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制油到火箭推进剂,再到化学激光研究……张存浩院士的科研征程每一次的换挡、转向,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2014年1月,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对他一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最高褒奖。
习近平主席为张存浩院士颁奖 从小就树立起“科技报国”的理想 1928年,张存浩出生于天津,祖籍无棣县段家村。他的爷爷张鸣歧曾任清末两广总督,父亲张铸早年留学美国,母亲龙文瑗为云南哈尼族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天津沦陷,为了抵制奴化教育,张存浩的母亲将他送到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家抚养,继续学业。“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十分有民族大义。”张存浩说。 那时,地处西南的重庆也不安宁,时常遭到日机的轰炸。张存浩在爆炸声中辗转求学,几次经历生死。民族危亡的现实,让他从小心里就种下了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种子。1943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次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攻读研究生。1948年,张存浩来到美国,进入密西根大学深造。 1950年8月,张存浩研究生毕业,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1951年春,他被组织上安排到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工作。 科研工作多次转行,热情始终不减 “你回国后科研工作多次转行,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科学兴趣?”有人问他。张存浩笑笑后回答:“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来没有感到后悔过。”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燃油供应十分紧张,张存浩到大连分所“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后的头等任务,就是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的研究。经过全室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张存浩等人在短时间内就研制出了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建立起流化床水煤气合成油工艺体系。这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使我国每立方米煤气的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的产率达到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国防工业的迅猛发展,上世纪60年代张存浩的科研工作第一次转行,组织上安排他从事火箭推进剂和燃速理论的研究。作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科研人员,张存浩二话没说,就一心投入到工作中。他不辱使命,很快就和同事们研制出液体氧化剂喷注器等关键部件。 1973年,大连化物所组建激光化学实验室,张存浩被安排担任实验室主任。“在他手下工作压力非常大,因为他性格急躁,想尽快把化学激光搞上去。”作为实验室的第一批科研人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沙国河回忆说:“他也不说什么,就是每天来检查工作,问你有什么进展。要是总没有进展的话,你自己也会不好意思的。” 因为这一性格特点,张存浩常被人背后称为“张着急”。其实,“着急”并没有什么不好,着急就是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张存浩的带领下,实验室半年内便将激光的功率从0.3瓦提升至100瓦。随后,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其整体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科研上取得一项项研究成果,让张存浩和同事们信心倍增。1985年,张存浩领导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为我国争了光,1992年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使我国激光器整体性能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倾全力扶持年轻科研人员 上世纪60年代,张存浩与何国钟等人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烧模型和理论,第一次揭示了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原因。后来,科研所将这项科研成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作为这个项目的学术带头人,论文署名时张存浩却将自己的名字列在第四位,而将何国钟的名字放在了首位。提起这件事,何国钟至今仍感慨万千。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解金春也有同样的记忆。一次论文署名时,张存浩将他列为第一完成人,而把自己排在最后,而解金春当时还只是一名在读博士生。这篇论文后来获得了吴健雄物理奖,张存浩功不可没,而“论功行赏”时他却叨陪末座,其扶持年轻科学家的良苦用心,日月可鉴。 几十年来,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评奖,张存浩一贯“照顾”年轻人。在获得各种重大奖励时,他也总是把功劳归于自己的合作者、部下和学生。 1991年,张存浩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这是一个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他对更多年轻科学家予以提携和扶持成为可能。任职期间,他曾两次上书国家领导人,提议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作为大连化物所走出来的科学家,张存浩个人的经济能力有限,但他却不吝啬钱财,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外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给该所设立奖学金,以激励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科研,报效祖国。 如今,张存浩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他仍然十分关心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他每天早晨7时起床后会先读一会儿报纸,早餐后再给大连化物所或激光试验室打电话,询问实验进展情况。稍事休息,上午他会上网查找国外公布的最新科研成果,批阅学生论文等,每天依然很忙碌,但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张存浩性格豁达,随遇而安,生活要求也不高。他常对老伴迟云霞说,不要为饭食发愁,你做什么我就吃什么。张存浩的随和与体贴,造就了他和老伴美满的婚姻。对此,迟云霞深情地说:“张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不仅是我的丈夫,也是我的导师。我们夫妻几十年没有吵过架,我们是幸福和完美的家庭。” 这就是院士张存浩,这就是人们爱戴的张存浩。 |