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八十年代改革大潮的“家”人,对马胜利这个名字想必不会陌生。马胜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最著名的厂长,“国企承包第一人”。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巅峰时期,他是“勇于开拓的改革者”,全国的造纸企业排着队等他承包;而当其托拉斯梦碎,拥有100多家企业的集团轰然解散后,他又成了一位守着几百块退休工资度日的普通老人。 2月6日,这位曾叱诧一时又默默老去的传奇人物因病去世(享年76岁),留给我们怀念的仍是一个无悔的改革者形象。 “我请求承包造纸厂!” 1984年初春,马胜利还是石家庄造纸厂销售科的科长,而那时的石家庄造纸厂已经连续3年亏损了。不甘走寻常路的马胜利,把心一横,跑到造纸厂门口贴了一封公开信:我请求承包造纸厂!……达不到目标,甘愿受法律制裁!全信共80多个字,是决心书也是军令状。那时的老马46岁。 1984年的石家庄,农村虽已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在城市,改革却并未真正破局。马胜利《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公开信贴出后,得到的反馈是“抢班夺权”,“野心大暴露”,随之他的科长职务也被免掉。 打破计划经济思维惯式如同破冰,好在老马的非常之举得到了石家庄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时任石家庄市长的王葆华说,当时石家庄造纸厂的境况是:当年国家下达的年产利润计划是17万元,虽然石家庄造纸厂是一个拥有800多人的大厂,当时的厂领导却不敢接下来,讨价还价说还得亏损10万。结果马胜利杀了出来,他说:“要是我,把17万掉个个儿,实现利润70万。”最后,在王葆华等市领导的拍板鼓励下,1984年4月19日,马胜利签了合同,立下“军令状”,正式承包了石家庄造纸厂。 “打破大锅饭,砸烂铁交椅”,刚刚走马上任的马胜利将这副对联贴在厂门口,革旧除新,一步步践行他“层层承包、责任到人”、“多劳多得”的经营理念。结果承包第一个月,造纸厂的利润便超过了21万元,接下来第一年盈利140万元,第二年盈利280万元,第三年盈利320万元……连年亏损的工厂摇身变成了效益大户,石家庄造纸厂借改革之势一下子成为了全国明星企业。 “马胜利搞承包比较好,干脆就叫‘马承包’吧” 石家庄造纸厂红火了,也红了厂长马胜利。多年来,造纸厂一直亏损,一个普通的国企工人缘何敢试吃螃蟹,夸下海口?起初,更多的人是等着看热闹。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这就是马胜利扭亏为盈的“良策”。现在看来,这是一项最基本的经营常识,而在一切由计划说了算的年代,没人想过要让市场说话。很长一段时间,“管产不管销”是绝大多数国营工厂的经营模式。即便寒冬腊月也开足马力生产冰棍包装纸,库房里囤积着近千吨纸制品,销售员跑断腿也卖不掉,工厂怎会不亏损! “以销定产”,产品要由市场来决定。销售科科长出身的马胜利根据市场需求在产品结构上下足了工夫:厂里生产的是家庭用卫生纸,过去都是大卷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纸品的需求更加讲究。马胜利果断将卫生纸包装由一个规格改为六个规格,颜色也由一种变成三种,还研制出带香味儿的“香水纸巾”。 上至企业管理、用人方法,下至产品销售、员工激励,马胜利总结了三十六项治厂措施和七十二项变通方法,从根本上令暮气沉沉的造纸厂焕发出蓬勃朝气。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马胜利简直走出了一条起死回生之路,“承包”成为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困境的第一副“药方”,一夜之间,大江南北刮起一阵“马旋风”,1984年八九月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北考察,听了省领导的汇报后,胡耀邦说,马胜利搞承包比较好,干脆就叫“马承包”吧。 1985年7月26日,全国的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的长篇通讯,题目是《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马胜利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 “马胜利不是神,是人” 马胜利的成功给人们带来了启发,人们称他缔造了“一包就灵”的神话。而关于他和石家庄造纸厂的各种改革故事和细节也被津津乐道。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向马胜利学习”的口号。单位还专程带他去医院做了牙齿矫正,把外突的门牙勒了回去,说是这样才能“更好地代表改革的形象”。 马胜利成了改革精神的化身,承包就是他的名片。 1987年,马胜利开始“放眼全国”,决定承包20个省、100家中国造纸企业,这是一项带有“中国”名头的工程,全称叫“中国马胜利造纸集团”,他一人担任100家分厂的法人代表。没有人怀疑他的托拉斯梦想,毕竟这是一位曾4次受到邓小平接见的,头上顶着众多荣誉光环的人物。 作家高峰曾在作品《马承包新传》中真实地记载了马胜利所到之处引起的轰动和马氏的魅力:“他谈笑风生,话语幽默而又风趣,会场内外鸦雀无声,听得人们如痴如醉,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竟无一人走动,有人憋着尿也不去厕所。”甚至几年间就有近千家造纸企业向马胜利提出“求承包”,甚至有企业打出“强烈要求马胜利厂长承包我厂”的横幅。 马胜利对外承包的脚步越来越快。最快时,他48小时就完成了对一家企业的考察、洽谈、承包全过程。从1987年11月中旬到1988年1月,马胜利如同一匹不知疲倦的快马,纵横南北十余省市,闪电承包了27家造纸企业。 1988年1月19日,伴着掌声与欢笑,“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正式成立,马胜利组建了他的纸业托拉斯。那年,他第二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迄今为止,全国也只有他一人两次获此殊荣。至此,他的辉煌也达到了顶点。从1989年下半年,盲目扩张带来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1990年石家庄造纸厂亏损300多万元;1991年5月,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解散;1995年,时年56岁的马胜利被免职退休。 马胜利的免职是上级单位的一句口头通知,全程不到5分钟。实验轰轰烈烈,跌落只在瞬息。按他自己的话来说:“马胜利不是神,是人。” “我没给改革脸上抹灰” 被免职后的马胜利曾经痛定思痛,总结了“我的十大失误”,包括骄傲自满盲目扩张、派驻员工却失于管理、疲于作报告错失发展良机、缺乏持续不断地创新等。 后来,马胜利的继任者也没能挽救厂子,名噪一时的石家庄造纸厂改成了桑拿浴中心。 “我想明白了,个人的沉浮与改革息息相关,没有改革就没有‘马承包’。”马胜利说,“一个普通工人干到这份儿上,这辈子也算值了。” “改革就是要适应潮流。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老马就躺在沙滩上了嘛。”他呵呵地笑,“清清白白做人,我没给改革脸上抹灰。” 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成功者给人以信心和激情,试错者让我们时刻冷静、自省,正反面都是改革的组成部分。一代代曾独领风骚的改革明星反被改革淘汰,恰恰证明了改革的成熟、活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翻看35年中国改革脉络,每项改革背后都能看到探路者超前一步的身影,无论成败,他们最直接推动了改革进程。 1985年,有记者问马胜利:给自个儿留退路了吗? 47岁的他,承包事业正热火朝天。答:没有。留后路是后退的开始! 2013年冬天有记者再问马胜利:若时光能倒流,知道会失败,你还会去贴那张决心书吗? “贴!”75岁的老马丝毫没犹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