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辅民,今年68岁,2004年退休,退休前是海阳市中医药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职称。曾获“烟台市十佳市民、烟台市十佳校长、烟台市名中医、海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我从20岁当中医学徒开始,一直到退休,干的都是把脉开方、行医问药的活儿。我对这一行可以说是情有独衷,乐此不疲,一天天、一年年,就在紧张忙碌之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赶到了“知天命”之年,眼看就要退“二线”了,心里还真有点酸楚感。因为我觉得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可我还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些事情。茶余饭后跟亲朋好友聊天,也都劝我:辛苦了半辈子,劳累了半辈子,该享享清闲了。我知道,他们说的享清闲,无非是游山玩水、打打麻将、下下象棋这些事。其实,大家这样安排我的退休生活也是人之常情,我也能够理解。那段时间,我想了很多,也不停地问自己到底应该干点什么?我想到了人生路上经受过的挫折和荣誉;想到了党和政府对我的培养;想到了病人期盼健康的目光和对我的信任;更看到了光秃秃的荒山和遮天蔽日的黄沙,看到了因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想到这些,我眼前豁然开朗,也如释重负地做出了退休后的无悔抉择。 一是发挥一技之长,开中医诊所,继续为百姓解除病痛。二是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起初,人们对我的举动并不理解,有的甚至当面问我:“你不缺心眼、不缺钱,清福不享,到底图得什么?”是啊!我不缺钱,我们老俩口都是退休干部,儿子是一房地产公司老总,女儿、女婿也都事业有成。可我知道,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一份热就要发一份光。 一、开办中医诊所,发挥专长治病救人 我行医四十多年,通过不断摸索、学习和积累,在中医诊疗方面有了一技之长,在海阳及周边县市也算是小有名气。在我四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大医精诚”、“医者仁心”这八个字不仅铭刻在心上,也体现在行动上。 每一个患者前来就医,他和他的亲属都是满怀希望和信任。我知道:天下事,唯有信任是辜负不了的,我只有尽己所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才能不辜负他们的信任,才能赢得更大的信任。几年来,经过我的精心诊治,不少患者被我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也是令我无比欣慰和自豪的事情。 2006年春天,一位肝昏迷患者被亲戚用板车拉到我面前。客观地讲,当时她的家人是抱着“死马权当活马医”的心理来的,来之前市医院已经通知他们准备后事。面对病人家属悲伤的表情,我在安慰他们的同时,仔细地把脉诊断,发现她虽然病情深重,还是有一丝生机的。我对她进行了24小时的监护治疗,第二天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经过半个多月有针对性地调方治疗,她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完全康复。出院那天她高兴地对病友说:“在王大夫这里,没有恐惧,没有心理负担,他治病也治“心”,死神也拿我们没办法。” 2007年4月,一名姓赵的老年女性患者来到我诊所,周身浮肿,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腹部膨隆像个孕妇,来前她辗转省内多家医院求治,都建议她手术治疗,否则将危及生命。可昂贵的手术费,让这个家庭无力承担。在朋友的建议下,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了。治疗2个月后,她不仅浮肿消退,也能吃能喝了,各项指标也都降到了正常水平,高兴地对我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以后不管有什么病,我哪也不去了,就来你这儿!” 是啊!从医不是谋利的行当,医生不是赚钱的机器。袪除病魔,治病救人是天职!患者的信任,也是对我最大的激励!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便是我一生的从医准则。 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种着几亩地,再养点禽畜,去掉各种费用,一年辛苦下来不过几千元的收入,摊上点病,这日子过得就艰难了。这些年来,我记不得有多少病人在这里享受了免费治疗,也不知道为他们免除了多少药费。每当年底清账时,会计都跟我讲,“今年诊所给重病或家庭贫困的患者免交或少交的医药费又有四、五万元。”我听后都是坦然一笑。有人以为我开诊所是为了赚钱,其实到我诊所来的大多是穷病号,是为了省钱才奔我而来的。 记得前年一天下午,我正下班往外走,来了一位患者,呼吸困难、血压偏低,身无分文,又无法联系到他的家人。“救人要紧”,我二话没说,立即组织救治,当家属赶到时,病人危险症状已经解除。看到这种情形,病人的家属感激涕零地说,“谢谢!王大夫,我们永远忘不了你!你是我们的大恩人哪!”。托着他颤抖的双手,我百感交集,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名退休干部应有的社会价值,这条路我选对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退休后,能够继续发挥我这一技之长,为群众解急救难,也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诊所营业以来,对前来就诊的病号,无论贫富贵贱,我都一视同仁,亲历亲为。从医40多年,我收到的锦旗不少,我把它们放在一个专门的柜子里。几位老同事建议挂在墙上,我没同意。说句心里话:我不是为“名”和“利”而开办诊所,就是想尽一个老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生有涯 ,知无涯。对于我来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每天能抽出时间看书读报,特别是学习最新的中医药知识,也是我的一大乐事。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订阅报刊及医学方面的杂志十几种。熟悉我的人都知道,一年365天中,除了外出有事,晚上都会在灯下看书学习,总结一天的得失,随手做做笔记,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习惯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我干过中医药职专校长,对中医药业的现状比较了解,发扬光大中医药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培养中医药人才显得尤为紧迫。开办诊所也为我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几年间,有多名崇尚中医理论技术的年轻人,自愿到诊所工作,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不求挣大钱,重在求技学艺。为此,我为诊所添置了电脑和幻灯机等设备,并在业务上给予指导,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鼓励也期盼着他们把祖国的中医药技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二、承包荒山,艰苦奋斗绿化环境 进入本世纪的头些年,海阳出现了罕见的连续8年干旱。对其原因,人们众说纷纭,我也搞不明白。后来看了中国环境报的一篇报道,才知道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环境恶化,气候异常。我是个医生,知道治病救人的道理,可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终日被干旱、沙尘、污浊的空气和水荒所包围,恐怕是华佗在世也无济于事!我终于想明白了:“治病,是救人;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救人”。随着诊所步入正轨,我便更加坚定了承包荒山、造林绿化的决心。 其实最初萌发这一念头的,是源于两个“同路人”的启发:一个是获得全国“十大女杰”称号的陕西靖边县种树英雄牛玉琴;一个是自愿来我国内蒙古治沙的80多岁高龄的日本人远山正瑛。这两个人,我是通过读报了解到的,从那时起就打心眼里敬佩他们,也很想亲眼见见心目中的“英雄”。 1999年,我到陕西参加全国中医专题会议后,便专程赶到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拜访了远山正瑛。一个80多岁的外国老人,每天坚持挖100多个树窝,即使你在采访时,他也不放下手中的活儿。植树的钱花完了,他就再回日本募捐。他在早期的募捐演讲中说:“我一定能在沙漠中植树成功,如果有人不相信,我就从楼上跳下去”。是的,他说到做到了。远山正瑛的言行,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对于牛玉琴,我当年看了她植树的事迹后,也是深受感动,当天就寄去了1000元钱,汇款单上没写姓名,就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敬佩之情。退休后(也就是诊所开办前),我专程到陕西靖边县的金鸡沙村,探访了这名奇女子。一个女人带着3个孩子,顶风寒、冒酷暑,硬是在沙漠里种下了十几万亩树,真是不容易!我又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一男一女,一老一少,舍小家为大家,锲而不舍绿化沙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感召着我。 我退居“二线”的那一年,也就是2000年,我承包了东村街道地北头村名叫“东山”的500亩荒山,一包50年,每年支付给村里1000元的承包费。我承包的目的就是栽树绿化,尽我的微薄之力,改善生态环境,合同到期后无偿交还给地北头村,这些都写在合同上,承包合同也是经过了法律公正的。“承包荒山只为绿化,每年还要拿出1000元承包费”,这是笔什么买卖?就连地北头村的干部群众都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傻人”、这样的“好事”。有的村民甚至在私下里嘀咕:“王辅民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手里捧着个大刺猬是端不起也放不下啦!这样的荒山还栽树,栽上也活不了,这不是烧钱吗?”村支部书记既高兴又犹豫地跟我说:“老王你不给钱也行,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这山上栽活过一棵树,山上有不少长着几棵荒草的小坑,那就是前后几代人挖的树窝。”当时的“东山”确实是一片荒寂,荒得就剩下石头和几棵零星的野草,说兔子不拉屎一点都不过份。我在山上转了几圈后,心里也觉得没把握,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可以说,我是在家人、朋友,甚至所有知情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开始我的“绿化征程”的。 为打好这场绿化“持久战”,我特意准备了三样宝贝:一个是宽沿草帽,再烈的日头下也能为我遮出一片荫凉;还有一根枣木棍,上山可以用来探路,下山可以用作支撑,这根小木棍可立了大功;最后一件宝贝,就是铁镐,我用它刨树坑、做记号,它居功至伟呀!十多年来,铁镐磨损了几十把,球鞋磨破了十几双,手上的血泡变成了老茧,荒山也一天天地变绿了。头几年,栽树工作量大,挖坑、填苗、浇水,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花钱雇有经验的民工帮忙,一人一天50元的工钱,最多的时候一天雇十几个人。 植树是个季节性的活儿,错过季节不行。可到了植树的忙季,既要种树,病人也不能撂下,总是山上山下地跑也浪费时间,我想,得有个两全之策。这样我就定了个规矩:上午坐门诊,下午上山。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我买了辆摩托车,现学的驾驶证。像我这样的年龄骑摩托车的很少,骑着上山的就更少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经过山路的颠簸磨损,不到5年就报废了。后来,我在山上修了一条简易的土路,儿子、女儿心疼我风吹雨淋,就凑钱帮我买了一辆小夏利开着上山,4年多的时间,也报废了。现在我开的第二辆“山车”是捷达。 万事开头难!起初,面对家人和社会上的不理解、不支持,我是无言以对,时间长了,他们看我铁了心,特别是当荒山渐渐绿起来了,他们也就由反对变为不反对,变为大力支持了。我每年把工资全部拿出来种树,后来老伴和孩子们也帮忙贴补点,植树的经费也就不愁了。十年间,我累计往这山上投了近30万元。每到春天植树的季节,我把出诊以外的时间全部用在山上。老伴担心我岁数大、吃不消,我总说:“挺好,挺好,不累,不累。”她就掐着耳根数落我:“晚上睡觉哎哟到半夜,你是真不累还是假不累?”说实话,植树不是个轻快活儿,可我从中享受着回归大自然的惬意。要说植树的乐趣,我还有一个。就是每次上山,我都带着一本影集,那是孩子们为我拍摄的各种造林场景。累了、乏了,就席地而坐,翻翻影集,看看以前的荒山,再看看现在的绿妆,浑身的疲惫就一扫而空。 俗话说:“德不孤,必有邻”。我承包荒山、植树绿化这件事儿很快传遍了海阳。这些年来机关学校、学生、海阳驻军及社会各界的人们纷纷走上山来,义务帮我植树。特别是双休日,许多人自带工具、午餐与家人相伴而来,一干就是一天、两天,用他们的话说是被我感动的,是慕名而来,其实是他们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承包荒山、造林绿化,我无怨无悔! 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对于我来说,种树最大的痛苦不是磨破了脚、累酸了腰,而是防不胜防的山林野火。 记得在我种树的第四个年头,一场大火意外袭来。那天,我雇佣的防火护林员急急忙忙地给我打电话:“山上起火啦!”。当我赶到现场时,火借风势,一路蔓延,从山跟一直烧到山头,根本无法抢救。那火是山下农民烧地堰引起的,整整烧了一个下午,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无情地吞噬掉五、六千棵树苗。真让我痛心!树苗长到20多公分,从种植,到灌溉、看护,不容易啊!我欲哭无泪,心里有一种被刀扎一样的感觉。 2008年的春天,又一场大火不期而至。那天傍晚六点左右,是护林员的儿子打电话给我报的消息。我招呼亲戚、家人拿着工具就往山上跑,火热虽然凶猛,大家还是奋不顾身扑打着火苗,幸好不多时森林警察赶到了,使火势及时得到了控制。这场大火烧到前坡的半山腰再没往上蔓延,不过还是烧毁了上千棵树苗。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但我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我绿化荒山的决心。 到如今,已历时12年,在家人、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累计种植松树、柏树、刺槐、杨槐、樱桃、板栗、凌霄、紫荆等60多个品种的苗木13万棵。我只种不伐,因为对我来说,每一棵树苗都有着特别的故事在里面。与其说是一棵棵树木,不如说是我精心护理的一个个孩子,它们都凝聚着我的心血,寄托着我的期望。山上有几十棵板栗,本来是朋友送给我吃的,可我没舍得,带上山、挖好坑栽下去竟然都活了。同志们,十几年前的那座荒山,如今已是绿树成荫、松涛阵阵、鸟语花香。这座荒山,以前地北头村的人都叫它“东山”,而现在都亲切地称为“辅(福)民山”。我每念及至此,一种人生路上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做了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而,多年来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关怀和很多的荣誉。其实,就算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也是得益于党和社会多年的培养。“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是啊!作为一名退休干部,在我有生之年能发挥一技之长,减轻病人的痛苦,是我的福分;绿化荒山,能多栽几棵树,也是我应尽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