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登录注册老干部之家

夕阳更红 优秀党员李振华

2014-6-23 14:08| 发布者: 淄博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2473| 评论: 0

摘要: 李振华,男,1937年11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3年响应党的号召,自南京来沂蒙山支教, 1959年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他扎根沂源教育44载,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 ...

李振华,男,193711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3年响应党的号召,自南京来沂蒙山支教, 1959年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他扎根沂源教育44载,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文化奖、全国扫盲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从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岗位上退休后,依然心系教育,把全部精力用在扶困助学上,用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谋利上。先后获得全国感天动地天下父母情十佳人物、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人民教师、山东十大好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人大代表、山东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首届“感动山东十佳人物”等70余项市以上荣誉称号。目前,他捐资助学达81万余元、资助贫困生2000余名、先后八次进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他发起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累计资金己达280万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夕阳更红的壮丽篇章。

 

倾其所有以助学

 

1953年冬天,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到山东省支教。初到山东时,领导得知他从小在南京城长大,年仅17岁,怕他受不了这份苦,决定安排他留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他却说:“还是让我到最偏远最落后的沂蒙老区去吧!”就这样,他肩背铺盖,手提行李,来到了沂蒙老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村。当时的沂蒙老区,因经济落后,许多学生家庭贫困上不起学。李振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方百计捐资救助贫困学生。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他就从每月仅有的21元工资中拿出四分之一扶贫助学,一直坚持至今。1997年,李振华退休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三个孩子请到了一家小饭店。孩子们很纳闷,对他们一向“抠门”的父亲难道一退休就懂得心疼下岗在家的亲生子女了?大女儿永远不能忘记,七岁那年,有一天路过父亲的办公室,却看到自己的父亲正把崭新的文具盒分给他的学生。她眼巴巴的等着,7个文县盒,最终也没有自己的。为这,她把自己的姓改成了母亲的姓。而事实还真是出乎他们的预料。父亲请他们来,没有给他们钱,而是给他们每人一份市、县下发的向他学习的决定,一本以他的事迹写成的《红烛》。他对孩子们说:“我现在退休了,不能在讲台上做事了。你们也看到了党和国家给我那么多荣誉,乡亲们对我那么照顾,我不能愧对党、愧对乡亲们,我要尽我所能帮助那些困难学生上学。你们下岗了,却还能吃上馒头。我就是想让你们知道,遇上困难的时候,要靠精神,不要靠我,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儿女们沉默了。他们已习惯了父亲的做法,只劝他不要全都捐了,留下一点自己用。七岁的小孙子急着说:“爷爷,您留下一点钱,给我买个玩具吧。”李振华笑了笑没有回答。后来,他带孙子去了一户贫困生家里,让小孙子自己看看与别人的差距。那也叫做家,瞎眼的爹和一个上不起学的十来岁孩子,穿着不成样的衣服依偎在角落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什,床上只有席头。看着不吱声的孙子,他俯下身问:“你看他家可怜吗?”孙子点点头.“我现在借给你10元钱,你去送给他。我第一次捐钱是17岁,而你才7岁,你比爷爷强啊!”小孙子当即说再也不要买玩具了。最终,李振华把自己大半生仅有的15000元积蓄和5000元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一次捐献给了他曾经工作过的沂源县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沂源县实验中学,分别成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用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巨石激水掀起层层波澜,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淄川某企业经理吕祝昌说:“李振华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是那滋润大地的春雨。我捐点款,一是帮助几个贫困生重拾学业,二是表达我对李振华老师的崇高敬意。”先后 5000多人向“基金会”捐款,李振华也多次向“基金会”追加捐款。截至目前,“振华基金”累计已达28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名,奖励教师700余人次,奖励学生1200余人次。

60年来,李振华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没有进过一次理发店。吃饭一直以玉米糊、南瓜菜为主,不吸烟不饮酒,甚至连茶叶都舍不得喝。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6年,30元的钟山表戴了40多年。他从来没有穿过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已经泛白。几年前,他作为省人大代表到省城开会,其老旧甚至有点破损的中山服不但引起保安的盘问,还招来一些人鄙视的目光。1996年,他在山东师范大学作报告,很多学生都提出质疑,说“你又不是没有钱,为何这么难为自己?”他就跟青年学生讲,生活俭朴一点不是坏事,多省下几元钱就可以用来帮助贫困学生。20012月,64岁的李振华应聘到淄博万杰朝阳学校任初中部校长,为的是用5.5万元年薪资助“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救助范围之外的23名贫困学生。市里的一位领导得知此事后,对李振华说:“李老师,您年纪大了,家里经济也不富裕,我给您筹措5万元用来资助学生,万杰朝阳学校给您的报酬,您就自己留下吧。”而当这位领导把筹集到的资金转交给他时,他直接把钱全部捐献给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为了省钱,他经常在地摊上吃小饼,有一次却招来围观者,其中有人还喊着:“快来看啊,电视上的那个人在地摊上吃小饼!”他甚至趁天不亮时到学校附近捡垃圾,为了多捐一元钱,他什么都不顾了。17岁时,每月工资21元,而回家的路费恰好也是21元,为了省下21元钱的路费,他三年不回家;如今,他已年过古稀,每月工资4000多元,他依然在节省着每一分钱。他经常说:“一分钱,对不同的人来说,价值不一样。不能忽视每一分钱。”整整8年,他在淄博万杰朝阳学校打工,一想到能多救助一名贫困生,他的心里只有激动和欣慰。50多年来,李振华已累计捐款81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2000多名。其中,完全由他供吃、供穿、交纳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就达36人。20013月,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父老乡亲自发筹资,在东里镇韩旺中学,为他塑造了一尊汉白玉雕像。为活着的人塑像,表达了老区人民对他的深深爱戴。今年,沂源县为他设置了从教60周年事迹展厅。

 

动之以情“化顽石”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李振华深爱这一职业;作为一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只争朝夕的奋斗着。他永远不会忘记1959年,他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那一刻起,他就决心把自己的人生全部献给他钟爱的教育事业。退休后,他一直兼任市“五老”关爱教育团成员,担任县“五老”关爱教育团副团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老教协副主席,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聊城职业学院、淄博师专等29个学校的政治辅导员、顾问、名誉校长、监督员等职。这些年来,他已应邀在全国各地义务作报告2816场,听众达百万人次,他的报告深入浅出,感人至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报告会现场,听众无不为他的感人事迹流下眼泪。也有一些青年思想很活跃,对他的一些做法不认同,觉得是虚假的,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哪有放着钱不花,都给了别人的?要求与李振华对话,他就一一解答他们的问题。他们还到沂源县实地巡访,当核实李振华所说都是真实情况后,大家都深受感动,自发给李振华赠送了一块匾,上面写着:“青年的良师益友,人民的忠实公仆”。李振华一直认为,能够让错误的思想得到校正,能够让他们在正确方向上健康成长、跟党走,有理想、有追求,做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他的目标就实现了。面对面与学生交流上千次。正如他所说的:“人活在世上,就该豁上命干,把事情做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振华曾提出“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和“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学生同等重要”的观点,对后进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并形成了一整套后进生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他怎能忘记1982年秋,他被安排到县里新建的特殊学校——城关二中任校长。全县108名素质差、爱惹是生非而被各学校刷下来的学生,人称“一百单八将”,他们上学没人要,就业又不够年龄,一些人流散到社会上,成为不安定因素。为便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控制和管理,县里建立这所学校,把他们收拢起来集中教育。他们大部分染有不良习气,其中9名是派出所重点帮教对象;这些学生的平均入学成绩仅有28.5分,有26人的数学得了0分。这么一批“渣滓生”,管住尚且不易,更何况要改变他们。“看守他们三年,推出去算了!”对于这种论调,李振华坚决反对,不能把“废品”输送到社会上!这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经过对学生全面调查,他掌握了这些学生的“病因”:缺少关爱,自暴自弃。他最懂得“情”的价值,他常说:“感情的饥渴者最容易被感情所融化。”所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成了他教育后进生的良药。3年“精雕细琢”后,学生们毕业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升学率达96%。他创出了一个点石成金的现代神话!城关二中这所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学校,1986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并成为淄博市初中学校的一面红旗。他教过的1万多名学生,至今无一例违法犯罪现象。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能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是了不起的贡献。退休后,他先后与省内外30多名有这样那样问题的青少年建立帮促关系,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健康成长。几年来,仅是往来的书信就有几大箱。这些青少年在他的关爱下积极转变思想,立志成才,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入了党,还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业的技术人才、有的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扬“振华精神”,脚踏实地,努力进取,为祖国为家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尊称李振华为“李老爸”。 不管他们在哪里,逢年过节,很多人都会出现在老师身边,汇报学习成绩和工作情况,回忆当年师生情谊,一见面,就有跪倒在地给“老爸”磕头的;在外地不能登门拜望的,就想方设法表达自己的心意。他们都知道“李老爸”不收贵重礼物,为这,他们大伤脑筋,在马来西亚的给“老爸”捎来一条围巾;在上海的捎来年糕;在西安的捎来羊肉泡馍……昔日他教过的“出了名的后进生”杜玉虎,后来成了他的同事,成为他为人师表的继承人。2001年,杜玉虎的女儿出生,为感念师恩,他让自己女儿改姓“李”,取名“李阳”……

 

不辞辛劳促和谐  

 

“既知夕阳无限好,何必消沉等时光”。李振华退休10几年来,从没有清闲过。他不仅为资助贫困学生到处奔走,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心教育下一代,与其他老同志一起向全市万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发起“走出家门、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倡议,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全市关心下一代的氛围更加浓厚,为青少年成长成才营造了更好的社会环境。1997年,李振华被淄博市政府、沂源县政府聘为政府督学,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肩上的职责。他深入到全市500多个乡村作教育状况调查,针对贫困学生救助、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等问题,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提出了“严格管理网吧、游戏厅”、“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大中小学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等合理化建议100余条,这些建议大部分都被政府采纳。

李振华连续四届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淄博市人大专门为他设立了“山东省人大代表李振华工作室”。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积极参加人大会议各项审议讨论及选举活动,参加视察、调研等活动,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心声;他坚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群众有难题主动去找他,他把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写成议案或建议反映给有关部门,对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向他们说明道理,确保提出的议案具有充分依据。近年来,他前后提出议案100余个,被评为省、市优秀人大代表。

李振华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应邀在外地宣讲。由于长时间讲课、作报告,他患上了咽炎,但他满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他的报告让人听了,能否有所帮助,能否让人的思想得到转化。他经常说:“我始终把沂源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沂源人民对我的深情厚义,让我永志不忘。当初来沂源时,我才17岁,举目无亲,大婶大娘在煤油灯下为我一针一线缝制棉衣,谁家做了好吃的都给我留着。那年清明节,一大早乡亲们就找我去家里吃饺子,我去谁家吃一个饺子、夹一口菠菜,乡亲们就很高兴。我一连去了18家,回到我的住处,门口大石头上却放着18碗饺子。这种比比海深的恩情,我怎么报答都觉得不够。这些年来,我在全国各地义务作报告、讲课已有2800多场,我从来不感到累,而是感到满足,能为社会做点事情,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和快乐。沂蒙精神,一直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作为一个老党员,我要用实际行动报答党、报答国家、报答沂源人民对我的鱼水之情,把我的终生献给党的事业。”

李振华的心里时刻装着沂蒙老区的人民。2011年起,他深入周边农村调查养老现状,当他看到贫困老人的真实生活后,他被深深的震撼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让更多的老人过上好日子。当95岁的老婆婆穿上他买给她的羽绒服时,流着眼泪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穿上这种衣裳。”当他把大米面粉等生活用品送给贫困老人时,那一双双颤抖的手久久握着他的手不肯松开。在深圳打工的一位东北人,从电视上看了老师的报告后,打电话到山东省委宣传部查询老师的电话,只为“捐出些钱,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新泰几位企业家听了李振华的报告后,联合出资给贫困老人送来4辆车的米、面、油、面条等物资。他们说:“老师在我们的心中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尊神。老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神财富,他是一面旗帜,熠熠生辉”。还有许多听众主动联系扶贫助学。他们认为老师为全社会做出了好榜样,扶贫助学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

德高身为范,润物细无声。李振华这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人民教师,把全部的爱和财富献给了老区人民,用最宝贵的青春谱写了老区教育的壮美华章,他一生无惊人骇世之举,却有感天动地之诚。为了改变老区的教育现状,他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女朋友,放弃了回父母身边工作的机会,婉言谢绝了省、市、县选调提干的好意,把心思都用在了学生身上。父亲故去,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功课最好的儿子因代替他照顾父亲而高考落榜。母亲半身不遂的第十个年头,已经是第8个乡亲们的女儿到千里之外侍奉母亲,尽管他按月支付报酬,他还是感觉不能再拖累大家了,硬是把80多岁的母亲接到身边,本想亲自侍奉晨昏,老人家却因水土不服,一年后辞世。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人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镇敬老院,哭着对老人们说:“我父母不在了,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的父母……”那份悲怆与愧疚,只化作无私奉献的强大动力!当年,为了照顾住校生,他搬进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赶蚊子。学生们流着泪对他说:“老师,您比我们的爹娘还要亲!”。他用瘦弱的身躯,撑住了老区倾颓的教室;用微薄的力量鼓舞了几代贫寒学子;用拳拳的爱心滋润了无数失学孩子干涸的心田!“知识改变命运”、“奉献没有终点”,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献了青春献终身”,实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无悔追求!为表彰他的先进事迹,淄博市委、沂源县委和淄博市教育局先后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市委宣传部与市教育局举办了“人民教师李振华事迹图片展”,并将他工作的第一站—韩旺学校命名为“淄博振华学校”。中央、省、市电视台为他摄制了《情洒沂蒙山》、《蒙山牛》等17部专题片,省、市各媒体为他编写了《红烛》、《爱满天下》、《人民老师李振华》等8部报告文学、小说、话剧、电视剧本近200万字。20089月,以李振华事迹为原型的高清数字电影《留住青山》在济南举行首映式。

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李振华对自己的亲人负“债”累累,对自己的生活苛刻之极。他收入不菲却一贫如洗,贡献巨大却拒绝索取。也正因为他的付出,本来目不识丁的孩子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原本已经误入歧途的少年转化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望着那几大箱学生来信,望着那一张张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望着中央、省、市发给他的上百个荣誉证书,他感到满足;听到学生们在各行各业中勤奋工作、大显身手,他感到欣慰。他是一位温暖、朴素、亲切的长者,经过59年的风雨剥蚀,已和沂蒙山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因为他把一份感动、一份怀念、一份敬仰,永远地留在了这曾经苦难而又深情的土地上。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李振华做到了,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了沂蒙老区、奉献给了社会。像一棵大树,根须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中,年复一年,春华秋实,籽落成林,郁郁葱葱。

                                                   李振华为基金会捐款     

         





                    (沂源县委老干部局   张合莲)

 


支持

反对

无所谓

点赞

最新评论

老干部之家

工作

动态
党支部

文件下载
意见直通车

老干部志愿者

博客

服务

旅游 文化

老年用品

全国老年期刊联盟

社团

摄影  诗词

书画

资源库 山东兵

视频

互动

活动 话题

论坛

老教育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