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龙顶山上两棵大树

2023-9-6 16:48| 发布者: 齐鲁风韵| 查看: 537| 评论: 0|原作者: 刘振林

摘要: 盛夏的龙顶山,云雾缭绕,翠绿清新,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不愧是避暑养生的圣地。前不久,就在这山顶上的“九间棚”村,我有幸参加了“李想集锦”出版200期暨李锦调查研究座谈会,会上有人将刘家坤、李 ...


盛夏的龙顶山,云雾缭绕,翠绿清新,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不愧是避暑养生的圣地。前不久,就在这山顶上的“九间棚”村,我有幸参加了“李想集锦”出版200期暨李锦调查研究座谈会,会上有人将刘家坤、李锦两同志称为参天伟岸的两棵大树。何为大树?在聆听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参观了“九间棚展览馆”和“九间棚精神调研展览馆”,会后又围着龙顶山上的“九弯十八园”转悠了天半,近距离耳闻目睹了我鲜知的一些人与事,回家仔细阅读了会议相关材料和李锦先生签名赠送的《沂蒙脱贫在边疆——九间棚建设小康社会30年目睹记》一书,心中“两颗大树”油然而生。

此前,有关刘嘉坤书记九间棚创业的事迹和李锦先生调查研究的故事我略有所知,但又心存疑虑,纠结的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心浮躁,真的还有什么“新愚公”、“活雷锋”?若有,他又靠什么来支撑?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解除了困惑,找到了答案,心境顿时明亮起来。由原先的半信半疑,变成了眼前铁一般的事实,由当初如雷贯耳的传说,变成了现实版的“红旗渠”、“大寨村”。在社会流传的“三月来四月走”的尴尬现象中,却看到了真实的“活雷锋”。百闻莫如一见,真乃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现实让我真实的仰望到了大树的高大和体察到了大树的雄伟。

刘嘉坤土生土长在海拔640米的龙顶山顶的“九间棚”,自幼沐浴在山野的清风中,滋润着云雾的雨露,立志做大山一样的人,顶天立地。现已近“古稀”的他,自1984年接任村党支部书记近四十年来,他带领九间棚人开山路、架电线、引水上山、蓄水灌溉、改造自然;他走出大山办企业、创新业,集体收入巨增;当下成了闻名遐迩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生态文化村”、“农业旅游示范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国幸福村”、“中国避暑小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他带领一班人,用汗水和心血凝聚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村官”,“中国十大三农经济新闻人物”等称号。他是连续四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然而在成绩荣誉面前,他从不骄傲自满,仍以“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和永不服输、永不停步、永不变色的境界和胸怀,勇往直前。在我短暂的逗留中,就亲眼见到他头戴“大蓆荚”,手握“干树杖”,脚穿绿军鞋,一脸黑、一身土的在施工现场与民同干(上图),由此发自内心的佩服,那真的叫“五体投地”。

李锦先生(上图)。江苏射阳人,新华社著名资深记者,教授,中国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副会长。年逾古稀的他,舍弃舒适安祥的都市生活,携夫人不辞劳苦安家九间棚,已9个年头,成为地地道道的九间棚“村民”,上世纪80年代末,他蹲点九间棚,52天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奇迹,挥笔写出了《九根擎天柱》的通讯,顿时划破长空,震惊朝野,自此九间棚精神传颂大江南北,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说他在九间棚蹲点调研,倒不如说他是在“龙场悟道”,若说他在九间棚“创作”,倒不如说他心系天下,倾听人民心声。他大智若愚,敢为人先,用深邃的目光紧盯时代特征,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焦点,大胆超前的提出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案,曾多次被高层批示或采纳。当我探访他“独好”居阳光房工作室,驻足他藏书几十万册的“李锦书院”,沉思于“九间棚精神调研展览馆”的一个个动人画面时,思绪万千,心潮汹涌。

关于刘嘉坤书记和李锦先生的事迹和贡献、人品和精神,已有多家点评称赞,本人本就没有评述的资格和底气,但为说明他两人之间的关系,又不得不略加叙述,绝无他意。只因水平有限,偏颇之处,敬请指教,我将洗耳恭听。

那就先说说他俩共同的品格情怀吧,我想至少有三点应引起注意。

一是两人都站位高,视野宽,领悟深,志向远。有人说格局和境界决定人生,这话没错。刘嘉坤“而立之年”就负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9年。上任发誓拔穷根、改旧貌,如今已梦想成真。李锦先生从年轻就走南闯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调查研究之风。他始终站立在时代潮头,勤思考,善发声,往往一语惊人,破解时代“密码”,推进社会变革,至今仍老当益壮,笔耕不减当年,认知超前。

二是两人都意志坚强,自强不息。历来是时势造英雄,苦难铸人生。两人生于同一时代,虽职业经历不同,却是志同道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动向,往往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面对,去担当。刘家坤年轻就锐气十足从不认输。曾几何时,他身先士卒,勒紧腰带,在“干山顶”悬崖峭壁上开山修路,在山涧筑坝蓄水,硬是自力更生,干成了祖祖辈辈不敢干也干不成的大事。 李锦阅历坎坷,经验丰富,思维敏捷。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潜入深山沟,摒弃书生气,放下官架子,与大山为伴,同民众共生,竟成了老百姓的好朋友、好伙伴。他几十年如一日,淋漓尽致的运用调查研究这一传统工具,深入改革开放腹地,勇于为中央献策,为民众呐喊,为时代争光。

三是两人同为共产党员,都具有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始终践行人民至上、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刘家坤是位敢想敢干、敢做敢当的山东大汉,从小就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一副铁脚板,一个高嗓门。在他眼里,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也不知道什么是疲倦。他舍小家为大家带头捐款捐物,首当出力流汗。有时睡不着,凌晨2点爬起来、围着山头转,是十足的“拼命三郎”,典型的“工作狂”。10万米的“九弯十八园”,哪里没有他的足迹和撒下的热汗。李锦五十年如一日,凭他擅长的调查研究之功和刻苦精神,踏遍沂蒙山水,走进千家万户,访贫问苦,体验民生,汲取营养。退休后毅然移居深山与百姓“混”在一起,同苦同乐,打成一片。九间棚村家家的事,他了如指掌,户户老幼皆知名姓。谁家有喜事他去随份子(指送贺礼),哪家有丧局他去行大礼(指民俗跪拜),百姓管他叫“大哥”他视百姓为“父母”,一副“人民儿子”的形象,地道的九间棚老百姓,他帮村出主意搞策划,接地气合民意,独到有余。他把九间棚人的创举,用他那锋利的笔与生花的口传播出去发扬光大。没有他,九间棚恐怕就没有今天这么大的气场和影响力。

此前我并未有将他俩联系在一起的意思,总觉得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文人;一个是老实巴交的山区基层党支部书记,一个是来自大都市,盛名鼎鼎的高级知识分子,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且一交就几十年,成了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铁哥们”。在与刘嘉坤夫人交谈时,弟妹的一席话给了我最好的回答,她说:“大哥(指李锦)就是俺家的人,有一次听说大哥要走(去西藏工作),俺娘(指婆婆)抓住大哥的手说'他哥,你不能走。你走了,俺九间棚就倒了一堵墙,嘉坤就没了主心骨'”。听罢,我的心沉甸甸的。老人的肺腑之声足以证明了他俩是多么的“亲如铁”啊。

这种关系或这种现象,在他们共有的品格情怀里,我们也许找到了根源;在他们各自的经历里,也能发现些蛛丝马迹。我想,凡成大器之人,凡有大举之才,必有一颗善良且强大的心和一副情高意远的格局。这也许就是他俩之间最大的“公约数”吧。没有刘嘉坤及九间棚惊天动地的奇迹,就没有李锦《九柱擎天》的问世和“九间棚精神的渊源;没有九间棚山水土石的滋养,就不能让李锦这颗明珠聚成璀璨的文化明星;没有刘嘉坤及其九间棚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也不会有李锦崇高境界和远大情怀的慰藉和安然,......。反过来说,没有李锦的纸与笔、口与舌。就不会有“九间棚精神”飞上天;没有李锦多年锲而不舍的宣传,就难有刘嘉坤和九间棚如今的声誉。李锦的执着与文才,刘嘉坤的坚韧和智慧。双双成就了九间棚,也成就了他们自己。

这对天生搭档,是当代社会少有的组合。少就少在两人跨度大(指职业),时间长(几十年);少就少在亲如铁,浓似血;少就少在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切合;少就少在当代“新愚公”巧遇当代“活雷锋”;少就少在“调研神”入住了九间棚;少就少在性情高度和合,却又“和而不同”。这是“前缘后情”的再现?还是时代命运的安排?我不得而知,有的只是震惊与敬仰。若说他俩是“龙凤佳配”,有些搞笑;若说他俩是“天合之作”,有点夸张;若说他俩是孪生兄弟,那也不符实际。若用他俩是花与叶的配合,日与月的互映,《将相和》似的合作典范,到是更加适宜。

啊!两位如同龙顶山上的两棵参天大树,虽不同属但同科,虽生异地却根植一块沃野,并肩屹立,伟岸双举,青翠生机。忆往昔,“九柱擎天”已将九间棚改天换地;看今朝,“两棵大树”正为龙顶山招来活力。

我(上图)比他俩虚度几载,多吃了几年闲饭。在他二人面前,我渺小且愧疚,不仅学识浅薄且无建树,此次赴会让我余生难忘。既认了“老师”又交了“新友”,快哉!最后,我衷心祝愿刘嘉坤书记和李锦老师精诚合作,再创辉煌。祝福九间棚在“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