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记兰陵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德华
走进代村,居民楼整洁明亮、别墅楼错落有致,商贸城商贾云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生机盎然,村民广场上老人乐孩子笑----这是一个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代村发展道路上,有个离岗不离志、奉献在农村的“村级顾问”,与村庄一起风雨与共、息息相关,他就是苍山县(现称兰陵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德华同志。 “县官”变“村官”,张德华的“转身”朴实无华 2007年下半年,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作岗位上的张德华即将离岗。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是到企业当高管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还是“空降”到村当顾问触底苦干? 当时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同他谈话: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卞庄镇代村,求富、求发展的心情迫切,但缺少一个合适的“引路人”。领导们想到了张德华,认为他有思路、善谋划,能吃苦,能实干,希望他离岗后到代村担任顾问,指导、帮助、配合代村“两委“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发展措施,把代村建设成为引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面对领导的期望,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几家企业的负责人多次找到他,希望等他离岗后能到他们的企业当副总,并许诺了高额的报酬,并答应只要过去工作,就给他配一辆高级轿车,月薪万元,福利高。也有亲友、同事劝他:“为党工作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快找个‘窝’挣点钱吧”
。他又想到了自己的经历:自家世代为农,自己也曾是农民,农村的艰苦、农民的艰辛、农业的艰难记忆犹新。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家里还十分困难,大冷的冬天穿不上棉衣、没有棉被,是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批了救济棉、救济布、救济款,让他熬过了上初中的第一个冬天。他还忘不了,19岁穿上军装在新疆罗布泊服役15年,是部队党组织培养他入了党、当了干部,还多次立功受奖。转业到地方后,又是党组织的培养,先后担任了工商局副局长、蔬菜局局长、农业局局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先后被推荐、评选为县、市、省劳动模范。他认为,这些都不是自己的“能耐”,而是党组织教育关怀培养的结果。他多年在农业战线工作,为全县农业发展付出了心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正是报“党恩”、“民恩”的时候,离岗后让他去“挣钱”,那不辜负了党多年来对自己的培养吗?为钱活着、吃喝玩乐不是他的风格。 不再犹豫,他谢绝了企业的聘请,决然到代村担任顾问,在村子里找间办公室,安心坦然的做起了“村官”,这一干就是6年。 新起点建成制高点,张德华成了现代农业“领跑者” 老百姓常说,卖什么吆喝什么。而在张德华看来,干什么就应该成什么。当“村顾问”,小天地里也能有大作为。 为了帮助代村规划好路子,他多次邀请上级有关部门到代村实地查看,帮助测量、规划;参加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计划;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制定了《代村中长期发展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代村商贸城规划》、《代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等,为代村科学发展描绘了美好的画卷和宏伟的蓝图。 蓝图确定后,关键是抓好落实。张德华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决定先从建设农业示范园入手,组织部门从有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示范园开发建设指挥部,由他承担筹建具体工作。 建设示范园需要几千万元投资,代村没有这么多钱,他就到北京、济南等地,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他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建设示范园的发展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表态支持。 张德华明白:开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必须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建成后的农业示范园既要宣传、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又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既要“好看”,又要解决“好吃”的问题,应该体现苍山的特点。张德华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不懂就学,向专家学、向书本学、向别人学,并自费订阅了大量专业和科技书籍,经常是白天与同事们干一样的活,晚上一个人学到深夜。由他主持制定的《苍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设计建议》、《苍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建议》等,得到了中国农科院和省、市专家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实施开发建设的那段日子里,他带领工作人员倒排工期,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夜以继日的工作。他的家离办公室只有1000米远的距离,而他为了方便工作,曾两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全体工作人员在他的带动下,也没有一个请假的,人人都是“5+2”、“白加黑”的工作法。为了按照预定计划完成2座温室建设任务,2008年春节,所有工作人员只歇了大年初一,正月初二又正常上班了。他说,他永远也忘不了08年的春节,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气温在零下7度,别人都在合家团圆、走亲访友,而他们为了按照计划完成任务,都主动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或结伴出行,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特别是几个青年技术人员,有的正在谈恋爱,有的孩子正需要父母照顾,他们多想和亲人团聚一下啊!但为了工作,为了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 那一个冬春,他们憋足了劲,加班加点,只用8个月就完成了任务,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共修筑道路16千米,修筑排水渠30千米,栽植各类苗木2万多棵,建设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温室,建设高标准的温室大棚20个,总投资近8000万元。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示范园开发建设实现了“全市第一、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目标要求。示范园种植的蔬菜、草莓、西红柿等果蔬由于使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不使用农药,深受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超市的喜爱,2010年被上海世博会指定果蔬供应基地,用牛奶种植的“银河”牌草莓是各大超市的抢手货。示范园改变了群众的传统种植观念,不少农民参观后自觉地改变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粗放种植方式,学着引进、采用现代农业种植方法,促进了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 如今,苏北、皖北及鲁南市县的群众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每天达到上千人,年轻人们还喜欢到示范园内拍摄婚纱照,示范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张德华的“代村科学发展观” 要让代村群众生活的更幸福,光让群众在物质上富有不行,还要让群众在生活上富裕、精神上充实。2010年,镇党委、政府为让代村带动、帮扶周边村居加快发展,成立了社区党委,代村发展的任务的更重了。 2010年,他帮助代村规划建设了代村商贸城,为了确保商贸城按期完成,他和代村社区领导班子顶着严寒酷暑每天到施工现场查看,督促进度,检查质量,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2011年10月份,代村商贸城按期完工。由于商城实行封闭式管理,可以监控到每一个角落,商户放在户外的商品每晚不用再转到户内,再加上服务态度好、管理规范,前来投资经商的客户络绎不绝,目前,入住经营户1100户,提供就业岗位2600个,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600万元的收入。 他积极支持社区做好旧村改造工作,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居民楼、小康楼,按照建造成本价安置还建居民,免费为拆迁居民楼铺设了地板、灶台,接通了天燃气、有线电视等;2010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在社区中心规划了4栋老年公寓楼和1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老年人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配套了室外跑步机等老年人健身活动器材。社区为老年公寓逐户配套了衣柜、电视机、灶台、炊具等生活设施,接通了天燃气、暖气,老年人洗澡免费,可容纳240户老年人居住,目前入住老年人52名。社区服务中心设有超市、生活服务大厅,为全村群众婚丧嫁娶提供服务,提倡移风易俗。 他积极向社区建议,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内容,指导社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用来改善民生。在他的倡导下,社区规定:鼓励适龄儿童入学,对考取大学的学生每年提供3000元至12000元的生活补助。村集体对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60至70岁老年人每人每月60元生活补助费,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助费。还建设了社区医院,定期组织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 他帮助代村成立了秧歌队、威风锣鼓队、村民剧团、门球队等老年人文体活动组织,每年邀请县剧团、县老年大学、县老年体协的专业人员来村指导、培训活动骨干,组织队员坚持活动、定期排练,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比赛、培训、展示等活动。去年7月份,代村秧歌队参加了全县“团结一心跟党走”红歌演唱会获得好评;8月份,秧歌队参加了山东卫视举办的秧歌大赛并获得“二等奖”;12月份,威风锣鼓队参加了全县2012年春节文艺联欢会。 在张德华的指导、规划下,代村经济事业健康发展,群众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村容村貌整洁,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高兴地说:“我们作为代村村民感到十分自豪。” 德厚节自华,张德华树起一座朴实的丰碑 尽管张德华离岗了,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去年,县委在离退休干部中开展创先争优和争当“四好”离退休干部党员,他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不论是在职还是离岗,都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他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岗后,组织上考虑到他工作的实际需要,准备为他配备一部专车,他说:“既然我离岗了,就不能再享受在职干部的待遇了。他坚持把车退掉了,但司机跟了他多年,实在不忍心让老领导没有车用,还是要接送他,张德华严肃地对司机说:“我已不在职了,再配车,就不正常了,对党的形象也不好,你难道让群众戳我的脊梁骨吗?”坚决杜绝了组织的车辆安排。他花320元钱为自己买了一辆专车——凤凰牌自行车,每天骑着这辆车上班、下班和在园区工作,还风趣地对同事说“骑着自行车既方便又锻炼了身体,两全其美”。张德华从原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仍十分用心的完成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关心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积极提报意见、建议。县委、县政府领导提出给他增发生活补助费,他说:“我月月有工资,如果再要公家一分钱的报酬,那就不是张德华了”。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关心照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就要像老黄牛那样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是的,俯身甘为孺子牛,张德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誓言,在群众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