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那里的佳山秀水、古典建筑以及风土人情,一直在我的旅行计划之中。导游说,地处偏僻的古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男人十三四岁就得离乡背井,外出谋生,日后发达,功成名就,才荣归故里,买房置业,持家教子,耕读山水。正因为有了一代代的徽州商人,才渐渐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徽州文化。我这次去的是相对更加原生态也更为独特的两座古村——呈坎与唐模。 走呈坎一生无坎 清晨,五点半出发。去呈坎,徽州风水宝地、皖南著名古村。天气晴朗,车窗外,山上晓雾迷蒙,薄纱一般多情萦绕。山下,新秧才绿,田埂上有农夫牵牛而过,一派田园风情。 呈坎,村名出自中国八卦,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拥有东汉及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180多处,早在宋代就被朱熹赞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村落完全按《易经》“阴(坎)阳(呈)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枕山傍水,有3街2圳99巷,迷宫一般复杂。我们只能跟导游走,怕走丢了,找不到来时的路。 村口有江南单孔跨度最大的隆兴桥,桥下清波澹澹,水草柔曼,家家粉壁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映了山上的竹与松,水上的蒸汽、清晨的阳光,清新又古雅。我们是第一拨客人,但村里的老人已经起床了,闲倚在门框上吃早饭,让人蓦然间想到遥远的童年远方的家。 进村先得过一道平安坎,说是“走呈坎,一生无坎”,跨进来,就是一幅刻在石上的八卦图腾,也是呈坎地形图;古老的众川河就如图上的八卦鱼,穿村而流;村边耸立着的八座青山,自然形成八卦的八个方位,如此纯天然的地理位置,人文八卦与自然八卦巧妙结合,实在是令人讶异,因此,呈坎被称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闲闲地走在村里,看看那些泛着木头沉香的木板门,檐下的精美砖雕,墙头的斑驳苔痕,清晨的阳光撒进人家古旧的民居,小巷里的狗趴在老奶奶身边,牲口棚里的牛吃着草,好奇观望的小女孩一转身又不见了。很少有商家,只有一位农妇在自家门前油煎毛豆腐,真香。路边的小沟里总有清水在流淌,导游说在呈坎人眼里,水就是银子,细水长流当然就象征钱财不断,且这水全是山上的活水,可用于洗濯灌溉消防。在那窄窄的一人巷里,每隔几米远总有一块长条石,是为“谦让石”,避让挑担拉车人的,好让对方先过。一条十字路口,一面墙角竟被削去,称为“谦让墙”,避让搭轿抬棺的,但地基、墙顶并未削去,说是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只让人,该让则让,不该让绝不能让,这也是呈坎人的处世原则。呵呵,想不到这闭塞的古村落,竟有这么多说道。 呈坎有许多特别的古宅,四水归堂的天井,钟声(终生)瓶镜(平静)的几案,太师椅,八仙桌,中堂画,进门是码得高高的柴火堆(象征发财),大门一关,深深的宅子只看到桌面大一块蓝天。窗户开得又高又小,马头墙隔开了邻家的声息,那些出不得远门的徽州女子,在花窗前怅惘,长年累月思念在外的男人,孤枕难眠时一把铜钱掷出又捡起,捡起又掷出,熬过一个个漫漫长夜。走在那些光线暗淡的古宅里,似乎仍能看到她们的纤弱身影,听到她们的无奈叹息。 古宅里那雕工繁复的木雕如“事事如意”“马上封侯”“福禄寿喜”“金玉满堂”之类,其工艺之精湛,又不能不令人惊叹。还有极不起眼的剃头转椅,竟是清末时的德国进口货,就在这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里。 天灯巷里的燕翼堂不能不去,600多年历史了,“扬州八怪”中的罗聘祖宅,典型的徽式建筑摆设,两进三间三层楼,气势恢宏,古色古香,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电视剧《橘子红了》曾在此取景。难怪有似曾相识之感。 走着走着,就到了有着“国之瑰宝”“民间故宫第一祠”之誉的罗东舒祠堂。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太壮观太宏伟太珍贵了。谁能想到如此平实内敛的山村里,会耗时87年,仿照皇宫格局建成三进九开;宝纶阁又依照故宫太和殿而建,且横梁全用整根百年香樟木完成,至今不惹虫蛀不见蛛网,冬瓜梁豪华到用西域风格的精美彩绘,四个南瓜墩上的立柱皆为两人合抱的金丝楠木柱,太奢侈了。还有重达一吨的红木牌匾,“彝伦攸叙”的题字者是大名鼎鼎的董其昌。梁与柱之间的斗拱雀替是皇宫才有的夔龙戏灵芝图案,更是镂雕得精美绝伦叹为观止。墙上的族规祖训工整又清晰。难怪著名画家刘海粟说,登黄山,呈坎罗东舒祠不可不去。让人奇特的是,罗东舒祠堂内还有一女祠,供奉的当然是罗家温良贤德的女人,只是规模要小得多,到底是男尊女卑的封建大家族。 凝神于宽敞华丽然而饱经沧桑的古祠堂,一时间真的有穿越之感。当我走进阳光下的八百年桂花树下,听到村前哗哗的流水声和廊桥上人们的说话声,才恍然明白这里是幽僻清丽的皖南,真是佩服,富甲天下的徽州人竟有这等雍容不凡的气度! 走远了,止不住回望这座徽州古村落,山环水抱中的呈坎宁静安详,风水真好。 徜徉在唐模水街 唐模是“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村前一道檀干溪潺潺流过,是为水口,在看重风水的徽州人眼里,预示着滚滚而来的财富。这道溪水一直向前,流进村里,更是将白花花的银子带给千家万户。 此处有两株著名古树,一株能讲话会做媒,为七仙女与董永牵过红线的槐荫树,电视剧《天仙配》曾在此拍过外景,实为树龄400多年的古香樟。另一株则是植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银杏树,为黄山境内之最,主干十人环抱,枝叶婆娑,作为唐模古村的象征,护佑着百姓安居乐业,子孙昌隆。 唐模有一檀干园,出自《诗经》中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这一句。该园为村里拥有“三十六典”的又一大姓许氏模仿杭州西湖所建,意在尽一份孝心,让年老体弱的母亲在家门口时时游览天堂美景。园内有小西湖、玉带桥、湖心亭、三潭印月、白堤等风景,多种慈孝竹,以表为人子的拳拳之心。让人惊异的是,此处镜亭中竟藏有宋、元、明、清时代包括“苏黄米蔡”四大家在内的18位名家真迹碑刻。如此小山村,想不到会有如此浓郁的文化气息,奇了。 在唐模村口的古驿道上,矗立着一座四柱冲天的“同胞翰林坊”,为清康熙年间为表彰唐模两同胞兄弟许承宣、许承家同被钦点为翰林而恩准建造,牌坊上书“恩荣”,下有“圣朝都諌”四字。牌坊满是石雕,或寓意刻苦攻读的寒梅,或象征一翅冲天的仙鹤,或麒麟送子,或鲤鱼跃龙门,或喜鹊报喜,或祥云缭绕,无不栩栩如生。当年,这牌坊一定激励过很多寒门学子发奋苦读,走过古驿道,走出古徽州,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与幸福。 水街是唐模极具江南意味的一处景观,其实就是江南惯见的水巷,两边俱是百姓人家,有平桥相通,桥下有石埠,埠头有洗衣提水的村妇农夫,孩子与狗在桥上走来走去,慈祥的老人坐在粉墙下闲聊,一派恬然自足之景。水街两边全是古民居古祠堂古凉亭古店铺古人故居。石板巷、石头桥,斑驳粉墙,鱼鳞小瓦,黑白分明地立在蓝天白云下,旧,却旧得美,有韵味,有内涵,拍下来就是最美的画。那些高高的马头墙却让它空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任由青山翠竹斜阳芳草映在上面作画。而人走得累了,心里烦了,不妨坐在水街边的长长廊棚里,斜倚在美人靠上,看水,看云,看景,看人。在唐模几乎感觉不出商业气息,而人走在继善堂、尚义堂或许氏宗祠、清末最后一代翰林许承尧故居之类的景点,那深厚的古徽州文化底蕴又扑面而至,有种桃花源里人家的感觉了。站立于沧桑厚朴的古戏台前,似乎已听到清新质朴的黄梅戏传来,唱的当然是耳熟能详的《天仙配》或《女附马》,台下苍生津津有味地看戏,眼里一律是亮晶晶的神采,流溢出幸福之光。 在我们这些外乡人的眼里,如此青山绿水中的古村,黑白分明的旧居,五岳朝天马头墙、四水归堂小天井,悠扬悦耳的山歌,不染尘俗的平和与淡泊,栖息于水街廊棚的缓慢与闲适,以及宁静致远的徽州文化……所有这些多让浮躁疲倦的城里人羡慕啊——也只有羡慕而已,更多的徽州人,不也如他们的祖先一样在外面的世界打拼么?实在想念了,回来就是,徽州终究是涵养性灵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