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芜市羊里镇东土屋村,69岁的王同玉有一个外号———“红先生”。一方面是由于他是个党员,思想先进,处处带头;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经常参与村里的一些事务,帮村里出谋划策,是村“两委”的“红人”,虽然他并不喜欢这个外号。 王同玉1964年入伍,1967年入党,退伍后到南冶煤矿工作。干过掘进、武装部,1995年从护厂队队长的职位上退休回到老家东土屋。当时的东土屋,还是一副穷山恶水的模样,喝水靠担,吃饭靠天。王同玉对村党支部书记、他的侄子王成武说:咱得搞点水利建设,解决用水问题。在他的建议下,村里连续打了8眼机井,其中7眼王同玉参与,规划、打井、修渠,样样不落。 看到山上光秃秃的,一下雨,水裹着泥土一泄而下,淹没田地,王同玉又沉不住气了。他对王成武说:你到上面要些树苗来,我们到山上栽栽。为了子孙后代,咱也得把山绿起来。他动员了十多个老同志,年年上山栽树,四五年时间,绿化了五六个山头。现在山上一片葱郁,多大的雨,下来的都是清水。栽完了树,就要防火。镇上要找防火员,有人推荐王同玉:“老王行,老王工作实在。”在防火期,无论什么人上山,都能看到他坚守在岗位上。看到群众上山就宣传,看到哪里点地堰、冒烟就去制止。 村里的山场和雪野镇邢家峪相连。2011年华山林场的一场大火,可让他们急了眼。王同玉和几个防火员还有150多号村民拼了命地往山上跑,硬硬地把肆虐的火舌挡在了交界处,保住了村里的树木。随后他又到邢家峪支援了一天,爬山爬得腿疼,衣服烧得满是窟窿,大家都说“老王比小青年还愣”。今年9月的一天,外村一伙儿人看到山上的松树长得不错,便动了歪心,想偷两棵卖。一个包山户发现了,给村里打了电话。王同玉几个迅速赶去,逮住了偷树人。
王同玉说他没有文化,可他经常从电视上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做起工作来还真让人服气。村里拆迁盖居民楼,有一户想要高价,就是不拆迁,村里做了几次工作没做通。王同玉去了:“这事咱得看大局,看大方向。”他循循善诱,“农村城镇化,这一步非走不可,谁先想通谁沾光。这事领导定了,支部也开了会,大家伙儿定的价格,你也不能太‘利巴’了。”一通话,说得那一户心服口服,很快就拆了。 西土屋正在利用增减挂钩搞旧村改造。他去串门时看到自己两桥家两座旧宅子没有拆,一问,他们觉得在外面有楼,不想再要楼房,不愿意拆。王同玉又说了话:“现在条件多好,花不了几个钱就能要两套楼房,为什么不要?你不要,不拆旧宅子,人家说你是茬子头,啥光也沾不着。将来断水、断电,也没法住。”这个不请自来的老人解决了村里的大难题。到了晚上,两个外甥来到了他家:“想好了,拆!”“我们这一家子有三四十口人,我给这些亲属做做工作,带带头,很管用。”王同玉说,“大道理咱也不会,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家长里短的。”虽然69岁了,但村里组织的活动他积极参与,外出参观学习他积极参加,并发表意见。他的组织关系在大舟山社区,那里的党员活动他也积极参加,发个学习材料,收收党费,他跑在最前面。汶川大地震,他在社区里捐了100元,又在村里捐了100元。也有村民说他装模作样,他说:“一个党员,不论在哪里,力所能及地参与活动,有多大力出多大力,既能给集体作点贡献,自己还锻炼了身体。” “只要身体允许,就继续干。现在不都在说中国梦吗?我的梦想就是带头把村庄发展好、建设好。”王同玉还有的是干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