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委老干部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老干部各项政策,积极探索“文化养老”的新路子,不断提升老干部的幸福指数,进一步促进了老干部工作的转型发展。 一、加强场所建设,夯实一片阵地 近年来,我们下大气力狠抓以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为龙头示范,县直各单位、镇街、社区、村庄老年人活动室为延伸补充的学习活动阵地系统建设,为广大老干部、老年人开展学习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有各种规模的老年人活动场所160余个,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一是认真抓好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主阵地的建设。2006年,新建了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综合楼,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总投资380万元。投入使用以来,又先后投入100余万元,精装了教室,配齐了各种活动器材和教学设施,建设了文化长廊和高标准门球场,较好地满足了老干部学习活动的需要。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我们注重加强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队伍。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两名副局长分别兼任主任和校长。同时,选调了5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到活动中心工作,并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确保了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2008年,老干部活动中心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活动中心”。2013年,县老年大学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授予“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二是充分发挥好主阵地的带动作用。为确保各项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做到了事事有章可循,实现了服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天到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活动学习的老同志都在300人次以上。开设的活动项目有阅览、棋类、健身、乒乓球、台球、门球等。对一些老同志爱好的新型活动项目,我们都是积极派专人去学习,如柔力球、中老年健身舞等,并积极为老年社团培养学员,做好推广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去年以来,我们以创建“省级示范校”为抓手,加大了老年大学办班力度。新开设了养生班、太极拳班、养殖班、戏曲班等,增加学员500余人次,得到了老同志们的一致好评。三是认真做好老干部活动阵地延伸建设。去年以来,我们结合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督导有条件的单位全部建立了老干部专门的学习活动场所;没条件的单位,也都通过一室多用、租借等方式,解决好老干部的学习活动场所需求。同时,我们积极联系社区、村庄,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为老干部、老年人开展学习活动提供方便,从而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老干部学习有教室、活动有场所的良好格局。 二、加强社团建设,构建一个平台 去年以来,我们以做好全市开展的创新创优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老年文化社团的建设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立各类老干部、老年人文化社团38个,会员3500余名。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县老年文化社团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领导总负责,宣传、组织、老干部、人社、文化、老龄、民政、卫生等相关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调查研究、计划制定、统筹安排、组织协调、活动开展等工作。形成了党政主导、老干部局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我们还注重把那些热心老年文化工作、群众威信高的同志推选为社团负责人。如推荐县人大原主任王金箱同志任老年体协主席,县政协原副主席李玉东同志任县老年京剧协会主席,等等。二是完善老年社团组织建设。对单位、社区组建的老年社团,我们进行了摸底建档,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对民间自发组织的老年社团,我们也积极给予帮助。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协调指导,多方联系对接,使部分老年文化社团走上了企业冠名的新路子,如古贝春老年京剧社、老年书画社,英潮红辣椒艺术团,浩天集团秧歌队等老年社团。这些社团在开展文化活动中既宣传了企业,自己也得到了锻炼提高和经费补充,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三是规范社团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发挥老干部在各社团中的主导带头作用,规范了各项办事程序,做到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极大地发挥了老年文化社团的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功能,推动了全县“文化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开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一套机制 “文化养老”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作。近年来,我们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规定社会公益场所、单位活动室等一律免费对老年社团开放使用;在置办一些活动设施、器材时,相关部门要给予优惠。如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全部是免费服务,县图书馆提供免费阅读、县文化馆免费提供场地设施等等,所有这些优惠措施,进一步调动了老同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建全了扶持激励机制。为使老年社团组织良性运转,我们积极争取上级和相关部门进行帮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对工作突出的社团,年终县里还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以表彰他们为全县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三是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强化“文化养老”的舆论引导,对涌现出的新鲜事物和先进成果,以贴近老同志的方式,大力给予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关爱老年社团组织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特色建设,培育一批品牌 我们结合老干部的特点爱好,积极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愉悦身心的文体娱乐活动,突出特色,努力打造精品,推动了“文化养老”的深入开展。一是认真做好地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工作。宣传和传承好地方传统文化,老年社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城花杠舞,老年花杠舞协会发挥优势,大力宣传,积极推广,培养后来人,吸引更多人参与。《运河船工号子》是60年代初,我县文艺工作者根据运河船工号子谱写的武城民歌“唱秧歌”,曾在1964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获奖。现在文化局退休的副局长杨茂英同志积极传承、挖掘、弘扬这门艺术,被推举为第三代传人,在省、市举办的许多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演唱,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创新主题,宣传核心价值观,讴歌时代特色。通过采取“唱、写、讲、展、赛、送、传”等不同文化元素的展示,结合生活实际,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好人好事、建设幸福武城的新成果。去年,在全市老干部文艺汇演上,我县老年大学艺术团自编自演的表演唱《喜煞俺这些老妈妈》,集中反映了我县“四德”工程建设成果,并荣获优秀节目奖。三是积极打造社会效益品牌。多年来,我们积极组织老年社团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促进了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宣传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经常深入到街道、社区开展演出活动;坚持做好“五一”、“七一”、“十一”、“九九”老人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的宣传庆祝活动;积极参与“消夏文化广场”、“六一老少同乐”、“八一”拥军等各项专场演出。全县各老年文化社团年演出场次达1000多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