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浙江省海宁市依托“3D银立方”志愿服务平台,立足家庭、楼道、小区、社区和镇街道五级治理单元分类打造工作载体,重点实施“一至万米线”行动,全方位推动“银雁治理”出彩见效,在组织建设、队伍发展和服务实效上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 突出“关爱到家”,在“一米线”上做足“绣花功夫”,服务民生更有温度。在社情民意走访工作中充分发挥老同志“懂乡音、知邻情、活地图”的独特优势,广泛参与到圆梦微心愿、节日送温暖、为老助餐服务等社区日常工作中来,通过“组团帮扶、关爱进门”,结对“一老一小一新一困”等特定对象500多名,疫情期间积极开展送“苗”上门、爱心包配送、扫楼登记等暖心服务,用“面对面”的态度换来“心贴心”的温度。创新探索离休干部服务月模式,发动低龄志愿者关爱高龄老同志,重点打造庆云老街银龄帮帮团、琳轩养生源“百事使者”等以老助老团队。竦秀社区作为两家现场交流单位之一,在嘉兴市“银耀嘉禾”志愿服务项目路演汇上做“老宝贝一碗汤”品牌经验介绍。 深化“网格连心”,在“十米线”上主打细“治”入“微”,品牌建设更有深度。选配2000多名讲政治、威望高、身体较好、乐于奉献的老同志加入微网格长(微网格员)、楼道红管家(法管家)队伍,在抗击疫情、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等急难任务中冲在前、当表率,为推动疫苗接种、规范停车、节能减排、“光瓶行动”等文明风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邻里“微需求”、领办民生“微实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大老陈”微家共治打造熟人小区、卜家埭7号“一把钥匙开启自治之路”、洛川小区“跑腿老哥加装电梯”、东长社区“认领一幢楼、清理乱堆放”等基层好故事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专题报道。 围绕“睦邻善治”,在“百米线”上融入共建平台,守家兴业更有力度。积极响应“睦邻一家”小区党建工作,通过清单式契约化方式推动“银立方”志愿队伍参与街道“红哨联盟”和社区“红色四方联盟”建设,针对网格党组织建设、居民小区业委会和红色物业议事机制等重点工作集中输送一批“银龄”骨干,进一步激活了老同志的经验优势和实践智慧,为居民建好用好管好了修川社区城市驿站、怡院社区静安智慧书房、洛溪嘉苑二期老兵风采室、赞山亲和老年学堂、梅园社区乐活驿站、联塘社区同享读书角等一批兼具颜值和人气的“银驿站”,为“五优五好”小区争创行动贡献了“银发”力量。 贯彻“核心理念”,在“千米线”上抓好队伍建设,组织覆盖更有广度。在嘉兴地区率先推进社区“银领云支部”的线上覆盖,党员“码上报到”、理论“线上学习”、志愿“掌上签到”成为新潮流。坚持“不变党组织关系、不加老同志压力、不添村社区麻烦”的“三不”原则,扎实推进社区“银立方”志愿组织建设,积极发掘流动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事业国企退休人员、热心退休职工等“老伙计”成为“新队友”,累计接收2600多人报到,组织建设覆盖10个镇街道35家村社区,“银立方”成为社区开展“先锋服务日”和“文明创建服务日”等各类活动的固定班底。 创新“组团服务”,在“万米线”上推动融合发展,助力中心更有高度。积极探索“银力量”的跨界合作,联合市关工委重点实施“一老一小”融合发展五条举措,推进“银立方”和“长者志愿联盟”两大主力队伍“握指成拳”,聚拢了全市5000多名银龄志愿者的强大力量;以建设全省首家“银尚达人馆”为契机,建立起超过200名“银尚达人”的人才储备库,选树宣传了王丽琴“非遗点灯”、施惠林“慧灵编织社”等一批“银字号”共富工坊;积极响应“文明潮城‘158’百万市民创典范”行动部署,重点推出“银龄长者文明主力行动”,携手在职党支部、青少年组织、社会机构等力量联合打造许村社区“市民路长”、黄湾社区“老少睦邻监督团”、南苑社区“红领巾楼道长”等融合发展新项目,服务规模不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