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在那些写信的日子里

2023-5-11 09:04|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4023| 评论: 0|原作者: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退休干部 王长江

摘要: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年的西安市,后迁居到了富饶美丽的城固县,从这里迈步远行三十年后、又重返桔乡。在这里工作生活、娶妻成家、安度着如今舒适的晚年……一眨巴眼儿的功夫,我八旬在望,体质渐弱、精神尚可,唯 ...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年的西安市,迁居到了富饶美丽的城固县,从这里迈步远行三十年后、又重返桔乡。在这里工作生活、娶妻成家、安度着如今舒适的晚年……

一眨巴眼儿的功夫,我八旬在望,体质渐弱、精神尚可,唯有酷爱写作的毛病改不了,以此来陪伴我的余生。

而我爱写作习惯的养成,绝对跟那与父母亲、与兄弟姐妹两地分居三十年里的思念中,持之以恒频频写信有关

在那个有手机、没有电脑,电话机极少、拍个电报不易的年代,写信就成了人们距离再远,一封信也能迅速连接心灵、书信的传递成了交流思想、感情、信息的主要工具。信可以让人们互叙衷肠、互通心声。

那个时候没有高速公路,除了特快专递的挂号信外,一般信件平信,贴上一张八分钱的邮票就行啦。根据距离的远近,快则三四天、慢则六七天,信也就送到收信者的手上了。

正因为信在路上,才更显得珍贵可盼!那些漫长的年代岁月里,我在延安、略阳、北京的厂子里干活儿。每当进出厂大门儿时,总要问一声传达室:“大爷,有我信吗?”

或者是,大爷从窗口喊一声:“长江,有你的信!”

在这些无数次的等待、盼望和收到信的历程中,让我瞧见身穿墨绿色制服、骑自行车的邮递员,都倍儿亲!

我感受着收到了信时醇厚的欢欣。同时我知道,虽说是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家乡,笃定有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有我的亲戚朋友,也在想念着我、正在把对我的鼓励嘱咐、关爱叮咛,付诸笔端,正在给我写下一封来信。

那时候,下班后厂内外的文化文艺生活很少。我总会在职工宿舍简易的小木桌上,把日常生活工作的近况思念和盼归团聚的渴望,写在信笺上。

那时没有圆珠笔,我用那支握了多少年的黑钢笔或者是蘸水笔写信。满纸写不尽我的赤诚,可每一封信都没有文字的修饰、简朴而又纯真。

我们常说:见信如面。每当我小心翼翼拆开收到的信封、掏展信纸,仿佛来自城固的父母、大姐和弟妹们就在我的面前,向我叙述着岁月的深情。阅读来信是件很幸福的事儿,你看:

父亲的毛笔字苍劲有力刚直严正,母亲的信歪歪扭扭净是不舍和心疼的信里还是反复叮嘱弟弟妹妹的信虽显简短依然手足情深句句可亲。

读着家人亲人和友人的封封来信,给我了多少温暖、感动、鼓舞和力量,安抚着我这个小县城来的青年人焦虑不安或是浮想联翩的心。

工作再忙、公务再紧,我也会挤出时间来赶快回信。我知道他们也在急切地等着我的回信。

回信中会把我在他乡异地看似寻常日子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还有对生命的思考、我的乡愁别离与孤独乡情、我的初恋与情愫,都写给远在城固的二老双亲!

我撰写此文之时,已是2023年夏初的5月上旬,夜已深万籁俱寂,我的心却安静  

慢慢回忆起几十年前写过几十年信的往事儿,真的是感慨万千。那时候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人人都是这样写信,还有多少青年男女信的往来,识别人品文品最终结成百年夫妻。  

其实,我很感谢那个写信传递信息的日子。我就写过或收到过数百封信,其中大概仍有三十珍贵的信封,保存至今三四十年了,还崭崭新新。

我还认识或者是不识字的小东街张姨、马桩巷的马爷爷、龙王庙村的刘叔叔等城乡老人、农人代笔写信、写好后还负责读给他的数十封信。多少次因为我信写又快,得到过不少邻友尊重,得到了亲友的夸奖。

至今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信的倾听和倾述中,不感到孤独寂寞,反而增添信任、情谊和知识。还会在信的交流勉励中,找回并塑造一个更好的自我。

我也有幸在执着较真收信必复、回信必长必细的历练中,在长辈、亲友来信的言传身教和熏陶影响、潜移默化中,我性格脾气上过于倔强的臭毛病,也在信的教诲中淡化。

我用写信时的那份善良和重情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文字表述水平,为后来特爱写家情亲情、友情爱情类的小说散文诗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现如今,信封、信纸、邮票,还有钢笔,都成了稀罕之物。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微信网络文化的广泛普及和运用,让曾经传承了千百年的书信往来、寄语深情的习惯,也已被淡忘甚至被尘封了。

可是,我还是至今怎么也忘不了那些写信的日子里“写信寄情、收信知情,代为荣、读信为乐”的故事。就捡拾起那些储藏久远的过往,一口气写下了这篇怀念的散文。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