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泉镇吕家楼村党支部书记吕克发从1976年干支部书记,至今已38个年头,是我市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村支部书记。 一位老支书的38年风雨路 4月10日,一年一度的吕家楼云台山庙会开始了,前来赶会的人络绎不绝。 说起庙会,就说起吕家楼村党支部书记吕克发。 “不孬,为老百姓着想。要不,他也干不了这么多年。”本村村民说。 “耿直,公道,把吕家楼治理得这么先进。这个庙会办得这么大也亏了他。”外村村民说。 吕克发今年已经63岁了,从1976年开始担任吕家楼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有38个年头,是我市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村支书。 “在农村干不容易,要想干好,就要横下一条心,公公道道给群众办事。”吕克发用这句话总结他38年的治村经验。 然而,这简短一句话的背后又有怎样的风风雨雨? 1977年,刚上任一年的吕克发就遇到了一件大事、难事——— 因修建鹁鸽楼水库,村庄要搬迁。 “搬迁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一碗水端不平不行。”吕克发说。 当时,吕家楼村有1400口人,需要分散安置,其中312口人需要搬出去成立新村。让谁去新村呢?村里让自愿报名,但没有一个人报名。 “党员不先报名谁报名?”在支部会上,吕克发说。最终讨论结果是党员都报名去新村,最终结果由上级定夺。 党员干部带了头,村民纷纷报名,最终报名人数达到400多。最后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吕克发留在本村。 搬迁去向定了,再开始盖房、重新量地分地。他们根据每户人口的多少确定房屋和土地的面积,反复折腾了好几次,这个村总算安定了下来。 村庄搬迁考验了吕克发的智慧,也树立了他的威信。 80年代是老支书思想的转变期。 1982年,农村开展实行“包产到户”。但吕克发一时没有转过弯来,“这不是实行资本主义?”所以行动晚了点,结果大会点,小会批。第二年,村里把土地分了下去,结果老百姓积极性都调动起了。一看行,1984年,他们把山地、林果也都分到了各户。从此,村里户户无闲人,群众一下子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让吕克发认识到,只要上头要求的准没错,就得跟上干。从那时起,他紧跟形势,再没有落后过一步。 1985年,国家开始放开了农副产品购销。吕家楼周边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吕克发动员群众发展购销。但许多群众不敢干,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 “我带头干。”为了消除村民顾虑,吕克发与人合伙购销花椒,到第二年就赚了一万多元。他还带头养兔子,一年也收入一万多元。群众看着行,这才放心大干起来。到1996年,全村已经发展到30多家花椒购销户,目前,全村从事农副产品购销的达上百人,村民纷纷走上了致富路。 看到群众走上致富路,吕克发却干了两年就退出来了,“牵扯精力太多,村里的事忙不过来。”只要村民敢干了,吕克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村干部,富不得,穷不得。”吕克发说,“富了说你沾集体的光,穷了说你没本事。”吕克发说。 也就是这次带头搞购销,后来一位村民写信给纪委:“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干部不几年就成了富翁。”后来,又因他秉公办事,批评了一村民,结果遭到打击报复,他家的大门被炸。 这两件事伤透了他的心,他真想甩手不干了,“图啥?一年没多少工资,干买卖一年还能挣四五万块钱。” 村民和领导都劝他:“不干才正上了这些人的当,越这样越要干好。”思考再三,他决定还是干,不光干,还得干得更好。 从那时起,村里重大问题他都让大伙讨论,自己从来不作决断。“只要公开公平、不贪不图,啥也不怕。” 群众的眼睛还是亮的。以后,他的工作都比较顺。38年来,全村没有一人上访。 从1994年开始,村里多方筹措资金开发云台山。2008年,他们又重新规划,高标准建设,至今投资已达2000多万元,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十多万元。 2000年发动大户集资,重新修建了吕家楼小学,建了2层16间教学楼。 他积极为村民提供劳务信息,目前全村在市内外发电厂务工的有100多人,人均年收入少的三五万元,多的十五六万元。 2010年,村里整修了全村的道路,全村大街小巷18000多平方米的道路全都铺成了水泥路。 建了文化大院;修建了扬水站…… 干了38年,吕克发也有点累了,也想休息,但每次换届,他都全票当选。 “群众选我是信我。只要选,我就干。”老支书依然精神矍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