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亲人眼中的习仲勋

2014-5-4 10:1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294| 评论: 0|原作者: 文 / 整理 河南 邹 鑫

摘要: 习仲勋同志的一生坎坎坷坷,但轰轰烈烈。他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光明磊落,廉洁奉公。他堂堂正正做人,正正派派做事的革命气节,永远激励着后人。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亲人眼中的习仲勋。齐心:相伴58年很幸福1949年3月1 ...

习仲勋同志的一生坎坎坷坷,但轰轰烈烈。他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光明磊落,廉洁奉公。他堂堂正正做人,正正派派做事的革命气节,永远激励着后人。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亲人眼中的习仲勋。


齐心:相伴58年很幸福

1949年3月1日,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仲勋的秘书黄植立即电告正在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仲勋,庆贺我们得了一位千金。这就是由我母亲亲自取名为“桥桥”的女儿。仲勋非常爱女儿,工作之余常把未满月的桥桥抱在怀里。记得有一回,一不留神孩子拉了他一身,见此,我尴尬得不知所措,仲勋却笑着说:“子屎不臭,子屎不臭。”自从桥桥降生以后,只要仲勋工作稍有间隙,就会把女儿抱来看看,有时他还亲自为孩子拍照片。当桥桥稍大一点时,仲勋如有机会就带着她外出活动了。尽管仲勋非常疼爱孩子,但他对孩子从不娇惯。

在孩子们眼中,习仲勋是一位既严且慈的父亲。习仲勋的夫人齐心此前接受采访时回忆称,建国初期,习仲勋任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公务非常繁忙,他把有限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照顾孩子上。当时家里没有保姆,他亲自给四个孩子洗澡、洗衣服,对此,他视为天伦之乐,尤其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时,开心极了。

但是,在教育方面,习仲勋对子女又非常严格。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红布鞋,有时两个男孩很难为情。习近平就因同学笑话而不愿穿姐姐的鞋子,习仲勋却对他说:“染染穿一样”。

如果把人生比作长河的话,我和仲勋相伴58年,可算是度过大半辈子了。在我和仲勋相伴的日子里,我一直把他对我说的“工作好、学习好,一切事情都处理好”当作人生的座右铭。我觉得能够和我崇敬的师长、丈夫和挚友——习仲勋同志生活在一起,过一辈子,是无比幸福的。

习近平忆父亲严格家教

虽然出身于高干家庭,但习近平的童年却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度过的,他的少年时代更与父亲的命运紧密相连。“文革”期间,不到16岁的习近平前往陕北插队。这段经历成为他永远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他最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我那一年几乎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都不换肩。”

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习仲勋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习近平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时,齐心依照家里的规矩给他写信,语重心长地说“高处不胜寒”,嘱咐他更要从严要求自己。

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习近平秉承家风,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

习远平忆父亲:一辈子没整过人

少儿时,父亲就教育我们说:对人,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雪中送炭”的待人情怀不但贯穿了他自己的一生,也从小给我们子女树立了一生待人的准则。纵观父亲一生,在党内生活非正常期间,历经冤屈、坎坷、磨难,却从来无怨无悔、顾全大局,一生都在“雪中送炭”。该谦让的,他谦让了;该忍耐的,他忍耐了;该承担的,他承担了;该挺身而出时,他都挺身而出了。他由衷地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

在那些蒙冤岁月里,父亲对污蔑不实的所谓“问题”,能揽过来的就坚决揽过来,宁可一个人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他说:“我身上的芝麻,放在别人身上就是西瓜;别人身上的西瓜,放在我身上就是芝麻。”许多人听了这话落泪。“没整过人”应该是他老人家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雪中送炭”的事情。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一字一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父亲从小对我的特别家训。父亲不止一次拿着课本,给我念这一课,拉住我的手,给我讲这一课。谦让,是父亲教给我最重要的人生课程之一。在家,谦让父母,谦让兄弟姐妹;在外,谦让长辈,谦让同学同事;谦让荣誉、谦让利益、谦让值得谦让的一切。谦让,既意味着自己对个人荣誉、利益、所得的放弃,也意味着自我人格的升华。我感谢父亲,走入社会以后,我终于明白,父亲让我从小养就的谦让习惯,在面临复杂社会关系,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利益时,获益良多。不仅使复杂关系、棘手难题的处理容易获得公平、公正的结果,同时容易赢得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普遍尊重。

16年蒙冤,父亲为什么能够始终如一地无畏面对?是因为在他心里,人民至上,党至上,为党和人民而战斗、奋斗,是他心里的无上快乐。“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16个字是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顺境如此,逆境亦如此。在这样无私的精神世界里,个人荣辱得失毫无位置。无私方能无畏,父亲蒙冤生涯中的无畏,正是源自他的无私。

齐桥桥眼中的父亲

习远平说,1978年,姐弟几人中,只有姐姐桥桥陪同父亲南下,对父亲在广东的生活最有发言权。

齐桥桥回忆说,在父亲复出前,她就陪同母亲为父亲的平反奔走。习仲勋受命南下时,并未要求带任何一个子女。但是,“叶帅、耀邦、王震等领导非常关心我父亲,觉得他身边应有人照应,一来女儿是信得过的,二来女儿比较细心,因此,就安排我跟随父亲到广东”。

一个让齐桥桥印象深刻的细节,发生在习仲勋对逃港风潮的处理中。习仲勋来到广东时,正是广东偷渡外逃最严重的时期之一。经过十年动乱,民生凋敝,很多人以命相搏,到异地寻求“乐土”。根据相关资料,当年8月广东省就发现偷渡外逃6709人。习仲勋多次深入到宝安和香港边界视察。根据当时的规定,被抓的偷渡者要统统送到收容站。习仲勋实地察看了收容站,时值盛夏,收容站条件很差,看到这些偷渡不成反被关押的农民,习仲勋落泪了。他说: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而且,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应该用一种敌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齐桥桥说,父亲到沙头角,看到香港那边灯火辉煌,而我们这边却一片荒芜,十室九空,只剩老弱妇孺,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觉得一定要搞经济特区,一定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