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本期话题 查看内容

谁来种地?

2024-1-23 10:24|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10571| 评论: 7

摘要: 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发布文章《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指出,总体来看,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象较为严重,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50岁以下的仅占45.3%,老龄化严重。出现“年轻人不愿 ...

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发布文章《关于“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指出,总体来看,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象较为严重,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50岁以下的仅占45.3%,老龄化严重。

出现“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现象的不仅是陕西,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是各地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不仅如此,很多中年人也不愿意种地了,“种地不如出去打工赚钱多”。

人们不想靠地生活、不愿以地谋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让一些人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充满忧心。

那么,应该谁来种地?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畅所欲言,小编将优选言论在《家》刊茶话会栏目刊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蓝色的海洋 2024-1-26 10:3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国人民要把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上”。可见党中央已经深刻的认识到粮食问题,也就是农业问题在我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大国中的重要地位。并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和要求。针对陕西及全国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年轻人多奔向大城市挣大钱而鲜有人再愿种地的现象。各级国家、地方党委政府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首先,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观念不能改变。应该在全国广泛的进行宣传和教育。其次,政府应采取各种可行的优惠政策,欢迎和鼓励年轻人与老一辈共同种好田打好粮。因为辛苦的农民们毕竟是种植的专业人员。可减少大量时间及成本。第三,应该根据市场情况提高粮食价格,适当降低化肥、耕种、管理等各项成本费用,让农民真正获得实惠。第四,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国家建设农场、生产基地扩大耕种面积,努力推动跨省、市、县、地区的承包作业方式。积极支持各地私人种粮大户以合理的价格承包、租种劳动力少或无劳动力者的耕地,做到不荒废一亩耕地,提高种植效率。第五,国家、地方政府应组织专业检查指导小组和监督机构及时对各地农业耕种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农民在耕种粮食中的困难。
引用 桃园愤青 2024-1-24 18:50
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观念。从根上抓起,这才是解决年轻人不爱种地,厌恶农业生产劳动的长远之计。
引用 桃园愤青 2024-1-24 18:48
我一直居住在农村。近20年来,农村的土地开始荒芜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有两个,已经流转出去的土地,经营者嫌耕种成本高,就让地荒着,只等着赚国家补助款(据说每亩补助300块)。自2021年开始,上级强调,不许荒地,承包商象征性的进行耕种,也不管收收成好坏。
第二个原因是,没有用流转的口粮田,农民年龄大不能耕种,而子女又不爱接替耕种,所以只得荒芜着。陕西的调查报告说,农村土地经营者 50 岁以下的只有4 3 . 5%。 而我们村(226户,504人),村里年龄50岁以下的不到10人,而且会耕种土地的不到一半人。
荒芜的土地,由谁来管谁来种?当然这都是政府的事。去年秋天,村委根据镇政府指示出台了一个办法:不爱耕种口粮田的,可以交给村委,每亩付给300元的转让费,地由村委组织人力耕种。先签定5年的合同,这也只是个解决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起码5年之内这部分土地不会荒芜了。

我们镇荣成十一中学,创新了“田园教育教学模式”。他们把文化课教学,融进了三农教育。 根据农时季节,讲解农时季节和耕种知识,并组织学生参加农时劳动,并要求学生帮助家里干农活,使孩子明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参加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劳动不是丢人的事。孩子们确立了热爱家乡,热爱农 ...
引用 嘉言懿行 2024-1-24 14:54
依托市场,管放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经营实体。近些年来,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许多农村出现粮田荒芜,无人耕种的大背景下,也有很多地区出现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在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经营主体一定会像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各行各业一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逐步演变成为独立自主、依法经营的企业法人。在经营者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在这里谋职的农民,也会像其他行业的员工一样缴纳保险,享受退休待遇,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工人”。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经营主体必将日臻完善,成长壮大,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我们不需要杞人忧天、一叶障目,更不应该怀念和幻想退回到过去“吃大锅饭”“大呼隆”式的经营模式中去。
引用 江洲游子 2024-1-24 12:13
说一说一个实例:我的妹妹一家三口在江苏农村,上世纪90年代她们夫妇就在城里买了房,去了城里,承包的土地无法打理,就无偿地交给邻居耕种,连政府给的土地补贴也不要。她们的女儿没有种过地,毕业后也在城里找了工作,结婚生子后,三代人都在城里,根本没有想过再回农村种地。这样的情况在农村也不少。虽然政府有土地流转政策,但流转给谁?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问她们怎么办?只能等待,等待政府出台新的政策。

提示:本页有 2 个评论因未通过审核而被隐藏

查看全部评论(7)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