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临床上需要给与吸入氧气,进行氧疗的,一般都是由医生开出医嘱,由护士加以执行的。由此可见,吸氧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进行的小事情,而是由医护共同配合进行的有利于患者健康,甚至是救护其生命的不可或缺的、常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行为。因此,患者的吸氧一定要讲求科学,患者和家属要正确对待吸氧治疗。 选用适合患者的吸氧方式 给病人供氧的方法根据各家医院的条件和病人的状况可以有许多种,主要方法包括: 鼻导管法,鼻导管法又分为单侧鼻导管法和双侧鼻导管法。 1、单侧鼻导管法,主要是用湿棉签清洁选择的患者一侧鼻腔,取鼻导管适量长度(鼻尖至耳垂的2/3),将鼻导管沾水,自一侧鼻孔轻轻**,使其到达鼻咽部,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在鼻翼或鼻背及面颊部;打开氧气瓶的小开关,先按医嘱调节好氧流量,然后与已经**患者鼻腔的鼻导管相连接;观察患者吸氧后的情况并记录吸氧时间。这一做法,能够让患者有效吸入氧气,比较节约,但对患者的鼻腔粘膜有一定刺激,长时间应用时,病人会感觉不适。因此,使用此法给患者吸氧时,要先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双侧鼻导管法,擦净病人鼻腔,将特制双侧鼻导管连接橡胶管,调节氧流量,同上法将双侧鼻导管**双鼻孔内,深约1cm,用松紧带固定。适用于长期用氧的病人。 鼻塞法 用塑料或有机玻璃制成带有管腔的球状物,塞于鼻孔,代替鼻导管用氧的方法。鼻塞大小以恰能塞鼻孔为宜。此种方法可以避免鼻导管对患者鼻粘膜所产生的刺激,不会引起患者的不适,比较容易被患者接受。 面罩法 将专门设计的用于吸氧的面罩,置于患者的口鼻部,用松紧带固定,再将氧气接于氧气进孔上,调节流量。 氧气枕法 主要是在抢救危重病人时,由于氧气瓶准备不及或远离氧气管道化装置,或是在转移患者的途中,可用氧气枕代氧气装置。氧气枕为一长方形橡胶枕,枕的一角有橡胶管,上有调节器以调节流量。使用前将氧气枕内灌满氧气,将橡胶管直接对准患者的鼻腔或漏斗,调节流量即可给氧。 氧气管道化装置 医院的氧气供应可集中由供应站供给,设管道通至各病区、门诊和急诊室。供应站有总开关进行管理。各用氧单位配有氧气表。当停用时,先拔出鼻导管,再旋紧氧气开关。 氧气帐法 一般应用于儿科抢救。 此外还有,经口吸氧法:如果患者鼻塞或张口呼吸,可以经口吸氧,即用一个较大的导管放入口腔吸氧。 注意控制患者的吸氧流量 无论采用哪种氧气吸入法,给病人吸氧时是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决定给氧的流量的,具体到每一个病人时,护士是会按照医嘱,通过调节阀,来调节氧气的流量。临床上,给不给病人吸氧?吸氧的流量应当多大?医生也不是随意确定的,是要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缺氧表现,有时还要请检验科室抽取病人的血液进行“血气分析的检验”来确定的。临床上,患者的缺氧情况大致可以分为:轻度缺氧、中度缺氧和重度缺氧三种。 1、轻度缺氧。患者有轻度的紫绀,但神志清楚,并无明显的呼吸困难情况。血气分析检查的情况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6.6-9.3kPa,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大于6.6kPa。 2、中度缺氧。患者紫绀的情况明显,呼吸困难,神志正常,有的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的表现。血气分析检查的情况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4.6-6.6kPa, 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大于9.3kPa。 3、重度缺氧。患者紫绀的情况显著,胸骨上、锁骨上和肋间隙凹陷即所谓的“三凹征”明显,患者丧失正常的活动能力,呈现出昏迷或半昏迷的状态。血气分析检查的情况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4.6kPa以下。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大于11.9kPa以上。 对于没有二氧化碳潴留的轻度缺氧患者,医生一般会按照1-2升每秒的低流量给予患者吸氧;中度缺氧患者,医生一般会按照2-4升每秒的流量给予患者吸氧;重度缺氧患者医生一般会按照4-6升每秒的流量给予患者吸氧。对于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如果病情需要吸氧的,医生会按1-2升每秒的低流量给予。这些都是很严格的,不能擅自随意改变。当然,护士会按照医嘱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缺氧的情况改变,护士会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我们临床上经常碰到的、也是最让我们担心的,就是患者家属不知道输氧是一种治疗手段,也不知道不当输氧可能发生的危险,擅自调节氧气阀,加大或缩小患者吸氧的流量,有的家属以为,多给病人吸点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其实,这样做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干扰,有的甚至给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例如对应当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患者,如果高浓度给氧的话,患者原本存在的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就有可能消失,进而引发患者呼吸抑制,使得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更为严重,甚至使患者发生二氧化碳麻醉,导致呼吸停止的严重情况。而脑卒中,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导致心、脑供氧不足,如果不吸氧,对疾病的愈后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严格执行吸氧的注意事项 在医院的临床上,对于吸氧疗法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医护人员不仅自己要认真学习,严格加以注意。并要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常识。 一是吸氧要注意氧气的性质,给患者吸氧应该使用医用氧气,而绝对不能使用工业氧气。 二是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对于使用氧气瓶的,要切实做好防震、防火、防热、防油等“四防”工作。装满氧气的的氧气瓶中的氧气是以15.15Mpa灌入的,也就是说其中的压力是很高的。因此,在搬运氧气瓶的时候,要避免倾倒和撞击等,以防止发生爆炸。由于氧气的助燃作用很强,所以氧气瓶应放在阴凉干燥处,在氧气瓶的周围严禁烟火和摆放易燃品,距离明火至少5米,距离暖气至少1米。禁止在氧气表的各接头处及螺旋口上涂油。即使是用带油的手拧螺旋也不允许,以避免引起燃烧。 三是给患者吸氧一定要按照医嘱调节好流量,再连接鼻导管的程序;而停止吸氧时,则应先分离鼻导管接头,再关流量表小开关的程序。否则,以免一旦关开倒置,大量气体就会从压力很高的氧气瓶冲入患者的呼吸道,损伤患者的肺组织。 四是给患者吸氧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皮肤颜色、温度与呼吸方式等有无改善,了解和衡量氧疗效果,还可通过测定动脉血气分析等来判断疗效,选择适当的给氧流量。 五是如果是使用氧气瓶的,瓶内的氧气不可完全用尽,当流量表上显示压力降至493.3kPa(5kg/cm2)时,即不能再用,以防外界的空气及灰尘等杂质进入瓶内,造成再次充气时发生爆炸的危险。 六是使用鼻导管法的持续吸氧的患者,护士应经常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并做到每8~12小时更换鼻导管1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与压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