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家·资源库 好书推荐 查看内容

《陌生的中国人》

2014-4-25 16:14|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3371| 评论: 0

摘要: 简介作者杨猛,资深记者,他历时5年,走遍了华夏大地,跨过了海峡与大洋,写成了19篇故事。他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忠实地记录着转型期中国人的命运。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作者希望借助笔下的人与事,带来一些思 ...

                           

简介

作者杨猛,资深记者,他历时5年,走遍了华夏大地,跨过了海峡与大洋,写成了19篇故事。他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忠实地记录着转型期中国人的命运。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作者希望借助笔下的人与事,带来一些思考:国家发展的时候,如何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感,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光照。

精彩书摘

最后的眷村

我在绍兴南街遇见张忠良时,这位86岁的国民党老兵栖身于街边一张破旧的摇椅上,正沉默地面对雨中的台北。

他的身后,夹杂在信义路与仁爱路之间,一片密集低矮的平房社区,正是绍兴社区。它跟不足百米远的中正纪念堂形成强烈对比。

同行的台湾大学研究生余宜家说:此地从前是一处眷村。蒋介石从大陆败退后,总计约60万大陆军人来到台湾,在湿热的亚热带岛屿开始新生活。眷村是为官兵及其家眷修建的居住区。

张忠良老家四川嘉定,对外一概称自己是乐山人,因为极少有人知道嘉定。张忠良16岁在田里干活时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辗转来到南京做炮兵。耳力不济,他说是做炮兵时被震聋的接着又给我展示左大腿外侧一处陈年刀痕,说:“这是徐蚌会战的时候留下的。”

两处身体上的伤痕,远不及心理上的创伤来得大。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他辗转到广州,找到部队撤退台湾,退伍后栖身在这个叫绍兴南街的小巷,以一种飘零的心态度日至今。

像张忠良这样的外省移民,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条流亡的巨流河。他们修建并蜗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眷村),时空斗转,眷村消失在台湾族群融合的进程之中。在台湾的都市更新计划之下,老兵最后的栖身之所现在又面临着新的迁移。

12345下一页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