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1日,我步入了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北京图书馆。 在图整组(整理中文旧期刊)工作一年以后便调到期刊组从事西文期刊工作。我来馆后绝大部分时间从事西文期刊工作。当时西文期刊著录十分简单,与国家图书馆地位很不相称。工作中我努力学习和钻研国外有关西文期刊编目材料,于1962年编写《西文期刊编目条例》,使我馆西文期刊编目工作正规化,编目质量大大提高。此条例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在《北图通讯》发表。 解放后,我馆西文期刊仍沿袭欧美采用的“团体著录法”,此法极为复杂,难以掌握,也不适应我国读者检索习惯,急需加以改进。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并在1964年我馆第一届科学讨论会上提出《谈谈西文期刊的著录问题》一文,不仅从理论上加以阐明,而且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其主要观点是主张采用“刊名著录法”。 进入80年代,文献标准著录在世界图书情报界普遍采用,这是编目电脑化和国际资源共享的必然趋势。为了紧跟这一形势,时任组长的我带领西文社科期刊组首先试用国际标准著录,参加了新的西文期刊著录条例的编写和定稿工作。此外,我还撰写了《 论西文期刊的国际标准著录及其在北图的实践》一文,发表在馆刊。 1983年9月,我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研习,为期一年。当年我已是49岁的“高龄”,我深知这是馆领导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重托。当时我馆正在筹建ISDS中国国家中心的工作,可谓白手起家。我赴澳研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掌握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ISDS中心的组织情况和工作流程。而在国立大学图书馆亚洲部则主要从事中文期刊编目及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标注主题的工作。研习期限延长3个月,于1984年12月回国。1986年年初,我被任命为ISDS中国国家中心副主任。首要任务是编写该中心工作手册,从而在较短时间内使该中心工作得以进入正常运行。我还对ISDS系统的工作进行了一些研究,发表有关文章8篇,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如在我国首次系统地提出确定中文连续出版物改名的原则等。 我利用业余时间,跑便了京城潘家园报国寺北大周围等处的旧书摊,淘得旧书刊三四千册。我分批选出四五百册我馆缺藏的珍稀版本,捐献给新善本组。如《毛泽东自传》、《毛泽东印象记》、《毛泽东主席自述小传》、《毛泽东论》、《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政治工作条例》、《整顿三风二十二个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三三年的两个文件的决定》、《我们的队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二万五千里长征》、《觉悟(合订本)》、《党的生活》(油印本1-5期)和《司法通信》(1-3期)等。此外,还捐给外采近百册外文书,虽算不上善本,但也是我馆缺藏的较稀有版本。如一部18世纪德国出版的世界地理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述中国地理的。为此,外采还奖励我5000元。 作为在国图工作40年的一员,我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关心她的业务建设和发展,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我能为她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作者简介:谈金铠,男,副研究馆员,1933年8月出生,1956年进馆参加工作,曾任报刊部社科期刊组副组长、组长,ISDS中国中心副主任。1995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