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山东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临沂河东区发挥三“网”作用打造孤困儿童集中养育新模式

2024-9-4 12:28|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2| 评论: 0

摘要: 临沂河东区以精准关爱帮扶孤困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扶困、扶心、扶志、扶技”为路径,发挥政府兜底之责,融合学校教育之本,汇聚社会关爱之力,创新打造孤困儿童集中养育新模式,相关经验做法被《山东新闻联播》 ...

临沂河东区以精准关爱帮扶孤困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扶困、扶心、扶志、扶技”为路径,发挥政府兜底之责,融合学校教育之本,汇聚社会关爱之力,创新打造孤困儿童集中养育新模式,相关经验做法被《山东新闻联播》宣传报道。

健全帮扶体系,构建全面覆盖的保障“网”针对孤困儿童监护缺失问题,强化政府兜底职责,健全部门协同联动、精准帮扶、动态管理机制,激活孤困儿童帮扶工作内生动力。完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按照《河东区“手牵手圆梦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关工委、宣传、教育、民政8个部门和社会志愿团体力量,组成“九宫格”式协调配合工作机制通过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固本强基等措施,推动孤困儿童关爱服务深入落实强化关爱服务队伍建设。规范完善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管理制度,严格志愿者招募流程,加强志愿者素质能力培训,不断吸纳优秀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志愿服务团。同时,建立劝退机制,对违反制度、责任心不到位的志愿者及时予以劝退。目前,已招募志愿者750名,培养骨干成员65名。建立健全关爱服务网络。依托民政部门开展广泛摸底调查,分类分级筛选出中高风险未成年人困难家庭,针对符合集中养育入学条件、有意愿入学的重点对象,由镇街未保站和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关爱,将58名符合政策的儿童及时纳入集中养育保障范围建立“周周”陪护制度,通过结对志愿者每周开展家庭解困、心灵关怀、爱心助学和精神陪伴等活动,累计陪伴孩子时长6万多小时,进一步织密孤困儿童结对帮扶“暖心网”。

创新帮扶模式,构建全程护航的服务“网”。针对孤困儿童教育缺失问题,对接临沂育杰实验学校,探索开展孤困儿童集中养育“校园家庭”新模式,凝聚关爱帮扶前行之力。抚育教育制度化。育杰学校实施教师全员育人结对帮扶制度,教干教师与孤困儿童“一对一”结对,根据孤困儿童不同情况,一人一档制定帮扶计划,落实真情关爱“四个优先”帮扶措施,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心理上优先关爱,帮助孤困儿童成长、成才。近年来,临沂育杰学校先后获得“临沂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全市孤困儿童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保育济育常态化。设立明德班,精准关爱服刑人员子女、涉案涉罪儿童、网瘾少年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独立编班并配备专任教师,同时设置德育、武术等特色课程,寒暑假期间通过协调部分监护缺失儿童到敬老院入住等方式帮助留守和困境儿童感受家庭温暖。截至2024年4月,分批次接收安置孤困儿童173人次,先后免费接收57名藏区儿童就读。养育培育长效化。链接爱心企业设立“筑梦基金”和“工匠学屋”,提供分类技能培训和就业规划指导,通过“筑梦基金”免费培养品学兼优的孤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利用“工匠学屋”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输送到定向培养单位就业,保障集中养育孤困儿童的后续生活。 

拓宽帮扶范围,构建全员参与的关爱“网”。针对孤困儿童关爱缺失,开展文化树人、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推动孤困儿童心灵心智全面健康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依托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家风家规教育馆等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立足沂蒙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开办书法、剪纸、国学等传统文化课22次,组织孤困儿童参与夏令营、冬令营、特训营等集体活动60余次,受益孤困儿童1000余人次。助推学校参与。依托教育部门孤困儿童设立心理咨询室2处,培育4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通过情感抚慰、爱心感化、思想引导等,针对存在自卑自闭、偷盗打架等问题行为的孩子开展心理辅导活动20余次,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真正让孤困儿童的心里“暖起来”。强化社会协同发挥关工委“五老”志愿者队伍和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作用,实施“五老”关爱孤困儿童工程,为在校集中养育孤困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生活救助、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关爱服务,开展“爱心妈妈”手牵手结对帮扶、“牵手关爱·感受城市”、“青春护考·逐梦远航”等志愿活动100余场次,帮扶孤困700余人次。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