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在海,1960年2月出生。1978年入伍,1979年入党,2011年退休。1985年3月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参战,曾获得战时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并荣立个人二等功。1986年9月回到原部队,1988年调入解放军某野战医院工作。 祖国一声唤 男儿上前线 1960年2月 ,刘在海出生在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南屯村,父亲刘丙贵是一位上世纪40年代初就参加革命的老党员。“父亲的经历对我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不仅教我做人的基本道理,更让我懂得好男儿要献身国防,精忠报国。” 虽然当时家里条件艰苦,但刘在海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1975年9月,刘在海考入东平县四中读书,1977年7月高中毕业。毕业后,正值农村征兵,刘在海便怀着一腔热血光荣参军。回忆起当时参军的初衷,刘在海说:“自己从小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跳出农门,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是根本原因。” 1978年3月,刘在海光荣入伍,进入原济南军区某部队服役。在新兵训练期间,他刻苦训练,被优先选入师医院学习卫生专业。1980年7月考入军校,1982年7月毕业并提干,在师医院工作。1985年,南方边境发生战事,刘在海积极申请参战,开赴了云南老山前线。 坚守前沿阵地 抢救百余战友 作为军医,刘在海被下派到老山前线最前沿的1072阵地,距离敌军前沿阵地仅一百多米。“当时我是瞒着家人上的前线,每当想起在车站送别,可能再也见不到母亲的场景,我都不能自持而泪流满面。” 但作为一名军医,上了前线,就必须把战友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战场上,枪炮激战有时持续几十分钟,有时持续一两个小时,甚至有时黑白不分,昼夜不断。他和战友冒着炮火与死神争分夺秒。上阵地的第一个月,刘在海就抢救了30多名负伤战友。 之后的三百多天里,刘在海以舍生忘死、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参加了持续达11个月的防御作战。而那时的他也不过是个25岁的小伙子。刘在海说:“我们千里开拔,一切都是为了祖国,这是无上的荣光。” “战地日记” 被珍藏的峥嵘岁月 采访中,刘在海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30多年的一本日记本,上面记录着他在老山前线最前沿坚守的330个日夜。里面既记录了危险的战争场面、与战友的生离死别、胜利后的喜悦、猫耳洞里的艰辛苦乐,也记录了他初战时的恐惧、艰难中的沮丧、战友牺牲后的哀痛、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斗坚持到底的决心。 “1985年5月27日,和我一块上阵地的战友李海涛排长受重伤牺牲了,要知道当天下午我们还互祝平安……他才22岁啊……” “1985年8月1日,我既已投身军旅,就应为军旗增辉,我既已作为一名军医步入前线,就更应该为战友尽好神圣的天职!我很清楚自己阵地现场抢救也十分危险,假如此时此地,再落一发炮弹,我一定也会血洒疆场,但是为了抢救战友的生命,必须争分夺秒啊。” 这几篇日记,刘在海每次读过,泪水总是止不住流下来。 殷国成,就是刘在海冲入炮火中抢救下来的重伤员,两人至今联系密切,因为他们是生死之交。“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当时胸部贯穿伤,重度气胸,是他及时给我做了气胸有效封闭,并紧急送去后方医院,才经再次抢救脱离危险,奇迹般生存。他精湛的救治水平挽救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照亮战友希望的明灯,成为战友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回顾当兵参战,刘在海无怨无悔!硝烟散尽,老兵已到暮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惊心动魄战场忘不了。在日记的末尾,刘在海写道:“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已数十年,我也从一名年轻的军医成了一名退休干部。但无论何时何地,那场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战斗,永远难以忘怀。缅怀先烈,珍惜美好今天!” 刘在海的这本战地日记,现已正式出版。洋洋洒洒十余万字,也成了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