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办学以来,云南安宁市老年大学坚持把政治立校放在办学核心位置,通过“七个强化”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推动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让老年人学有所“校” 安宁市委专门下发文件,就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教职员工队伍建设、办学经费等进行了详细规定。2017年9月,安宁市老年大学改扩建项目被列入安宁市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建筑面积6966.06平方米,投资约1863.50万元。2021年12月17日,市老年大学改扩建项目建成启用。教学楼设有舞蹈教室、摄影教室、电脑教室、书画教室等均配备多媒体设备,部分教室采用教学一体机具备实时录播功能。在多媒体报告厅新建一套室内全彩、面积80多平方米的LED屏幕,可以满足时政、讲座、全校性教学成果展等需求。课程基本使用教学课件授课。课堂上,教师通过投影、现场演示实现现代化教学。 二、强化思想政治建设,让老年人学有所“思” 成立20年来,安宁市老年大学把思想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创设“有形”的环境和氛围,把“无形”的优良的精神理念,传递给受教育者,通过师生言行举止树立美好的教师形象和学员形象,进而打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从2010年起,实施“专业课+公共课”教学模式。学校规定,凡是参加学习学员每学年至少参加1次学校组织的公共课学习,如未达到的,下学年取消报名资格。对于专业课,学校规定,每学期开学前2周,教师将教学计划提交到老年大学办公室备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育目标中须包括思想教育在内,并将其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中,探索打造“艺术思政”课程。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让老年人学有所“教” 建立健全选聘、管理、激励和培养的教师队伍四个“建设机制”,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三级管理体系”(校委会、教务会、班委会)等服务管理机构,为学校正常运转,提高办学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四、强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让老年人学有所“用” 老年大学着力建设以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上报名系统为主的教学管理“云系统”。围绕老年人日常使用智能设备的需求,开办“智能手机”使用课程,帮助老年学员学会使用日常生活必备的手机软件,跨越“数字鸿沟”,让老年朋友融入智能化生活。 五、强化教学管理规范化,让老年人学有所“学” 设书画、舞蹈、音乐等6个系,从聘用教师中选聘1人兼任系主任,建立“校级-系级-班级”三级管理,以便于专业设置、教学组织、招生协调、教研交流等工作。坚持工作人员与老师、班委的沟通制度,跟踪教学计划落实情况,了解教学进度和班级学习情况,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鼓励教师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探索和实践“健康快乐”教学方法,使每一位老年学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学得快乐。 六、强化作用发挥平台建设,让老年人学有所“为” 探索打造老年大学志愿服务品牌。“春学雷锋、夏惠明天、秋暖夕阳、冬送文化”志愿服务四季行志愿服务项目基础台账已收齐,下一步,将进行梳理完善,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七、强化市校示范引领作用,让广大老年人学有所“乐” 2020年,安宁市启动“老年大学进社区”工作。同年9月,在9个街道11所挂牌成立社区老年学校。老年学校的建立为全市老年人创造了一个更新知识的课堂、健身养心的场所、开心娱乐的园地、广交朋友的平台,全面提升了“文化养老”新水平。形成了“一所老年大学+N个社区老年学校”办学模式,极大解决了市老年大学“一座难求”问题。 下一步,安宁市老年大学将建立健全老年教育评估机制,开展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评选“星级管理示范老年学校”,形成激励机制,促进争先创优,推动全市老年教育事业发展高质量、上水平。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老年教育的同时,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