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包办婚姻渐被视为封建糟粕,很多思想进步人士都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而李大钊作为我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著名学者,在革命上十分彻底坚决,在婚姻爱情上却十分传统。他与妻子在包办婚姻中令人感佩的爱情故事,彰显了他崇高的人格之美。 一 1889年10月,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他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他一岁半时,母亲也去世了。他“既无兄弟,又鲜姊妹”,全靠慈祥的祖父抚育成长。李大钊少年时就聪颖出众,品学兼优。李大钊10岁时,祖父已经70多岁,家里实在缺乏劳力,祖父怕难于支持他继续读书,就给他找了邻村的姑娘赵纫兰,并早早完了婚。赵纫兰这个乡村姑娘,从小裹脚,没上过学,比李大钊大6岁。赵纫兰嫁过来时,李家家境已十分贫寒。她既要孝敬侍奉年迈的祖父祖母,又要照顾年幼的丈夫,备极辛劳。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把家操持好,让李大钊能够继续上学。 1905年秋,李大钊去百里外的永平府中学读书。1907年夏,祖父病故,举办丧事使得微薄的家产消耗殆尽,李大钊继续求学的希望一下子变得十分渺茫。赵纫兰此时显露出刚强和主见,她咬牙东挪西借地支撑李大钊读完了中学,又支持李大钊去天津考取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狱中自述》记述了这一段生活的艰难:“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我家贫……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贤妻的感激之情。 在法政学校学习期间,李大钊对政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13年7月,李大钊从法政学校毕业后没有谋职养家,而是去北平(今北京)谋求出国留学的机会。后李大钊去日本留学,一走三年。这期间,孩子年幼,生活无着,赵纫兰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她没有一点抱怨之情,使丈夫全无后顾之忧。 二 李大钊留学三年,思想大进。1916年5月,他归国从事政治活动,南奔北走,也偶尔回乡与妻子见面,但都很匆忙。直到1918年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谋得图书馆主任的职务,才算安顿下来。他深爱妻儿,觉得欠妻子的太多了,而且儿子葆华、女儿星华也到了上学的年龄,自己也年届三十,该安个家了。于是在这一年的9月,他返乡接妻儿到京。 到北平后,为了让妻子更适应,李大钊这个留学回来的学者,竟在家里修了个大炕——与农村家里的一模一样,这样冬天里赵纫兰就可以坐在炕上做活儿了。 每天清晨,李大钊准时去上班,孩子们去上学,赵纫兰在家操持家务。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在外不苟言笑的李大钊彻底放松,时时童心勃发。他绘声绘色地给儿女讲故事说笑话,兴高采烈地教儿女唱歌、朗诵诗词,还全家齐动手把硬纸板剪成小方块,自制军棋。李大钊常教儿女们下,有时也跟妻子杀上几盘。当妻子故意走错试图取巧制胜时,他会快乐地大叫:“嗬,原来地雷长了腿啊!” 家中每有客人来,李大钊必然会领妻子见客,还总是事前帮妻子换衣服,扣扣子,帮她整理头发,然后引妻子出来,同客人见面。有的人看见这个缠着小脚又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开始不相信她就是李大钊的妻子。知道缘由后,都十分佩服李大钊。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贫寒时能与妻子共苦,一旦功成名就,便喜新厌旧,李大钊不但没有抛弃结发妻子,还对妻子十分温柔体贴。他对妻子的勤勉劳苦始终怀着感激之情,他们互敬互爱,相濡以沫。他经常跟妻子讲革命道理,讨论一些社会问题,使彼此间文化和精神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赵纫兰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倾尽心力相夫教子,为丈夫和子女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有贤妻相伴、娇儿绕膝,李大钊精神更加振奋。与家人在北平团聚的这10个月,是李大钊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写作高峰期。他在正常上班、频繁参加政治活动的同时,发表文章至少67篇,且多为重要文献。 1919年7月,赵纫兰又有孕在身,如果在北平生孩子,李大钊支应不了,于是全家返乡。9月初,他一人返京。11月,次女炎华降生,母女得到了娘家亲眷的周到照顾。 三 1920年暑假,李大钊返乡接全家来京。新居石驸马后宅胡同35号(今文华胡同24号)是个有九间房的三合院,院中植有花树,全家人都很满意。李大钊在北大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开课多门,深受欢迎,月薪120元大洋,另在北师大、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任教授,也有丰厚收入。显然,他和全家完全可以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但是,为了拯救祖国和人民,他宁肯舍弃这一切。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没有活动经费,李大钊当场宣布每月从自己的120元薪水中拿出80元充作经费,同志们非常感动。他回家向妻子说明,妻子完全赞成。党团组织常来家中开会,中外来客不断,各地青年来访者更多,正常的家居生活被打乱,赵纫兰不烦不躁,始终亲切和蔼,礼数周全。 尽管李大钊每月只剩下40元大洋以作家用,但许多北大学生遇到困难向他求助时,他还是慷慨资助。曹靖华、刘仁静等人都得到过他的资助。给了钱,他还要再叮嘱一句:“以后有困难,尽管跟我说啊!”他的慷慨经常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好在赵纫兰也是个深明大义、慷慨大方的人。1923年1月12日,次子光华出生,赵纫兰更加劳苦。家里有时拮据到没钱让孩子开学,冬天没钱买取暖的煤。面对这一切,赵纫兰毫无怨言,她知道,丈夫是节俭到了没有任何嗜好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上班从不坐车,全是步行,衣着也极为俭朴,饭食上有一块大饼一棵葱就能对付了。 李大钊和赵纫兰的高尚品德,不仅博得了与李大钊政治信仰相同的人们的敬重,而且令北大与李大钊政治信仰相异的教授们极为钦佩。胡适、周作人、蒋梦麟等人与李大钊始终保持着真挚的友谊。 四 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1924年5月,李大钊得知当局要逮捕他,就潜赴苏联,任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这期间,赵纫兰带着孩子先是回家避难,随后又来到北平。她不想回乡下,因为她知道丈夫的事业在北平,不管他什么时候回来,她都希望他能看见有个温暖的家在等他。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李大钊又一次被通缉,19日凌晨,李大钊刚离家暂避,军警便蜂拥而至。赵纫兰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当时的情景可想而知。她跟着他又是一阵担惊受怕的日子。1927年4月6日,李大钊一家人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一同被捕的还有谢伯俞、谭祖尧、杨景山等80余人。在法庭上,她与他见面,他只说:“这是我的妻子,她什么也不懂,一切与我的家人没关系。”她见他饱受折磨的样子,痛哭得差点晕倒。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被杀害。当年他才38岁,他们结婚满28年。当天晚上,赵纫兰与孩子被释放回家。当她得知他被处以绞刑,她哭昏了过去,恨不得也随他去了。只是清醒后,她知道自己不能就此去了,丈夫尚未下葬,几个年幼的孩子需要她,她决定带着孩子返乡。 赵纫兰返乡后,生活无着,子女失学,极为困苦。1928年春,她致信周作人求助,原信至今尚存:“作人先生:……去年事后,先生诸多分心,小儿葆华又蒙府上款待,如是之恩,何日能报?敝人居乡将年,心想去京,因经济之限制,只得作罢。故小儿等不得不废学,一时想起,甚为触心。乡间生活虽属有限,但大有不能维持之势,左右思之,无何救济。先生为昔者先生之至友,故敢恳先生谋一法,以救儿女之教育、家人之生活。”署:“葆华母、李赵纫兰拜。”在周作人等人的帮助下,星华和炎华于1931年夏回北京复学。1932年夏,全家生活又陷入绝境,星华求周作人代售父亲的藏书。蒋梦麟得知后,建议大家集资将书买下赠给北大图书馆,一可以此纪念守常(李大钊字守常),一可多为李夫人集些钱。周作人、胡适等北大故友纷纷解囊。 李大钊灵柩停放妙光阁浙寺六年,无法安葬。1933年4月初,已病得奄奄一息的赵纫兰带着儿女,来到北平,请求北京大学代为安葬。北大校长蒋梦麟慨然应允,对李大钊举行公葬,自愿参加发起公葬的北大教授共13人,他们是蒋梦麟、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傅斯年、刘半农、钱玄同、马裕藻、马衡、沈兼士、何基鸿、王烈、樊际昌。当时,国民党正在江西疯狂“剿共”,北平城里也在到处捕杀共产党人。他们敢于为著名的共产党领袖发起公葬,风义胆识令人感叹。 完成这件心内最重要的事情,她的体力也耗尽了。35天后,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几天之后,她被安葬在丈夫的旁边。1936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3年10月29日,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彭真等与烈士亲属及各界人士500余人参加了落成典礼。李大钊和赵纫兰双墓并列在一起,永远不再分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