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县域老年教育运行还不畅、质量还不高、效果还不佳等难题,浙江温岭市紧扣全省老年教育资源整合要求,着力夯实组织体系、加大服务供给、打造特色品牌,构建具有温岭特色的老年教育“三化”新模式,推动老年教育工作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全域显成效。 一、“立体化”夯实组织体系,推进机制提能覆盖 一是党建引领全覆盖。推动党建贯通师资、教学、数智、管理、服务全过程,成立温岭市老年教育联盟和老年教育学校联盟,先后吸纳15个市级部门、16个镇(街道)、3所学校加入,就场所名称、办学标准、激励机制、统计口径、安全保障等内容开展统一协商,制定出台《温岭老年教育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例会制度(试行)》《温岭市老年教育机构教学管理制度》《温岭市老年学校(学堂)规范化建设十条标准》等规章制度,实现老年教育机构名称、办学标准等规范统一,推动师资、教学等融合贯通。二是办学网络全覆盖。全面推动“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建设,以建设2所市级老年大学为核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镇街社区学校、村社文化礼堂等基层场所,在镇(街道)设立老年学校16所,在村(社区)设立老年学堂567所,实现镇、街道老年学校覆盖率100%,村、社区老年学堂覆盖率达92.6%。三是资源共享全覆盖。聚焦老年群体社交活动需求,成立6个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及12个预备学习共同体。建立学共体“1+2+1”体系,由1名学员领衔人、2位学习导师和1名机关联系人负责日常运行,依托市老年开放大学场所设施、活动经费等资源,推动学员互相切蹉、沟通交流。每年投入保障资金10万元,惠及老年群体数量达万余人。 二、“全域化”加大服务供给,赋能教学质量推升 一是阵地资源共享。深度整合集成、共建共享老年学堂、成技课堂和文化礼堂等场地资源,根据周边老年群体差异化需求,推出基础入门、中级提升、高级研究3类班次。联合红色教育基地、特色文创园等打造30个老年教育实训基地,定期开展思政教育、实境体验、现场教学等各类实践活动,每年培训学员达2000多人次。二是师资队伍共育。坚持“内部培养+外部选派”相结合,在市老年大学、市老年开放大学内部定期开展最佳教案、最佳课件推介等活动,有效推动专职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建设。积极发掘退休教师、干部、专家等外部人才,择优邀请到老年教育机构开展交流分享,有效调动群体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专职教师90人,兼职教师285人,储备“师资人才库”300人。三是云端平台共建。依托浙江云上老年大学APP、浙江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网、浙江省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等网络资源,定向筛选政治学习、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主题内容进行推送,弥补线下课程“一票难求”困境。联合本地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名人名师等群体,综合运用方言、三句半、戏曲等方式录制一批具备温岭特色的网络课程。 三、“项目化”打造特色品牌,集成矩阵辐射效应 一是教学对象“可混龄”。坚持更加开放包容,兼顾多个年龄段需要,同时吸纳中青年和老年人群体作为教学对象,依托镇、街道老年学校和村、社区老年学堂,项目化定制“特定老年长期班+各年龄段特色班”模式,实现互学互助。如坞根镇开发家政培训课程,其中月嫂培训课程在得到老年学员喜欢的同时,也吸引中年妇女报名参加。二是教学内容“可体验”。围绕“一校一品一域一特色”,突出适老适农、可复制可推广,联合文广旅体、医疗系统等单位,挖掘非遗、中医中药等富有乡土特色的课程体系,探索建设“1+N老年特色文化教育共同体”。如在太平街道、箬横镇等老年学堂设立《草编文化》《钩针编织》课程,专门编印本地教材《新河婚礼歌》《味觉的视野》,在医疗课程互动中添置人体模型等辅助教具,推出课程名额往往供不应求。三是教学成果“可检验”。注重学用结合,将学习成果与志愿服务相结合,鼓励师生走出校园、走入村社开展实践活动,推动老年群体将所学所用付诸实践、贡献作为。如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四年来坚持利用所学摄影知识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拍摄幸福照,获中央电视台、《浙江老年报》等媒体报道;书法班学员累计走入百余个村及社区、单位,在春节前夕开展送春联活动;先后为各镇、街道和村、社区村晚表演输送各类才艺表演学员近千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