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5岁的女医生钟杏菊退休了,而此时,舟山嵊泗县卫生局的领导找到了她,征求她的意见,想返聘钟杏菊回去为海岛渔民继续服务。面对诚恳并略有为难的卫生局领导,是和丈夫女儿团聚,还是继续留在海岛?已在小岛坚守了34年的钟杏菊二话没说,毅然选择了后者。无数网民赞誉钟杏菊为“海岛石艾草”。她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并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为家乡父老看病是一生梦想 石艾草,学名石莼,是一种生长在海边岩石上的普通小草,无论狂风巨浪,石艾草都能顽强地扎根岩缝,四季常青。石艾草还有一定的药用功能,为很多渔民除掉病痛。在浙江嵊泗岛的乡亲们看来,钟杏菊就像一棵石艾草。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她在小岛上一呆就是39年,为无数乡亲医治了病痛,成了海岛的“生命守护神”。岛上人口从1000多人减少到200人,而钟杏菊依然坚守…… 1954年2月,钟杏菊出生于舟山嵊泗岛上的一户渔家。她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因缺医少药过早离开了人世,以及乡亲父老受疾病折磨而困守小岛的痛苦与艰辛。这些经历,激发了钟杏菊矢志学医、成为一名小岛医生的强烈愿望。 1974年7月,嵊泗县壁下乡党委、政府推荐钟杏菊上舟山师范学校,但她恳求要到舟山卫校读医士专业,经过一番“硬缠死磨”,钟杏菊如愿以偿。1976年8月,她到县卫生局报到,主动要求分配到壁下乡小岛卫生院。第二年8月,为适应小岛渔村常见病多科诊疗需求,钟杏菊又被选派到县医院进修内科和小儿科。 十个月进修期满后,县医院老院长见钟杏菊热爱本职、虚心好学,就恳切地挽留她。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个求之不得的好机会。钟杏菊又何尝不知道在县城医院业务提高快、发展机会多。但她想起小岛医疗条件差,分外记挂着受缺医少药困扰的家乡父老,于是,钟杏菊谢绝了老院长的一片好意,毅然回到了小岛父老乡亲身边。 在舟山的地图上,你无法找到壁下岛这个地方,因它实在太远,也太小。很多人看来,舟山嵊泗县城已够远了,而从县城出发到壁下岛,还要乘3个小时船。去小岛的船,每天只有一班,遇到风浪大时,十天半月不能通航。返回壁下岛后,钟杏菊1979年3月被任命为乡卫生院院长。壁下岛陡壁峭崖多,地无三尺平,乡卫生院就设在小岛最高的山岗上。 尽管生存条件恶劣,但当时岛上有常住居民350多户,1250多人。丰富的渔业资源还吸引了宁波、温州等地渔民前来捕捞作业,他们常带着家属在岛上临时居住。除了本乡居民,仅有3名医护人员的乡卫生院还肩负着一万多外地渔民的医疗服务重任。 钟杏菊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保证卫生院的正常运行,然而因设施简陋、资金短缺,卫生院处于“半瘫痪”状态,那年适逢全县卫生系统实行经费单独核算,钟杏菊清盘乡卫生院家底,发现连到县医药公司采购药品的资金也没有。 没有埋怨,钟杏菊率先将家里仅有的600多元钱拿出来,和另两名医护人员共筹集了1000元;另又向岛上一企业借了2000元。她怀揣这好不容易筹到的3000元钱,坐船赶到县城配置了常用必备药品,确保了岛上乡亲和外地渔民诊治需要。 坚守海岛待病人胜似亲人 在钟杏菊的办公桌上有5本厚厚的健康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乡卫生院所属壁下、安基、大盘3个小岛上居民的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钟杏菊整整用了5个月时间,风里来雨里去,挨家挨户上门建档,有的家庭甚至跑了五六趟。对户籍在小岛、居住在县城的家庭,她专程到县城为他们建档;对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居民,她在春节期间上门补建。钟杏菊说,塑料鞋不知道跑破了几双。谁家有几口人、谁有什么病,她都了然于胸。一年365天,除了去县城进药,钟杏菊至少有350多天在岛上。 “有一次,我婆婆深夜两点多发高烧,我连忙给钟医生打电话。不到五分钟,钟医生就赶到了,她是跑着过来的。第二天,婆婆的烧就退了下来。”一位姓方的大妈说,“在壁下岛,缺了谁都行,唯独不能缺了钟医生。” 1992年的一天深夜,有位外地渔民胆囊剧痛难忍,由同乡扶着到卫生院求诊。劳累了一天半夜的钟杏菊刚睡下,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后立即穿衣开门,对他进行了紧急救治,还加配了两天的药,渔民安然离去时已是拂晓时分。想不到三天后的清晨,钟杏菊和同事们发现大门上贴着一张红纸感谢信,信中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钟医生这样的热心肠,今日一早我们开船回乡了,来不及当面道谢,特留此信表谢意……”。 壁下岛条件十分艰苦,但一海之隔的大盘岛条件更加艰苦:既无粮店又无蔬菜供应,饮用淡水要自己挑,特别是没有固定航班,岛上乡亲一有危急病情,甚至连最后的抢救机会也没有。1988年冬,岛上专门设立了医疗服务站,由乡卫生院派医生每半月轮班。5年之后,年轻医生再也不肯去了,而当时的大盘岛还有107户、442位常住居民。怎么办?此时,钟杏菊毅然辞去院长职务,主动请缨去大盘岛医疗站,而且提出了一揽子解决大盘岛医疗服务难题的方案:由她常驻大盘岛医疗站、不领乡卫生院工资、自负盈亏。 对钟杏菊这个决定,同事都傻眼了,家人亲友也都难以理解。那段时间,钟杏菊家中的压力很大。丈夫因肾脏疾病手术后尚在治疗保养期,离不开妻子的照顾;13岁的女儿在县城上学,更盼望母亲常去探望。但为了大盘岛的乡亲,她也顾不了这些。 从2004年3月起,钟杏菊独自一人担起壁下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重任。她不仅为全社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还为岛上40多名60岁以上老人,70多名患有各种顽疾的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服务,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2006年9月,超强台风“桑美”袭击海岛,正在大盘岛行医的钟杏菊突然接到急救电话,说壁下岛上有位中年渔民突发高烧昏迷不醒。钟杏菊立即背上药箱,穿好雨衣赶去抢救。到壁下岛必须经过一座没有护栏的跨海大桥,别人劝她不要过去,但瘦弱的钟杏菊说:“人命关天,我就是爬也要爬过去!”她身体紧贴桥面,顶风冒浪爬过了桥,跌跌撞撞赶到病人床前…… 退休了为乡亲仍留守小岛 站在渔船码头的钟杏菊鬓发斑白,长年的劳累使她的背脊微微弯曲。 没到过嵊泗壁下岛的人,恐怕很难想象这里的生活到底有多少不便。壁下乡卫生院坐落在烟波浩淼、碧浪连天的东海,壁下、安基、大盘三个小岛,加起来也不足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最多时也就千余人,现在只剩下200来人。时至今日,岛上依然没有蔬菜,电也是从早上10点到晚上12点才有;去嵊泗县城要坐两三个小时的轮渡,如果风浪一大,往往十天半月都出不了岛,吃的用的都成问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岛内居民纷纷外迁,钟杏菊也接到了几次调动邀请,她却始终选择坚守。 嵊泗县卫生局局长俞海亮说,小岛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大中专医科毕业生不肯来嵊泗,即使来了,“逃走”的也很多。钟杏菊一直是初级职称,她当年的很多同学,早已是副高、正高,在大医院做着院长、主任,但钟杏菊心态很好:“我没有什么不平衡,病人这么需要我,我知足了。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做医生。” 其实,钟杏菊的编制1995年就已调到嵊泗县妇保所,只要她想走,提出来就能离开,但钟杏菊从没要求调动。“作为公办医生,在如此偏远的孤岛上坚守这么多年,实在精神可嘉,恐怕浙江省都找不出第二个。”舟山市卫生局领导感慨万千地说。 “为什么不想回县城?况且你现在已退休了。”有人好奇地问钟杏菊。“我也想过离开,但这里就一个医生,一旦离开,他们怎么办?”钟杏菊显得很平静,她说,自己做的只是分内的工作,没什么特别的。近年来,岛上居民已从1000多人减到了不足200人,留守的多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别人可以调走,我不能走。”钟杏菊说,多年前有传闻说她将调往县城,很多渔民着急地找到她说:“你要是调走了,我们就去卫生局坐着等你回来。”钟杏菊的命运与小岛渔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钟杏菊退休留守壁下小岛后,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父老乡亲需要,她一如既往,随叫随到。嵊泗县卫生局局长俞海亮对钟杏菊敬佩有加,但他无奈地说:“根本没有人愿意去壁下岛,无论是本地医生还是外地医生,谁都吃不了这个苦。”看来,钟杏菊一个人的医院,还得办下去。 唯一的遗憾是亏欠家人太多 2006年,在宁波工作的女儿定于5月1日在女婿老家吉林市举行婚礼,东北亲家打来电话,盛情邀请钟杏菊夫妇北上相聚,且女婿将飞机票也订好了。 28岁的女儿结婚成家,自然是父母的头等喜事,更何况钟杏菊只有一个女儿。但去吉林往返至少要半个月,她放心不下岛上73名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的中老年乡亲,而这些乡亲听说这事后也是喜忧参半。尽管女儿、女婿一次又一次来电话,苦苦相求,但钟杏菊心里还是放心不下,愧疚地让女儿退掉已订好的两张机票,自己打电话向远方的亲家再三道歉。5月1日凌晨,一夜未眠的钟杏菊再也躺不住了,她早早起身,望着在朝霞中飞翔的海鸥,默默为远在东北的女儿祝福。 钟杏菊的丈夫张立明身体一直不好,曾患过甲型肝炎、肾脏疾病,2000年6月又查出患了尿毒症,须每天做透析。2008年春节期间,钟杏菊的丈夫病情加重住进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钟杏菊日夜在病房陪护丈夫,但心里却牵挂着岛上的乡亲。当她简单收拾行李准备回小岛时,平素理解支持她的女儿忍不住说:“阿妈,这里有您的女儿女婿,还有病中的阿爹,这里才是您后半生的家,您咋这么心急住不长呢?”见母亲低头无语,女儿转过身,捂住嘴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2009年农历正月初一,是钟杏菊55周岁生日。女儿在为母亲祝福的同时,又苦苦请求母亲退休后与父亲一起到宁波,与已经六个月大的外孙女共享天伦之乐。但到了3月初,等来的却是母亲继续留在小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消息。听着电话里女儿的哭泣声和女婿教孩子学叫外公外婆的话语声,心头五味杂陈的钟杏菊禁不住泪流满面。 2011年6月中旬的一个电话,让钟杏菊心情分外沉重。由于双方父母都不在身边,女儿只得辞去工作带孩子。带孩子是件操心事,又要做家务,女儿一次抱着孩子上楼梯时因劳累头晕,摔了一跤,造成了大腿骨折卧床不起,家中只得找保姆。“都怪我没有尽到外婆的责任!”钟杏菊心痛地自责,动了去宁波的念头。 在钟杏菊内心,怀有对女儿深深的歉意。“9岁时,我就把她寄养在朋友家里,她求学、工作,都是她自己张罗的,我对不起女儿。”钟杏菊说。乡亲们得知后也纷纷上门安慰。当钟杏菊望着乡亲们那一张张熟悉但日趋衰老的脸,对着那一双双饱含亲情又分明流露企盼的眼神,她的心又软了。 如今,钟杏菊退休不离岗,仍然与丈夫一起住在壁下岛,由于一家人无法承担县城医院昂贵的医疗费用,丈夫每天一次的透析都由她亲手来做。丈夫身体好一点的时候,会和钟杏菊一起靠养殖贻贝给家里挣一点钱,但收效甚微。虽然物质生活清贫,但钟杏菊却说自己没有什么困难,“当医生本来就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乡亲们认可就好,只要我身体还行,一个人的‘医院’会一直办下去,直至有人接班。自己唯一遗憾的就是亏欠家人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