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微山县拥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昭阳的端鼓腔、麦秆画,微山岛的渔家虎饰、渔木工坊,南阳的排船技艺、付村的柳编等,如此灿烂的非遗文化如星星之火闪耀在微山湖上。近年来微山县老干部用热情、智慧和实际行动不断发挥余热,运用“晚霞势能”,通过移动共享的“湖上老年大学”联盟平台进行“三维联动”,助力非遗文化连点成面,描绘微山最美画卷,做好文化守护者和传承者。 一维统筹调研,挖掘非遗之魅。微山县老干部依托老年大学教育平台,成立了“老干部非遗研究会”。组织15批次196名老干部调研走访湖区、黄河和运河村镇非遗文化,深入坊间链接非遗传承人,通过访谈、记录、拍摄、实地探究等多种形式,实况感受端鼓腔、麦秆画、虎头饰品、渔木工坊等非遗魅力,理清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力促将散在乡间的非遗之星凝聚成火。原本散落各处的非遗项目经老干部“连点成面”,现已成为较为完整的非遗项目体系。项目体系的构建使得更多人可以全面了解和认识微山县的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连点成面”的同时,注重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尤其对黄河和运河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促方向进行全力调研探究,让非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二维多点培塑,点燃非遗之火。以老年大学本校为基地,同时依托移动共享的“湖上老年大学”优势,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培训教师,建立“积分制”,推广渔家虎头服饰、鲁菜烹饪技艺(济宁八大碗、微山湖全鱼宴)、老山东纸物件、麦秆画等非遗项目精品课程。非遗传承人多点为老干部授课,累计积分兑换老年大学其他文化课程。建立“老帮带”传播机制,老干部在学到非遗知识的同时“反哺”非遗文化,多种渠道对非遗文化进行宣传推广。通过移动共享的湖上老年大学等平台,点燃非遗之火,为微山湖地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三维守护传承,延续非遗之髓。与县文旅局、教体局打造多种联盟平台,以老干部“微荷愿”志愿服务队为引擎,以“红色传习”宣讲队为契机,发挥老干部的晚霞余热,将非遗文化带入社区和学校,讲好微山湖上的非遗故事。通过与专家学者的合作,“老中青”结对研究非遗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为非遗文化造势推介,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经济的结合点。助力当地20名手工艺人开发具有黄河、运河、微山湖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多个,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市集、展览等活动,为手工艺人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指导,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机会。非遗文创产品不仅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创作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节目5个在景点进行巡回演出。通过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服务中,提升微山湖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助力微山湖5A景区提质增效。 微山县老干部“三维联动”,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助力地方经济繁荣,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树立了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延续、传承与创新之髓。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老干部们纷纷表示,将继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希望更多地人能够关注和支持微山湖地区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共同为描绘微山湖最美画卷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