每当有下雨迹象,他第一个冲去拉篷布将棉垛遮盖严;他是公认的“铁扫帚”“管得宽安保员”。所从事工作的各企业工区、居民小区都闪现着他捡拾垃圾、清扫卫生、整理散乱电动、自行车的身影。 2020年疫情期间,在区雅居园物业中医院区做安保工作的他,日夜坚守岗位抗疫,每隔三四天就回到15公里外的老家防疫卡点执勤,直到疫情退却。被村党支部授予“党员优秀志愿者”。 近几年,在居民小区当安保员的他,常年头天工作24小时,第二天休息,依次轮回。可杨孟忠总放弃休息,拖着疲惫的身体参加庆亮学雷锋志愿团、梅花爱心团队、区老干部宣讲志愿团的爱心活动。2023年6月,当他得知区城市管理局小市场老兵志愿服务队成立时,他立马前往随队维护小市场秩序。早七点下班后,顾不得吃饭,就急忙开着电动三轮车赶到,下午晚饭前重复前往,一天执勤两个多小时,坚持了7个多月。 尽责救人见初心 “国家财产,人民生命比什么都重要。我要用全部身心和生命来保护,以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杨孟忠时刻牢记自己在日记中写下的心声。面对棉厂一垛垛易燃的棉花和油车间一桶桶棉油,他的心时刻被吊悬着,便主动当起义务安全员,时时提醒职工抓好安全。只要一有空,他就到棉花、棉油存放区和棉花、棉油加工车间转悠,发现安全隐患立马排除。有天下午3点多钟,他又习惯性的到棉油、棉花加工车间转悠,当他向棉花加工车间走去时,老远就看到那里冒起黑烟,他断定起火了,就安排身边一名职工去向厂领导汇报,自己立刻边喊人边抓起灭火器前去救火。原来是打包机起火。在员工们共同努力下,很快将火扑灭,避免了车间全部机器和棉花、棉絮着火损失。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厂6次及时将发生的起火消灭在刚起状态,避免了国家财产损失。 杨孟忠时刻把人民生命挂在心上,经常提醒身边群众关爱生命。当群众生命受到威胁时,总奋不顾身全力抢救。1986年10月一天晚上,时任油加工车间主任的他,再次提醒往油加工车间拉棉籽的员工一定注意安全。可这天晚上9点多钟,他注意到拉棉籽的小李去垛上装棉籽已20多分钟该回来了,不会出意外吧?他一路小跑赶到,看到拉车停在垛边,却不见人,4米多高的大棉籽垛倒塌了。“不好,小李被压在里面了。”他瞬间出了一头冷汗,火速跑回车间喊来四五名职工,大家拼命用手扒起来,10分钟后终于扒到处于休克的小李,杨孟忠迅速将其口鼻中的棉籽抠出,掐其人中和两手虎口,使小李慢慢苏醒过来。原来天气很冷,小李就在棉籽垛扒个窝藏身歇歇避避寒,却不料差点丢了性命。“多亏孟忠主任牢记责任担当,给我了第二次生命!”小李动情地说。 “亏得孟忠这孩子救了俺老伴,让他多活了好几年!”东宋屯村80岁张树芳的老伴杨玉秋已病故五六年了,可她还常常对村人说起这件事。2014年4月中旬的一天下午3点多钟,在老家责任田和妻子种棉花的杨孟忠看到75岁的杨玉秋老人在不远处的公路边深沟放羊。“玉秋爷爷患吊斜风,因为车祸致使他右腿拐瘸,我就高喊,爷爷,快到公路上来吧,小心掉到水里。”杨孟忠说,当时老人没有回应,他就站起来准备去跟前劝阻,这时,只听老人高喊“救人啊,救人啊!”杨孟忠就飞快跑去,看到老人正在1.5米深的水里扑腾,就顾不得脱鞋子下到水里将老人救了上来。 助人为乐着了迷 杨孟忠个矮瘦弱力气小,却丝毫挡不住他学做雷锋助人的决心和脚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军营,大家都称他“小雷锋”。而如今他年老了却依然停不下来,被大伙称为“老雷锋”。 读小学时,他义务教会3名同学掌握了笛子、二胡演奏技艺。入伍从新兵连下到老连队后,主动接过退伍老班长手中的理发工具。在当兵5年里一直坚持为战友们义务理发;退役后他买了理发工具随身带,仍坚持为多处群众义务理发。48年过去,他累计为战士和群众义务理发6300多人次。 “孟忠有着永远解不开忘不了的战友情结,哪位战友有困难,只要他知道了,总想办法帮助解决。”其战友陈玉胜眼含泪水说,2016年4月,陈玉胜患严重痔疮在中医院做了手术,平时接送孙子上下学的杨孟忠安排妻子接送,自己每天早上7点搀扶陈玉胜到换药室换药,并给他送上营养品,为他买饭,直到58天后陈玉胜痊愈出院他才离开。 2019年6月,回河街道小杨村战友杨曰亭患脑干出血,生命垂危,杨孟忠得知后,带头捐款500元,他又和战友李春生、赵怀瑞一起发动40名战友为其捐款20000多元,使杨曰亭得到及时治疗康复。 “知道别人需要帮助时不搭把手心里会空落落的,所以我就经常助人,渐渐地就形成了助人的习惯。”杨孟忠说,他在几个居民小区做安保的几年里,经常帮助老人拎东西,帮助业主往楼上抬架家具等。2020年1月的一天上午10点多钟,他在雅居园物业中医院区执勤时,看到一位青年搀扶一位80多岁的大娘艰难地走向病房楼,便立马向前架住大娘另一条胳膊,热情的说,“我送你们上楼吧。”他送二人上了电梯,又送到病房,悄然而去。几天后,那位青年打听到他的名字,向他赠送了写有“学习雷锋,服务热情”字样的锦旗。 “俺家老杨助人为乐着了迷。”杨孟忠的妻子赵增香说,2008年5月,老杨因车祸右腿受伤,出院回家稍好后忍痛为村里5名街坊理了发;他退役后干了40多年工作,每月工资都很少,加之贷借巨资买养老保险,日子挺紧巴。可他仍向汶川地震灾区、村里抗疫指挥部捐款,他还让孩子教他“水滴筹”捐款110元。 “如今,杨孟忠全家人都做起公益。”东宋屯村党支部书记董继忠说,疫情中,其儿子积极执勤抗疫,还捐献50公斤消毒液;其妻子常带补品看望村里患病老人,资助大病街坊康复;搭上油、电用自己的柴油机、电机、农用三轮车等义务为村里街坊浇地、收庄稼等,为全村人做出了榜样。 杨孟忠的仁心大爱温暖社会,点亮了一盏精神世界的明灯,无愧于“共产党员”“退役老兵”“‘五老’志愿者”称号。他生动诠释了利他精神的内涵,树立了一种道德境界的标杆,必将鼓舞更多的人把助人当作快乐,把播爱作为幸福。 “我要永远以党员退役军人‘五老’志愿者的姿态,以积极向上的姿态,继续努力,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银发力量。”杨孟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